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又是环境突发事件频发的一年。地震、雾霾天、石油泄漏……每一场灾难都带给我们伤痛,也引起我们的反思。回顾这一年,中国的环境都经历了哪些灾难和考验,又有哪些进步和收获呢?这是绿色和平眼中的中国2011环境事件,与我们一同回忆昨天,是为了明天而反思。
- 《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及《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出台
事件:2011年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基于3月份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国务院于9月份正式出台《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其中新增了两项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同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而原有的主要污染排放指标则更加细化。12月,全国环保大会召开,并公布《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同时控制重点区域内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会上,环保部与31个地方政府及8大央企签署“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
点评:《规划》新增的两项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表明了政府部门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推进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17%的减排目标,其实还有很大提高的余地。而逐项目标的最终实现,也离不开此后的各项配套措施和各方的切实举措。
年底环保大会上“污染减排军令状”的出现,表明中国第一次明确将减排目标正式纳入地方政府和央企的政绩考评中来。当良好环境成为稀缺资源的时候,说明整体环境的形势已然令人担忧,我们期望在“十二五”能真正扭转中国环境恶化的趋势,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开启新的篇章。
- 日本福岛核泄漏引发国内抢碘抢盐风潮
事件:3月14日,地震和海啸导致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泄漏事故。尽管日本政府已经宣布此事件的处理已告一段落,但绿色和平10月底的实地调查发现,核泄漏给当地带来的影响远未结束,而日本政府对此事的评级则过低。该事故发生之后,在中国国内民众中引发抢碘抢盐风潮。此后不久,中国政府亦宣布在新的核安全标准出台前暂停审批新建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
点评:发生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5周年的日本福岛核泄漏被视为“切事故”之后最为严重的核灾难。这一灾害引发了全球对发展核能的又一轮深刻反思。福岛核灾难发生后,包括德国和日本在内的一些国家相继宣布将大幅减少对核能的依赖,其中德国明确表示将于2022年前关闭所有核电站。而中国的抢盐风潮也凸显出国内公众对于核安全的恐慌和关注,同时也从侧面说明国内核安全教育以及信息披露的不及时。中国在做核能规划前,有必要将公众意见引入到项目决策过程中。事实再一次证明,核能远非真正安全的能源,而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才应是人类未来的能源发展之路。
- 环境激素进入大众字典
事件:事件:2011年5月,台湾岛内卫生部门例行抽验食品时发现食品添加物起云剂中含有危害健康的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该物质是一种环境激素,作用类似于人工雌性荷尔蒙。同年5月,绿色和平调查发现儿童用品中也含有”邻苯二甲酸酯”。而几乎与此同时,含有环境激素“双酚A”的塑料奶瓶6月1日在中国正式被禁。一时间,包括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在内的环境激素类物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点评:塑化剂事件等一系列事件发生之后,无疑给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有毒有害物质原来无处不在。此后不久,国家质检总局宣布将考虑在儿童产品中禁用邻苯二甲酸酯;而从2011年1月起,环境激素之一的壬基酚也被纳入了我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目录》,对其进出口实行登记管理。即便如此,相关政府部门仍然需要加强包括环境激素类物质在内的化学品的管理,以减少、限制和最终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 渤海湾油田溢油事故
事件:2011年6月4日,中海油和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海面发生溢油。截至7月11日,蓬莱19-3油田溢油除了造成840平方公里的劣四类严重污染海水面积以外,还导致了其周边约3400平方公里海域由第一类水质下降为第三、四类水质,主要集中在蓬莱19-3油田周边海域和西北部海域,这一污染范围外缘线东距长岛38公里,西距京唐港61公里。
点评:溢油发生之后,河北等地渔民向事故方提出赔偿。然而,时至今日,事故发生半年之后,仍未有一桩立案,而赔偿方面亦一直难有实质性进展,同时,事故方康菲公司也一直没有拿出令公众满意的负责任的态度。从BP公司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到中石油在大连发生的爆炸及漏油事故,这些事故中的受害者海鸟、海贝、渔民生活等,与肇事者的高傲态度之间的反差越来越挑战公众忍耐的底线。石油泄漏给海洋生态带来的破坏可谓是毁灭性的。而与此同时,溢油事故的一再发生,又一次向世人警示:必须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
- 云南曲靖铬渣污染导致毒水入江
事件:2011年6月,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化工公司将总量5000余吨的重毒化工废料铬渣非法丢放,致珠江源头南盘江附近水质遭到铬渣污染。此后媒体和环保组织发现,尚有14万吨铬渣仍然堆放在当地。据绿色和平赴云南铬渣污染调查组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陆良化工公司厂区附近地下水出水口六价铬浓度超标200。
点评: 云南铬渣事件的发生向公众揭开了全国铬渣污染的冰山一角。据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仍有约100万吨铬渣堆存于12个省份。同时,也向环保部门提出警示,即,应尽快监测全国铬渣堆周边环境,及时切断公众铬暴露途径,反思铬渣综合整治得失,并转变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思路,鼓励公众参与、强调污染预防。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云南铬渣污染发生之后,自然之友等多家环保NGO就此事向云南曲靖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并被正式立案,司法界、公益界人士认为,这是草根NGO第一次获得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 大连PX项目险酿重大泄漏事故
事件:险些因为台风“梅花”酿成重大泄露事故的大连福佳大化PX项目在今年8月引发大连市民关注。大连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PX项目立即停产并搬迁。
点评:从厦门到大连,PX项目一再引起当地公众的反对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地方政府为了经济效益和政绩,罔顾环境污染忧患的情况屡屡发生。对于可能涉及公共安全的重大项目,进行严谨的安全论证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及参与权是不容忽视的环节。然而遗憾的是,PX项目最终由厦门迁到了漳州,而最近亦有消息称,大连的PX项目亦复开工。面对此起彼伏的PX项目,我们不禁要问,还有多少“近在咫尺”的化工项目要公众去面对?纵观全国,尤其是东部沿海工业区,不难发现,经历了30多年工业发展之后,现在俨然到了应该重新审视中国重化工业布局的时候。
- 苹果公司中国代工厂被指污染环境
事件: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和自然之友等36家环保组织于9月发布了《苹果的另一面》调查报告称,苹果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共27家疑似供应商存在严重环境问题。环保组织此后与苹果公司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净化产业链的谈判。今年10月,苹果中国江苏代工厂环境污染又被勒令停产整顿。
点评:国际大品牌的供应链污染问题今年成为关注度非常高的话题,华丽品牌形象背后的污染现实被示于人前。大品牌只有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净化各自产业链,消除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对已造成的污染承担起责任,才可真正赢得消费者的尊重。 该事件的另一面,亦展示出在环境治理方面,NGO的力量正在逐渐壮大,正在与公众一道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影响。
- 铅蓄电池企业污染导致儿童血铅超标
事件:2011年安徽、浙江、广东、江苏、上海等地相继发生血铅中毒事件。1月,安徽怀宁县高河镇新山社区228名儿童血铅超标;3月,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上陶村发现163名村民血铅超标;同是3月,浙江湖州市德清县300多人血铅超标;5月,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136人血铅超标;9月,上海康桥地区25名儿童被测出血铅超标。这导致上述血铅超标的污染源,几乎全是蓄电池企业。
点评:一年之内的多起血铅超标事故向世人说明,铅污染已经是个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提醒人们警惕企业在“达标排放”表象下所造成的长期的、日积月累的污染,也再次提醒监管部门,重金属污染治理不能以单个排污口的“达标”为最终目标,而是要将重金属物质的持久性、累积性作为监管时的考虑因素。不要让企业的污染一再由百姓买单。
而血铅事件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更大的问题:过去30年经济飞速发展所累积的污染问题,现在正在以一系列环境或健康危机的方式集中爆发。其实,环保部今年5月18日已发布《关于加强铅蓄电池及再生铅行业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但这似乎并没有立刻制止此类悲剧的发生,看来,如何把条例、口号切实执行下去仍然是我们解决问题需要跨越的一道屏障。
- 晶科环境污染事件
事件:浙江省海宁地区的部分民众在晶科光伏生产厂的门前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抗议该公司在生产过程中排出大量污染物影响居民生活。
点评:晶科事件虽为个案,但却凸显了中国光伏行业清洁生产环节的管理软肋,更是让公众对其“清洁能源”的出身产生了质疑。在公众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企业以及整个产业领域应该提高自身的清洁生产标准,并及时告知公众,将公众的监督、企业社会责任与自身发展更紧密的结合起来。社会的真正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问题的彻底解决。
- 城市持续雾霾天引发公众关注
事件:入冬以来,PM2.5数据随着中国多个城市的持续雾霾天进入公众视野,一场针对政府数据的不真实,信息的不公开,对污染的不作为等问题的讨论由此展开。2011年1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截止,其中首次纳入PM2.5指标,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
点评:在新媒体以及检测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忽略或隐瞒监测数据,显然已经不再是有效的应对之法。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已经成为治理空气污染过程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向公众公布PM2.5监测结果已是大势所趋。
彻底治理雾霾天气,仅靠公开PM2.5监测数据自然远远不够。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目前是全球煤炭燃烧密度最高的地区,直接导致该地区成为全球的PM2.5污染重灾区,而与此同时,煤炭消费的速度依然居高不下,成为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最大挑战。因此,必须在这些地区及早开展煤炭总量消耗控制,并将煤炭消耗总量控制纳入新建项目前置审批条件,从而有效控制煤炭增长带来的大气污染负担。根治污染源,才是真正解决雾霾天气的最终出路。
媒体联络:
关媛媛 绿色和平媒体主任 +86-10-6554 6931-123 +86-186 1198 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