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诺曹的故事和中国当代反智潮流
郭宇宽
我平时常给我儿子讲故事,家里买了不少童话书,其中有一个故事是我儿子特别爱听的,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匹诺曹的事故。匹诺曹是一个著名的欧洲童话,其中讲的故事的意思非常简单, 他传递的思想其实跟中国的传统教育非常像,讲一个叫盖佩拖的木匠做了一个小木偶,结果小木偶给仙女变活了。老木匠没有儿子,就把这个小木偶当成了儿子,把自己衣服给卖了,含辛茹苦希望让这个小木偶去上学,成为有用之才。但是这个小木偶贪玩,觉得学校太枯燥,后来有不怀好心的坏人骗他,读书是最没用的,有个乐园,那里可以天天不读书,永远快乐,没有老师管,而且不用操心工作,只要可以种金币就长出金币来,皮诺曹听信了,结果和一些不爱读书的小伙伴都被坏人变成了小毛驴,受尽劳役虐待,他最后经过一系列的磨难认识到了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对的,最终和父亲团聚了。
在 这个欧洲故事里传达的思想非常的保守,和我们中国的教育传统,“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其实非常相同。无非就是说在学校读书是一件很艰苦枯燥的事情,但是还是要上学读书,学习好了以后才有本事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有人告诉你不用读书就可以很快乐,就可以在地上种出金币,那些人都是没按好心的,是要骗你的。而一个人特别要注意听父母的话,小孩都贪玩,但父母要你学习总是为了你好。
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看来,很多中国家长都是非常熟悉的,我父亲也随手翻了翻匹诺曹的童话书,他非常感慨。我父亲现在70岁了,他说在他小时候,也就是民国的时候,他也看过匹诺曹的童话,但是到了50年代,匹诺曹的童话在中国大陆就再也读不到了。到了60年 代中国掀起了一场反智的运动:文化大革命发展到极致。文化大革命就是利用大家对当时教育体制的不满,号召那些年青人不要读书,读书是无用的,知识越多越反动,越读书越笨,读书只会把脑子读坏掉,要到广阔天地中去,又快乐又能锻炼一颗红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想而知,在那样的时代,匹诺曹的故事是和我们当时的官方所倡导的意识形态所相反的,而那个时候交白卷的白卷先生也被有些政治势力利用,拔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当成那个时代的英雄偶像人物。
要用今天的眼光看,张铁生作为一个有个性的青年,在考试卷上发发牢骚也很正常,我在学校的时候也不是没有反抗过老师,但一些成年人怀着自己的目地,把这个年轻人的个性过度解读,过度拔高,既害了这个年轻人,也误导了社会,甚至误导了一代人。
最近围绕韩寒这个人的争议使我引起了很多的思考,想起了匹诺曹,想起了当年的白卷先生。大家都知道韩寒是一个没有顺利完成学业,7门功课不及格的一个青年,甚至连语文、外语都不及格。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学业没完成就对他有过多的苛责,人生可以有很多的选择。学校读不下去,还可以打台球,开赛车,人生道路很宽阔,这些都是值得大家为他们高兴的事情,但是我们也决不能因此把不读书视为一个光荣的事情。
据我所知,有一些包括我自己很尊敬的学者,像易中天先生,他对教育体制有诸多不满,这种不满我毫无疑问是理解和支持的。他从韩寒的身上找到了可以借题发挥的东西,韩寒不爱读书,不爱学习,平时整天喜欢打电子游戏、打台球、交女朋友,这倒很真实,这样的人可以写文学小说,可以写长篇,可以有高产的著作,这也许说明韩寒是天 才。
但是易中天先生,还有一些我熟悉知识分子朋友,甚至进一步发挥,公开宣扬,韩寒之所以了不起,就是因为他不读书,就是因为他不受教育,很多读书受教育的人脑子就坏掉了,就是因为韩 寒不读书不受教育所以才能如此优秀。
在我看来,这样的宣传就矫枉过正。尽管我对中国今天教育体制的不满毫不逊于易中天先生,但我更加意识到这些需要改革,任何时代的教育都不是完美的,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社会对教育体制的不满一致没有终止过,我们希望教育的过程可以变得更快乐,但读书怎么也不会比玩电子游戏更快乐,我见过欧美的父母,有时候也会抱怨学校教育不善于激发孩子的兴趣,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地倡导一种观念:读书是没有用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干脆不读书不受教育的人才是英雄。这样的宣传,既是对韩寒的一种捧杀,是用成年人的智慧害了年轻人,同时也是塑造一种扭曲的公共形象,这个公共形象也许会成为很多人的示范,那么这种公共形象对于社会也会产生负面的导向。
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要说怎么为其感到愤怒都不过分,但我们要警惕把对制度抗议的反制发展到反智的地步,眼下的中国,匹诺曹的故事是格外有利于世道人心的。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