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4月9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尚未闭幕,中国新闻社自北京发出一则爆炸性新闻:北京首次举行“选美活动”!短短两个月间,选美风潮席卷全国,一波三折。这场选美运动生不逢时。1988年3月,上海开始了放开物价管制、取消“价格双轨制”的“闯关行动”,物价迅速上涨。5月开始,价格闯关蔓延至全国,全国物价犹如脱缰的野马般开始失控、飞涨。
作者:星评,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1988年,春节刚过,在中国作家协会工作的蒋和欣来到位于北京崇文区西河沿的“部长楼”串门。
蒋和欣的好友赵耀和张安东的家就在这里。赵耀是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作家赵寻的儿子,张安东的父亲张光年是中国作协副主席、组诗《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者。
蒋和欣很喜欢来这里。这是一座塔楼,住的多是部级干部,以文化界名人为主。这里不仅房间宽敞,楼道都是大理石地面,电梯是从国外进口的,门口有门卫,这在还没有商品房概念的1988年的中国,实在是个高级的所在。
在张安东家,三个30多岁的青年长吁短叹,深感事业尚未有大的起色,总想办点“大事”。
1988年,最流行的词汇是“下海”,最让人羡慕的人是“万元户”。不知怎么说起的,赵耀忽然提议,要不咱们办个选美比赛吧,没准还能赚些钱。
三个文青神聊出来的选美
为这个念头所兴奋,这一天,三个人在张安东家里聊了一夜。
赵耀说,直接称呼“选美”不好,有些敏感,和资产阶级的关联度较高,社会主义应该有社会主义特色,要展现新时代劳动者的风貌,还是叫“青春风采大赛”比较好。张安东和蒋和欣觉得这个主意真是绝妙。
在神聊中,赵耀和张安东提出,三围比例与臂展长度应是选拔标准之一,妻子是舞蹈演员的赵耀还提议,脖颈的长度也应该作为选拔标准。
蒋和欣很佩服他们俩的内行。赵耀当时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当油画老师,同时在中央戏剧学院舞美系读研究生。瘦高的张安东是个另类的文学青年,文革期间上高中时,就偷看西方小说,还把屋门紧锁,拉上窗帘偷听柴可夫斯基和德沃夏克,从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他一门心思想出国留学,先从《北京日报》辞职,又从社科院研究生院退了学。
第二天一大早,赵耀就把想组织选美的想法告诉了父亲赵寻,赵寻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赵耀找到自己的老熟人、《当代电视》编辑部主任朱汉生,希望他们出面主办这次赛事。
经朱汉生提议,赵耀去拜访了《当代电视》的主办单位——隶属于中国文联的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介绍举办选美活动对提高《当代电视》知名度的好处,以及社会主义的女子风采大赛与外国选美的不同。协会书记徐宏、杜高等都表示了支持。
1988年3月,“首届北京女子青春风采大奖赛”组委会成立,朱汉生担任负责人,赵耀、张安东等为组委会成员。崇文区文化馆为协办单位,负责比赛场地。
具体操办的赵耀、张安东和蒋和欣在比赛期间被给予《当代电视》杂志记者的身份。因为张安东外语好,文字功底强,所以由张安东负责所有文字工作,蒋和欣负责广告事务,赵耀机动。启动资金由三名策划者自筹。“每天都是兴奋而又惴惴不安的。”赵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比赛报名简章也确定下来,规定参赛者为17~27周岁、在北京市居住的女青年,报名时间为1988年4月8日、10日、12日和15日(其他时日场地另有他用)。比赛分初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分设“青春活力”“聪慧灵秀”“文雅端庄”“娇美丽质”4项大奖,其中最优者为“1988年北京之花”。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