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宇宽 | 评论(4) | 标签:知识分子生态

没有“文人相轻”,哪来思想繁荣

郭宇宽

在今天的互联网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每当有人对某个公众人物或是知识分子进行批评的时候,比如韩寒的“韩三篇”非常不着调,或者孔庆东教授的“三妈”言论实在有辱斯文。总有被批评者的粉丝在下面留言说,你看,文人相轻吧。在我看来,这样的指责让人很难辩解,因为如果我们将“文人”用知识分子来理解的话,那么文人相轻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而“相轻”是知识分子的天然属性之一。甚至我认为,文人相轻恰恰才是知识界健康生态的表现。

历史上文人最相轻的年代,就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年代,儒墨道法各显神通,你指出我的不足,我指出你的欠缺。其实说白了,百家争鸣就是百家抬杠,或者百家互掐。这时候文人相轻的程度达到顶峰,而且知识界的这种生态极大地刺激了各路学派的灵感和创造力,造成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空前的繁荣。那时的知识分子必须直面意见市场的竞争,接受公众的检验,因此只有最有竞争力的思想才能不被淘汰出局。

最近大家都注意到,现在中国好像突然到了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有的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国学大师”,“成功大师”,确有让听众如痴如醉的功夫。但他们的功夫说白了也很简单,就是营造一个众人膜拜的气场,大多数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人,都会被身边人的崇拜裹挟进来,看身边的人都五体投地,好像自己不崇拜倒很不好意思一样。但是这些大师的罩门都有个弱点,就是只能自说自话,他们那种理论体系,根本经不住推敲,假如那些大师的演讲现场有个人提意见,法术就不灵了,立马就像纸老虎一样,一戳一个窟窿。我曾经和一个平时到处演讲,赚遍了中国二三线城市,气场很强大的经济学家郎咸平一起吃饭,我针对他平时的言论问了他两个问题,他答不上来,憋得脸通红,最后把杯子给砸了。郎咸平在台湾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但是在大陆都快给捧成“良知之神”了,我想就是因为大陆太缺少我这样的读书人来“轻”他。

而在今天,为什么“文人相轻”会被大家当作一个负面词汇理解呢?原因在于今天知识分子间的竞争缺乏一个百家争鸣时代那样公平公正的平台。那个时代的特点是蔑视权威,或者说不存在权威,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你能不能把道理讲明白,规则清晰明了,就像今天的体育竞技运动一样。体育竞技运动的精髓就在于它强调规则和平台的公平、公正、透明。以拳击运动为例,拳王泰森是这个项目的霸主,但如果有个无名之辈在拳击规则之下将泰森打倒,那这个人就可以获得金腰带,谁不服气就上来练练。

所以说不光是在知识界,在体育界,或是任何一个存在竞争的领域,“相轻”都是题中之义。在百家争鸣的年代,学术思想得以公平竞争,各路学者可以公开辩论,公众最后就能判断谁是滥竽充数,谁有真才实学。

今天中国的知识界最缺乏的就是公开公平的批评环境。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呈两极化分布,要么是拉帮结派、党同伐异,以恶毒的政治手腕相互打压,要么是相互吹捧,你好我好大家好,颇有“小人之交甘若醴”的味道,这都不是健康的知识分子生态。更恶心的是,我见过过去高校里有很多学者或者文人,见面讲话特别客气,背后给人穿小鞋,下黑手,从来不把相轻摆到台面上来。

可喜的是,如今有一些健康空开的批评和争鸣正在出现,而社会上许多人将之斥之为“文人相轻”。在我看来,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没有将知识分子当作一种需要公众检验的职业,而是将它当作一种资格或是一个标签。像春秋年代那样,真正的知识界,是需要有“相轻”的批评才能出现的。

只有被无数人公开“相轻”过、检验过的观点和意见,才能真正立得住脚,才是知识分子对这个时代真正的贡献。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