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巨像高挂天安门 小女孩问爸爸:“他是谁啊?”

(2011-10-10)

早报导读

● 沈泽玮

百年辛亥两岸三地回眸

  “十一”中国国庆,具政治象征意义的天安门广场按惯例摆出孙中山巨型画像,与常年高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像遥遥相望。

  广场内大批游人在巨像前找机会拍照。有个小女孩问爸爸:“他是谁啊?” 爸爸只说:“孙中山。”有人与电话另一端的约会对象说:“我就站在孙中山的画像前,就在广场中央。”有男子向女伴介绍说:“孙中山啊,国父,他推翻满清。”

  “国父”,就那么一次听到这个最接近台湾人对孙中山的称呼。记者在人群中游荡约一小时,竖起耳朵聆听大陆民众如何称呼孙中山,一般都直接叫“孙中山”,但没听到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的名称——“中华民国”。

  毕竟,两岸民众接受了不一样的史观教育,1911,对分治至今长达62年的中国大陆与台湾也有着不同的政治意义。

  对台北而言,1911年10月10日武昌传出的第一枪是推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百年历史的起点,1949年之后,中华民国继续在台湾存在着。在北京看来,1911年迈出的那一步只是个开端,1921年成立的共产党继承与发展了辛亥革命事业,最终在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也宣告中华民国的终结。

  正统之争,即两岸“谁是中国”代表之争,因此成了两岸关系本质之争。让政治凌驾于历史,操纵历史的诠释权以宣传官方意识形态,是大陆政府和威权时代台湾政府惯用的做法。为争正统,两岸都高举孙中山旗帜,并擦亮孙中山政治神话的招牌,不过却赋予孙中山不同的政治符号。

  孙中山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倡导的民主、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神主牌;大陆尊称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共史学者看重的则是孙中山晚年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

  中国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接见电影《辛亥革命》摄制组主要人员时,就以“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来形容中国共产党,并称“我们要弘扬辛亥革命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更大的力量”。所用语言既是要强调正统,又进行统战,希望借辛亥革命拉近两岸距离。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