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鹏飞:考试题目与生活经验的距离

(2011-09-11)

早报导读

● 叶鹏飞

得鱼忘筌

  9月6日上午,在家边烫衣服边收听广播,突然播出普通工艺源流华文口试会考题目,一时好奇,就继续收听下去。离开学校太久,原来现在的中学会考口试,是通过广播电台向全国考生播放。这样一来,考生的家长也可以同步收听,确实是个不错的做法。

  当天口试广播的部分应该是考听力,内容分四个单元,每一个单元由一篇文章,以及针对文章的四道选择题组成。第一题是说一名学生升上中学后,同学之间因为分数而竞争激烈。学生的父亲劝告他别追求分数,只要考75分就可以,应该利用时间多阅读课外读物,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生的父亲表示,追求考试100分,接下来又会追求每一次考试都要100分,那会丧失学习的乐趣。

  文章的寓意当然很正确,追求高分本来就不应该是学习的目的。关键是,这样立意良好的考题,听在现场的考生耳里,不知道会让他们作何感想?课堂本来就应该是个强调理想的地方,让学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日后去到私欲横流的社会大染缸,还能端正做人。但是,课文(乃至考题)内容在强调理想之际,也必须与现实保持适度的距离——距离太大,恐怕将适得其反。

  考试原来的作用,是让教师和家长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至少在中小学的阶段。我派驻海外工作时,女儿念的国际学校,正是如此对待考试的。年底成绩公布时,校方只会让家长知道孩子的学习进度,是否落后或超前于同年龄的孩子,可是绝对不会透露班上的排名。

  但是在东方社会,考试却反客为主,考取高分成为了学习的目的。本地教育虽然在一些国际排名榜名列前茅,却始终无法摆脱分数主义的魔掌,学生从小到大便不断按分数分流,自小就被分数界定为三六九等,所谓的“精英”,也就是考试能手(记得自己求学时,有老师便调侃:“会考会考,就是会不会考试”),过五关斩六将,拿各类奖学金到海外知名学府留学,考获一张镀金的文凭后,就能在本地社会平步青云了。

  教育部虽然试图克服魔咒,至今似乎还无法完全自由。分数主义的烙印之深,简直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潜意识。最近有总统奖学金得主就因为不是“全A”而成为新闻焦点。超越只凭分数来选贤与能的做法,无疑是个大进步,希望这样的想法,能尽早渗透整个教育体系,让天真的学子能延长学习的乐趣。

  当局这样的尝试改变,当然有积极意义,但是根深蒂固的分流教育和精英意识,让人怀疑我们的教育制度能否挣脱分数主义的桎梏。只要看看连以往让学生放松的课外活动,也因为开始算分而变得功利化,不少学校基于比赛得奖的考虑,不鼓励有兴趣但“缺乏天分”的学生参加特定球类或体育活动,便可以一窥分数主义病入膏肓的程度。

  回到口试题目:别太在意成绩,快乐学习是好的、对的;但是,参加口试的普通工艺源流考生,不就是因为之前的成绩不够理想,才需要比同龄人在教育征程上多走一些冤枉路吗?对这万多名吃了成绩不好的亏的年轻学子,大唱“分数不必太重视”的高调,其中的反讽,恐怕也太让人难堪了——与现实距离太远,要不显得迂腐,要不更糟的是产生道德上的虚伪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