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春宝:谁来纪念南侨机工?
(2012-02-17)
|
● 严春宝
狮城脉搏
读了2月14日《联合早报》社论《如何纪念南侨机工?》以及《联合早报》前后这几天的有关新闻和言论,不能不让人感到有些困惑,困惑之余,也让人产生一丝压抑与悲愤!每年的2月15日,中华总商会都会在美芝路上的“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前举行公祭,今年自然也不例外,且因今年是新加坡沦陷70周年,所以公祭场面尤显盛大、庄严。然而,从“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的碑文中我们知道,纪念碑是用来悼念日占时期“平民无辜被杀者”的,显然并没有包括英勇牺牲在滇缅公路上的上千南侨机工英烈!
或许,他们人数真的不够多:前后15批次的人数,全部加起来也不过3260余人。或许,他们正式存在的时间也不够长:从1939年他们从新加坡列队出征,到1942年被无情地就地解散,只存在了短短3年多的时间。或许他们的职业很普通:他们只是汽车司机和机车维修工人。然而,正是他们这一小群人,却以自己的平凡血肉之身,成就了历史上堪称惊天地、泣鬼神的不平凡壮举。他们,就是长期以来被遗忘了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之为:“南侨机工”。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39年时,日军控制和封锁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全部海上交通。其时,连接缅甸与昆明之间、蜿蜒1000多公里的滇缅公路,成了中国大后方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通道。滇缅公路道路奇险无比,行车环境极为恶劣,非熟练机工难以胜任。为保证这条“战争生命线”的畅通,国民政府急电陈嘉庚,请其代为招募南洋华侨机工回国,以解燃眉之急。南侨总会随即于1939年初发出了《征募汽车修理驾机人员回国服务》的第6号通告。通告发出,立刻得到了南洋各地、尤其是新马华人的热烈响应,南洋各地先后有5000多人报名。在通告发出后的第11天,第一批“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80名成员,就已踏上了回国的征程。
南侨机工先后分15批次回国,总人数超过3260人,其中经由各地集中到新加坡出发的就有9批之多、3192人之巨。据当时的统计,冒着敌机狂轰滥炸、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驾车往返于滇缅公路上的熟练司机中,半数以上竟然皆为南洋热血男儿!南侨机工中,有1000多人永远地长眠在了滇缅公路的丛林中。
抗战胜利后命运坎坷
1942年5月,随着滇缅公路彻底断绝,曾经热情招募南侨机工回国的国民政府,竟然对南侨机工撒手不管,将他们就地解散。其时,新马已经沦陷,南侨机工无法返回自己日夜思念的家园,而他们在当地又举目无亲,一时间,他们的生活竟然变得如此狼狈不堪。抗战胜利后,曾为抗战付出血汗的南侨机工的磨难却并没有因此结束。当初他们风风光光地从新加坡出发,走上抗日的前线,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抗战胜利后回返家园的道路竟变得那样艰难:陈嘉庚领导南侨总会号召南侨机工回国参战,无疑是得到了英殖民地政府默许的,但战后重返东南亚的殖民地政府,竟拒绝让“他们”回返自己的家园!
几番周折后,1000多南侨机工最终回到了南洋,其余的则因各种原因留在了中国。回到南洋的“他们”变得一无所有,而留在中国大陆的“他们”,则继续其无尽的苦难:1949年后的新中国,认为南侨机工是国民党招募回来的人,因而对“他们”的爱国壮举并不领情,又因为他们的海外背景,在文化大革命中,“他们”被认为是特务间谍、甚至反革命分子。为避免遭受更大的迫害,“他们”被迫选择沉默地生活,甚至不敢告诉别人,“他们”就是当年英勇无比的南侨机工。
南侨机工的历史告诉我们,南洋华人不仅曾经为抗日战争踊跃捐钱、捐物,更直接地走向战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同为抗战作贡献,但与捐钱捐物这些更多地停留于物质层面上的奉献相比,南侨机工所奉献的则是他们年轻的生命。这无疑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牺牲!要知道,一个人捐献一点儿钱、财、物,相对而言并不难,难的是一个人甘于献出他年轻的生命!要知道,南侨机工中,不仅有普通的司机、修理工,更不乏有富家子弟、工程师甚至大学生,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都是专业人士、体面的白领。是什么促使他们毅然放弃海外的优厚待遇回国参战?——是曾长期被人们遗忘了的南侨机工的奉献精神!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