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当代中美艺术家们――刘晓东、徐冰、Eric Fischl等――上周参加了一个小组讨论会,他们谈到了艺术市场和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也谈到了艾未未。

原文:Art Market 'Darlings' Can't Escape Ai Weiwei

作者:Debra Bruno
发表:2011年11月18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大白”翻译

crt_aifound_G_20111118045129.jpg
【原文配图 图片来源:美联社 上图的T恤上方写着”失踪”,中间则盖着”找到”的印记。】

今日中国,如果不提到艾未未,你似乎就不能真正地谈论艺术。

尽管在星期五的美中艺术与文化论坛上,其小组成员已经把焦点集中于文化与贸易,但是,艾未未,这位中国最有名的同时也备受争议的艺术家依然是无法避开的话题。

艺术家刘晓东说,艾未未”一直是个淘气的孩子”,听众们发出一阵窃笑。”我不是在开玩笑。我当初认识他的时候,他还一无所有,而那时我比他好一点。”当然,现在艾未未成了制造国际新闻的人。
“他是一个喜欢恶作剧的单纯的孩子,”刘晓东补充说。艺术家徐冰对于艾未未的评价更为简洁。”就像刘晓东说的,他不认同我的艺术方式。所以我的作品、刘晓东的作品和艾未未的作品是非常不同的。”徐冰说。
对那场小组讨论来说,这还不是唯一的令人不太舒服的时刻。这场讨论由亚洲协会和阿斯本研究所(Aspen Institute)赞助的美中论坛举办,参加者包括了美国人Eric Fischl 和Judith Belzer。一般说来,艺术家们不喜谈论金钱,例如他们的作品值多少钱或者这个市场可能怎样影响他们的创作灵感。但是他们其中的两人――Eric Fischl和刘晓东――被亚洲协会调解员Melissa Chiu称为”市场宠儿”。
crt_fischl_D_20111118045238.jpg【原文配图:Eric Fischl】
那种[钱和艺术之间的]内置冲突才是没人想碰的话题。”我已经在抗议我们不得不讨论市场这一话题,”Eric Fischl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每个人都在谈论”艺术世界”,他说,然而现在话题变成了”艺术市场”。他回忆起从一代与名望财富并不相交的艺术家们何以演变至此。
当Eric Fischl自己关于纽约郊区的画作在八十年代得到追捧的时候,他自己承认说他很吃惊。
刘晓东是中国最富有的艺术家之一――他关于三峡的画作在2007年以27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当时的记录――对金钱上的成功,他的观点更为正面。有了资助,在发展艺术和艺术家的崭露头角方面才有可能形成正面的效果。他说,他”将试图从正面方式来看待资本。”
在中国的艺术市场中,很多人对于诸如像张晓刚、曾梵志和刘晓东一样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艺术家感到悲哀――据Artprice数据显示,这三个人的作品拍卖收入在世界范围内的当代艺术家中排在前20名――受到感染的年轻艺术家们会把从事艺术行业当做暴富的一种方式。评论家说,这种想法在一个层面上解释了为什么如此多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看起来极为相似。
以混合媒体装置艺术作品”天书”为人所知的徐冰说,他和刘晓东一样,认为钱能鼓励艺术的发展。”但重要的是一个艺术家对于这一切作何反应。”他说,目标是要保护一名艺术家的完整性。
徐冰如此认为是因为他的很多作品都很巨大,而且都要因地制宜,这些作品并不容易收集。他说,很多画廊只有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才愿意展出他的作品,而且他们无法推出更多适宜售卖的作品。然后他们就可以解释说他们是”学院派”,就像他们的艺术方法里的商业元素一样。
艺术家和收藏家之间某种程度上紧张的关系则带来了另一个让人感觉不舒服的时刻。
“我认为艺术家和收藏家之间的距离应该越远越好,”刘晓东说道,否则,当收藏家购买一幅作品的时候,作者就喜欢他,而当这位收藏家卖出的时候,作者则会”恨”他。他的原则是永远不要邀请一位收藏家共同进餐,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得保持为”看不见的”。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关系,我想这样保持下去。”刘晓东说。
Judith Belzer说,她曾经接受过一位收藏家共进晚餐的邀请,这位收藏家购买了她的一幅画并展出了它。当她指出那幅画不是她的主要作品的时候,这位收藏家说:”我买了,这正是我喜欢的样子。”
Eric Fischl也说了一个关于他的一副有些色情的作品的故事。这幅作品现在放在一名正在经历中年危机的离异男子的家中,而他正在考虑转型成为花花公子。Fischl说:”我一直认为在我的作品的面前有一个问号。但在他的住所,我看不到那个问号。”
相关阅读: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这里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