要想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我们需要更加专业的知识,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建树,具备一定的社会资源。从今天开始,减少上校内的时间,更多地去读书吧。改变中国的,不是现在的你,而是将来的你。请做好准备!
圈子
文/徐超(上海交通大学)
有人说:任何一个经济学家都可以被一个特征矢量充分描述,而任何试图对他们进行分类的行为,都将强调该矢量的某些元素,而轻视了其他相关的元素。或许不只是经济学家,对任何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进行标签化都是危险的,比如很多人经济上是右派,而文化上却是偏左的。 但是,我们却无法回避“人以群分”现象的存在。具有相似思想倾向的人往往会组成或大或小、形式各异的圈子 。
可是我们所在的这个圈子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呢?或者说是哪些共同的特质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呢?几乎对于每一个问题,圈内都会出现 “思想斗争”,各路人马纷纷站队表态。从吃不吃狗肉,到中国还有没有救;从累进税vs单一税,到暴力vs改良,对于很多重大问题的分歧甚至会让某些人彼此拉黑。
对此最宽泛的定义或许是“校内政治控”,或者是某些人所说的具有“公共关怀”的青年知识分子。当然再细分又可以分为“泛北斗圈 ”、“草圈”,“跑路党”、“情怀党”,“激进派”、“改良派”,“钟表党”等等,彼此间各不相同又相互重叠。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当初是如何“打入”泛北斗圈子的了。之所以称之为“打入”,是因为我确实是有意识地“向组织靠拢”的,每次看到好的文章,不只是点一下分享或者收藏,往往还会厚着脸皮加作者为好友。有时一次不通过,还会一加再加。印象里最大牌的是陆遥遥和朝夕,加了好多好多次才通过。后来慢慢的共同好友多了起来,在看他们各种状态的过程中,对北斗文昆意领之间的基情八卦了解地越来越多。不过唯一感到意外的一点是被拉入了北斗编辑部门。
进入“组织”后,对斗内的人了解地更加深入。之前曾经想写一篇《此间的少年》,可是终究一拖再拖,直到最后也没能动笔。一方面是因为身处魔都,与帝都的那些人素未谋面,不敢妄自臧否;另一方面,随着对圈子反思的深入,对圈子里的这些人不再如“初出江湖”时那样心潮澎湃。
重八过后,由于“有一大拨考试正在靠近”,另外也要开始准备考研,所以自封了大号;小号也清除了绝大部分好友,没有了那么多争论,安心读书,甚是清净。借这个机会,也认真反思了下这个校内圈子对自己的意义,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想来想去,大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反思:
1.快捷的信息
每次打开校内,仿佛打开了一份自己定制的小报,徐偲骕会发布早中晚的简讯,林川、彭爱东会转载共识网、爱思想、中国选举与治理上优秀的博文,徐晨会发《每日一案》,各种淫才还会发很多精辟的政治笑话,特殊的日子大家还会自发的纪念“历史上的今天” ,如果你的好友足够多,那么新鲜事的更新速度是惊人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校内上,因为这里的世界的确很精彩,我能更方便的了解到很多我想了解的东西,而不用东奔西跑。
但是,弊端也是很明显的:
首先,在这里我们很容易沉湎于调侃当中。的确,“幽默是消解荒诞最有力的手段”,但是政治笑话跟男默女泪的小说一样,都只是一种娱乐方式而已,我们不能玩物丧志。
其次,我们过度地关注那些历史上的逸闻轶事。当然,不了解一国历史不配做一国国民,但是一天到晚发坦克图,或者民国时期的逸闻轶事,或许真的没有必要。而且,以这种方式了解的历史非常不系统,而且可能有很多错误。与其去看这些零乱的相册,不如去读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港版)
第三,这里的新闻时事很不全面。徐偲骕不做简讯之后,消息的来源更多的散见于各好友的状态中。而圈子里的人过度地关注一些鸡毛蒜皮、娱乐成分远大于实际意义的“小事”,比如说拿衣服一崩再崩,比如今天某县委宣传部长又发表了什么五毛言论;这些事情偶尔讨论一下算是怡情,如果占的份额过大,恐怕就有点浪费时间了。
另外圈子里的人对群体性事件过于敏感,不管是出租车司机罢工,还是农民工讨薪,却忽视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调高个税起征点,电信反腐,马云耍爱国流氓等等。我们似乎陷入了tg当年那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的思维当中,一碰到群体性事件就下意识地兴奋,而不去反思这件事情本身到底反映了哪些社会弊端,如何改良。比如说很多人为钱明奇的“壮举”狂欢,可是你要是问他到底是哪条法律为强拆开了后门,他却说不上来;当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知识匮乏造成的,就像每个人都可以评论药家鑫案,却没有几个人对李庄案感兴趣 。而显然李庄案的意义远胜前者。
笑蜀说:围观改变中国。但是我觉得,这个圈子本身的意义,只在于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的种种弊端。要想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我们需要更加专业的知识,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建树,具备一定的社会资源。
作为在校的学生,我们对于社会不公或许只能停留在声援和反思的层次上,即使你付诸行动,我认为也是杯水车薪。如果你真的想改变些什么,请平衡好网络与生活的关系,在对社会保持关注的同时,更多的时候关掉电脑,去读书,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2.热烈的争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一些热点的问题跟圈子里的朋友讨论,可以让我们互通有无,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自己闻所未闻的事和观点;另外,跟意见不同的朋友争论,可以破除很多我们脑海中那些“很显然”的成见,可以让我们了解对立观点的来龙去脉,明了问题的焦点在什么地方,之后去读大师的著作也有的放矢,至少不会觉得废话连篇,满眼浮云。而且最重要的是,争论可以 激发我们的兴趣,让我们自觉地去读书,与大师对话。
但是这里的弊端也很多。
首先,这里有很多不靠谱的人和言论,选择讨论对象的时候要慎重,否则容易学到很多错误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像经济学、历史学这样的门槛比较高的学科。
不靠谱的人喜欢妄下结论。比如说“中国是片被诅咒的土地”、“中国的改良是绝对没有希望的”、“中国必然会走向暴力革命”、“中国经济必然崩溃”。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都不敢预测未来,一群不学无术的学生就敢大放厥词了?
你可能会说,不要迷信权威,专家也只是人,不是神。但是请注意,你和专家的话语权不是对等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对自己研究的领域有更深入、更系统的思考,他们也研究过更多的实证论据,比如经济数据和史料。因此,他们的的确确比你更有发言权。美国的民主体制允许平民组成陪审团断案,却不让他们制定经济政策,用意正在于此。因此,建议大家的讨论更多的集中在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是非对错的评价上,少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空谈未来会怎么样。
其次,微博式的140字话语体系,不利于我们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写一篇系统的文章要远远比发几条标新立异的状态有意义的多。写文章的过程,也是梳理思想的过程。写作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想到很多之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
最后,警惕对争论上瘾。适度的争论有助于学业的精进,但如果沉迷于此,没有输入只有输出,则只能是浪费本来可以读书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
3.别人的生活
这个圈子里的人跟你生活中的朋友应该差别很大。不管是跟着许志永做项目的吴如加、黄霄,还是参选人大代表的王箐丰,抑或薄然、陈轩、姜戬等北斗大佬们,还有休学一年环游中国的李胜博等等,他们都让你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一方面,他们让你感觉到“吾志不孤”,发现原来生活中还是有那么一部分人并不那么拜金,不愿向这个操蛋的世界投降;
另一方面,他们也许会让你激情澎湃,一时间纷纷想学习吴如加参加“公盟”的项目,或者都想去NGO做公益,或者都想环游中国,或者参选人大代表。如果你因为受到他们的影响有了这些想法,请先静下来想一下,这些是不是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别人在做出这些选择之前有过很长时间的权衡取舍。
4.关于“唯恐天下不乱”
很早之前看过一条状态,说的是建议进入体制的同学如果不能不做坏事,那么就将坏事做绝,也算是为加速体制崩溃做贡献。
我觉得圈内潜意识中希望中国尽快崩溃,然后借机重新政治洗牌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跟tg当年在国民政府中安插卧底经济学家,搞垮民国经济有什么不同呢?你到底是想让中国变得更好,还是只是为了实现你那点儿政治理想?外交部发炎人骂你们一句“唯恐天下不乱”其实一点都不过分。
说句听起来有点五毛的话,如果说真的要以极大的代价来实现民主,比如说革命带来的巨大的流血牺牲,或者经济的巨大崩溃,那么我宁可不要民主。我不觉得将千万人的生命和福利绑在追求民主的战车上是什么人道的事情。
再比如那些不断地唱空中国的同学,我之前写过一篇《不要让诅咒自我实现》 ,在里面我100%相信你们的动机本质上是好的。但是后来,我发现其中的一部分好像并非如此,我想问你们一句:你到底是想让自己的预言一语成谶,然后享受“先知”的荣耀,还是想让中国变得更好?
对于跑路我表示完全理解,但是跑路之后还在大洋彼岸唧唧歪歪地唱空中国,我就不得不怀疑你的动机了。当然你没有义务爱国(这里的“国”指的是土地和人民),因为你并没有选择出生地的权利;但是既然你不爱国,也就是说你并不“为了我们好”,那我就完全有理由怀疑你对中国的唱空是“别有用心”的。而且正如我在《不要让诅咒自我实现》中说的,即使不论你的动机如何,你的所言所为的的确确在将中国推入深渊。
最后,我想说,这个圈子的作用至多是扩大你的眼界,让你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东西需要学习;想在这里学到东西的话,您是走错地方 了。从今天开始,减少上校内的时间,更多地去读书吧。
改变中国的,不是现在的你,而是将来的你。请做好准备!
(采编自投稿邮箱;责编:陈锴)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