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经验清楚地表明,智慧并非西装革履者所专有,这些人几乎没有什么可供其显摆的智慧可言。当电视上的评论者(比如,财经频道CNBC)以嘲讽的语气称不要把这些示威者当回事的时候,我们要记得,有多少被我们当回事的人士言之凿凿地向我们保证,美国房地产市场并没有泡沫;艾伦·格林斯潘是传达神谕的智者;预算赤字将推动利率飙涨。

美国出事了。它究竟是什么尚不完全清楚,但我们终于可以看到一场群众运动的崛起。不同于茶党(Tea Party)的是,这场运动找对了愤怒对象。

示威者获得的关注越来越多,示威活动正在向纽约之外的地方扩展。那么,他们哪些方面做对了,还有哪些不到位之处?

三周前,当占领华尔街抗议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多数新闻机构都采取了冷嘲热讽的态度,倘若它们真的屈尊提及这一事件的话。比如,当抗议活动持续至第9天时,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PR)还没有对此事进行过任何报道。

抗议活动不仅持续了下去,而且其规模最终发展到了不能被忽视的程度,这充分证实了参与者的高涨热情。随着各路工会和越来越多的民主党人开始向示威者表达起码说得过去的支持,“占领华尔街”现在看起来非常像是一件最终或许被视为转折点的重大事件。

我们可以对这次抗议活动发表什么意见呢?首先要说的是,抗议者对华尔街的指控——不管是就经济层面,还是就政治层面而言,华尔街都是一股破坏性力量——是完全正确的。

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一种认为正义永远也不会得到声张的信念,已经成为美国许多政治辩论的主调——没错,我本人有时也会屈从于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忘记美国经济陷于困境的故事有多么耸人听闻。倘若你已经忘记了,就让我重述一下这部分为三幕的大戏。

在第一幕中,银行家们利用去监管化的政策环境恣意妄为(并且支付给自己巨额薪酬),他们不计后果地发放贷款,进而引发了巨大的泡沫。在第二幕中,泡沫破裂,但银行家却得到了附加条件少之又少的纳税人资金的紧急援助——尽管普通劳动者还在继续承受银行家罪行引发的后果。在第二幕中,银行家们开始攻击昔日援助他们的人,将他们的支持(以及他们因紧急援助获得的财富)给予那些许诺维系其低税率,摧毁在危机之后建立起的温和管制的政客们,以此种方式表露他们的感激之情。

鉴于这段历史,你怎么能不为示威者终于表明态度的行为而喝彩呢?

诚然,一些示威者着重怪异,而且还喊出了一些听起来非常愚蠢的口号——鉴于抗议活动的开放性质,这是不可避免的。但那又怎么样呢?至少更让我火冒三丈的是那些衣冠楚楚,因政府的担保而持续获得财富,嘴里还抱怨奥巴马总统给予其刻薄评价的超级富豪们,而不是一群穿着奇异,谴责消费主义的年轻人。

还需要铭记的是,过去的经验清楚地表明,智慧并非西装革履者所专有,这些人几乎没有什么可供其显摆的智慧可言。当电视上的评论者(比如,财经频道CNBC)以嘲讽的语气称不要把这些示威者当回事的时候,我们要记得,有多少被我们当回事的人士言之凿凿地向我们保证,美国房地产市场并没有泡沫;艾伦·格林斯潘是传达神谕的智者;预算赤字将推动利率飙涨。

具体政策要求的缺失,是一个对抗议活动更中肯的批评意见。要是抗议者至少能就几项他们希望看到的重大政策变更达成一致意见,那或许是有助益的。但我们不应过多地追究这点不足之处。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的参与者想要什么,是显而易见的。填补细节的确是政策研究者和政治家的工作。

社会运动的资深组织者,历史学者里奇·叶赛尔森(Rich Yeselson)建议把对美国劳动者实施债务减免作为抗议活动的主旨。我对此表示拥护,因为这种减免,除了伸张经济正义之外,对于帮助经济复苏也是颇有助益的。我建议,抗议者还可以要求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而不是更多的减税举措),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这两项建议都不会成为法律,但抗议活动的核心就在于改变政治环境。

此处存在真正的政治机会。这当然不是针对今日的共和党人而言,他们已经出自本能地跟那些“罪恶的大富豪”(西奥多·罗斯福语)站在一起。比如,米特·罗姆尼——顺便说一句,这位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可能比许多美国中产阶级还要少——及时地把抗议活动斥为“阶级战争”。

但民主党人正在获得类似于第二次机会的事物。奥巴马政府因采取了对银行家有利的政策,而早早挥霍掉了大量潜在的善意。这些政策并没有带来经济的复苏,甚至那些银行家也以怨报德,攻击总统。但如今,奥巴马所在的政党有机会重来一次。他们只需要认真对待这些理应被严肃对待的抗议活动。

倘若这些抗议活动能够敦促某些政客着手从事他们本该做的事情,那么“占领华尔街”运动就将大获成功。

 

(克鲁格曼:美国经济学家,自由经济学派的新生代, 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译文来自东西网,译者:Kevin·Ren,原文链接:http://dongxi.net/b122d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