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德育改革,我希望……

(2011-10-09)

早报导读

● 洪奕婷

停一停

  或许只是凑巧,但一些叫人感慨的现实就这么不迟不早地摆在眼前,顿时成为道德教育改革的最佳呼应。

  教育部长王瑞杰日前宣布我国未来20年的教育将以价值观为导向,包括加强品格与公民教育,以培养有价值观及具有竞争力的新一代国民。这头话才刚说完不久,一项针对200个年轻人进行的性行为调查就显示,本地20岁至35岁年轻人当中,有八成在没有避孕的情况下与新的性伴侣性交;另外国家环境局的公共卫生习惯调查则发现,如果知道不会受罚,每10名国人中,竟有四人会肆无忌惮地乱丢垃圾。

  性观念的开放,公民意识的薄弱,追根究底是道德价值观的问题。而更令人担心的是,这恐怕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德育向来是传统教育德、智、体、群、美五育中的其中一环,也自然包括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然而,令人汗颜的是,当新加坡教育在学术领域不断攀登高峰,培育出不少学业成绩优异的年轻一代时,我们的德育为何却始终无法让人感觉到有媲美学术成就的成果?这是不是我们的教育长久以来太“重学轻品”所造成的结果?须要加强德育是毋庸置疑的,但问题是怎么教才有效?

  在需要家长落力配合的同时,学校的道德教育或许也能从三方面着手:

  一、对自己负责:很多传统道德价值,在不断面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年轻人眼里,是封建、迂腐,不合时宜的。然而,这种想法很多时候是种既定印象(stereotype),再加上家长或学校可能惯性地一味搬出“传统”的沉重头衔,把古人留传下来的道德观念强压在年轻一代身上,更促使年轻人在未经深入了解,就已先叛逆否定。

  其实,洁身自爱、尊师重道、循规蹈矩、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在推崇我行我素个人主义和自我权益的现代社会,之所以显得背道而驰,是因为年轻一代鲜少把这些观念内化为自发的道德标准,而是更常将之视为长辈和社会强加的约束枷锁。

  因此,德育的其中一个着重点,应该要从根本塑造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通过教师的引导对道德本质进行探讨和自我探索,让年轻一代在学生时期就认识这些道德观念的真正意义,并通过本身的认同去构建自己的道德架构以及加以实践。要阻止年轻一代行差踏错,内在的自我价值观审视将是一道最坚固的防护墙。

  二、对他人负责:在进行“对自己负责”的心理建设的同时,德育也要让年轻一代懂得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以及自己作为始作俑者如何难辞其咎。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