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会,在上个世纪有个小名:橡皮图章。有意思的是今天这个名字已经很少用了,原因可能在于很多人认为现在的两会和上个世纪的两会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了。
真的有了很大的区别吗?从表面上看的确如此,无论是代表的表现还是民众的参与度都是上个世纪的两会无法比拟的。但是深入来看,橡皮图章还是橡皮图章,最多只是换了一层包装而已。对于一个物品来说,包装是及其重要的,有时候甚至比被包装的东西还要重要,要不我们汉语中怎么会有“买椟还珠”这个成语呢?西方的民主体制就深刻体现了包装的精髓。
无疑,现在的两会应该会在大和谐,小插曲中顺利的结束,仅从两会上看,和谐无疑是主流的,这并不代表我党就没有斗争,只是在开两会前已经斗完了,而两会的目的是把斗争的结果通过这种形式传递出来而已。因此,今天的两会依然是橡皮图章,本质上和上个世纪是一样的。但是这些年来,两会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奇妙的现象,使得两会在橡皮图章的作用之下,发挥了另类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两会意外的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狂欢节,喜欢在网上发言的网民多少都是有些文化的,这里把这些网民也都算入知识分子的行列中。
两会现在已经具备了娱乐大众的功能,这些年每到两会,媒体,知识分子和两会代表组成了春晚式的大联欢,联合上演了娱乐化的大戏,大家都参与其中,抖机灵,显智慧,秀才华,装正义(可参考我博客里关于网络“正义泡沫”的文章)等等,比如我今天就看到网友五岳散人在新浪微博上提议大家凡是见到两会代表,就对他们竖中指。这个就具有了典型的娱乐化倾向,另外这似乎可以显得散人网友嫉恶如仇,我的网络正义泡沫的说法认为,在网络上显得正义无比的网友多数具有表演的性质,但是表演正义也的确是很多网友的精神需要,这种情况造成了网上的网友和网下的网友判若两人这种社会现象。如若不信,看看诗人赵丽华的网上与网下的行为就知道了。
两会的狂欢和娱乐的走向显示了“娱乐”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以至于各种事物的推广——包括政治——都离不开娱乐了。两会代表的雷人提案,媒体的各种花絮报道,知识分子的各种表演等等,无不具有娱乐的外包装,或者本身就是单纯的娱乐。只有通过娱乐,才能吸引注意力,才能在各种繁杂的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被众人的眼球所注目。也正因为如此,你会发现,政协会议受到的关注度甚至远高于人大会议,因为政协有更多的花边新闻和雷人提案。
再来说说知识分子网友们,他们在两会来临时,也是积极的参与其中,很多媒体也顺势搞什么《我有问题问总理》、《微博建言》等等,这些都会得到网友的热烈参与。我上面说了,两会本质上还是橡皮图章,开会只是形式,你的建言有用吗?你有问题问总理?总理会知道你的问题吗?显然,这些参与者未必不知道答案,但是他们重在参与。也许,自己的问题被央视的主持人念出来就是巨大的成功,自己的建言出现在纸媒的犄角旮旯就足以让人激动不已,因此,这种参与其实也是一种竞争,大家在争什么呢?当然是眼球,是他人的注目。别以为眼球不重要,想想吧,有的小姑娘为了争夺眼球,不惜搞什么“艳照”、“不雅视频”之类的,这足以说明眼球的重要性。
大家在两会期间积极的发言,虽然对于政策没有大用,但如果吸引了眼球,就会给自己造成一种幻象,一种“我很重要”的幻象,我和那些代表差不多的幻象,这种幻想如果从正面理解的话,那就是强化了自我价值,对心理的健康可能有好处。出于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的需要,可能还有某种心理压力需要释放的需要,人们都争先恐后的说话就让两会有了狂欢节的特点了。
两会狂欢的特点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斗争。中国是思想特别复杂的社会,知识分子们出于不同的信仰(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为了社会向自己信仰的方向去发展,他们向不同的信仰去挑战,去斗争。网上就成了一锅粥了。平时吵得凶,到了两会期间,出于“我很重要”的幻象,潜意识里真的以为自己会影响两会政策的制定,更是大吵特吵,且不说自己是否真的能影响两会,关键在于吵架时胜过对方,不同的知识分子你来我往,大战三百回合。
两会过后,狂欢结束,大家会不会有种虚脱感呢?一般过节后往往会有这种感觉。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