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椰/孙晖映:大萧条、大衰退和下一个危机
(2011-10-08)
早报导读 |
林崇椰与孙晖映
1930年代的大萧条
在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上半年,由美国领导的全球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衰退。这反映在宏观经济的战略性可变因素如所得、就业和股市价值的崩溃。美国经济于2009年萎缩了2.6%,欧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则收缩了4.1%。为了与自1930年代初的“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以来的多次不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有所区分,人们称此次衰退为“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
为什么2008-2009年的大衰退没有演变成大萧条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让我们简单的回顾大萧条的恶化过程。
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Herbert Hoover)尝试让全球衰退不进一步加剧。作为援救行动重要部分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于1930年经签署成为法律,把美国进口关税提高至平均53%的水平。英国于1932年在渥太华召开紧急会议,以牙还牙的对进入幅员广阔的大英帝国的商品实施很高的歧视性关税。世界贸易急剧萎缩,在1929-1933年间整体实际萎缩了约33%。
此外,因为国家收入减少,过度强调平衡预算的政策意味着公共开支的减少;整体有效需求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萧条。
在进行财政调整前,对蓬勃股市的关注——1927年扩展性货币政策遗留下来的后果——促使美联储在1928年初至1929年中,一再提高贴现率。1930年代初的通货紧缩,进一步把实际利率推高到1931年的14%和1932的16%,让衰退恶化。
因此,不当的贸易、财政和货币政策加速了大萧条的出现。严格来说,促成大萧条的还有一个原因:竞相让本国货币贬值(也即是“以邻为壑”)的政策。
2008-2009年的大衰退
大衰退以看来似乎无关紧要的美国次贷借贷者无法偿还房屋贷款开始。它随即通过同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崩溃,蔓延到整个美国和全球的金融体系,最终于2008年9月导致雷曼兄弟的倒闭,美国友邦保险公司(AIG)也几乎遭受同样命运。那时,全球金融危机已经通过投资、消费和贸易的下滑,从华尔街蔓延到“主街”(Main Street,泛指社会主要群体)和世界各地。人们担心全球衰退将深化为大萧条。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