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正在对美国公司进行有经济破坏力的专利技术和其他知识产权盗窃。对中国人来讲,窃取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比投入成本和时间来自我创新的效率要高得多。

原文:China's Cyber Thievery Is National Policy—And Must Be Challenged | The Wall Street Jounal
发表时间:2012年1月27日
作者: MIKE MCCONNELL——美国前国家情报总监(2007-09)
           MICHAEL CHERTOFF——美国前国土安全部长 (2005-09)
           WILLIAM LYNN——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2009-11)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

  如果我们在3个月前分享这里所写的内容,那会违反美国的保密法——不过,作为前国家情报总监、前国土安全部长和前国防部副部长,我们早就知道这些内容是真实的。中国政府有一项在网络空间从事经济间谍行为的国策。事实上,中国人是当今世界上最积极和最执着的网络间谍行为践行者。

  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正在对美国公司进行有经济破坏力的专利技术和其他知识产权盗窃。而到2011年10月,国家反谍报主任办公室向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才公开了这些细节。多年来,我们几个人一直在公开谈论网络恐怖分子有能力导致我们的关键基础设施——包括金融网络和电力网络——瘫痪。现在,这份报告终于公开了我们过去不能说的事情:网络经济间谍行为的威胁比过去更大了。

  这份报告总结了网络间谍行为可能在今后10年对美国经济及其全球竞争力构成的灾难性影响。有证据显示,中国有意要通过窃取知识产权、而不是创新和投资研发来帮助经济建设。创新和研发恰恰是美国的两个长项。中国经济的本性提供了这样做的有力动机。

  根据联合国2009年的统计,中国总人口为13亿,其中4.68亿人(约占人口总数的36%)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美元。尽管中国的贫困状况在过去30年得到巨大改善,但贫富差距仍然拉大了,大部分利益流向一小部分受过教育的城市地区人群,城市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25%。

  总之,中国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渴望从经济增长中获益。对中国人来讲,窃取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比投入成本和时间来自我创新的效率要高得多。创新和知识产权是发达经济体的”源代码”。中国人把偷来的点子直接投入生产,用比美国和其他国家更快的速度制造出更廉价的产品。

  网络空间是窃取知识资本的理想平台。黑客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入进行大量数据传输的系统,而企业和政府则很难确认具体的攻击者。

  遗憾的是,估测这些偷窃行为给美国经济造成的损失也是困难的。向国会提交的报告说,损失是”巨大”的,其中包括企业收入、工作岗位、新技术和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尽管尚未进行精确计算,但我们有把握说”巨大”无疑意味着数十亿美元和数百万个就业机会。

  因此,我们如何让自己免于受到这一经济威胁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它的严重性,并明白它的影响是更长期、而不是立即显现的。我们必须动用手头的所有外交、贸易、经济和技术手段来进行应对。

  向国会提交的报告指出,美国情报界已经加强协作,以更好应对军事和国家安全领域的网络间谍行为。不过,现行立法框架对我们构成严重约束,使我们无法彻底解决国内的经济间谍行为。情报界必须在收集和分析经济数据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并让适当的政府部门和企业能够利用这些数据。

  国会和政府还必须建立有效强制信息共享的手段。尽管政府机构和私营机构都声称要共享信息,但事实常常与此相反,而这一点必须得到积极修正。

  美国还必须扩大对教育的投入,以培养更多掌握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技能的工作者。在苏联于1957年发射”斯普特尼克”号人造卫星之后,我国的应对手段就是在数学和科学教育领域大力投资,从而开启了数字通信时代。现在,在一个与50年前截然不同的全球经济中,是时候采取类似的做法来提高我国参与竞争所需的技能了。

  美国企业界也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如果我们确实想搞清楚网络间谍行为的规模,那么各企业就必须更开放和更积极地识别、承认并上报网络盗窃事件。国会正考虑通过立法提出这一要求,而这应当得到支持。企业还必须加大力度提高员工的网络技能;由于人为低级错误(如编码错误或光盘和笔记本电脑丢失)而造成网络安全漏洞的情况数量是惊人的。

  在今年这个大选年,我国经济将是焦点问题,中国及其在货币政策等问题上的角色也将成为焦点。如果我们想要避免不可挽回的长期损害,网络间谍行为背后的经济问题就必须得到一部分关注。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译文遵循CC3.0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这里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