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道德楷模与政治教化——“雷锋日”反思


进入专题
雷锋    ● 戴建业进入专栏)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题写“向雷锋同志学习”,很快又到了“雷锋日”。我们这些五六十年代的人对雷锋的感情十分复杂。记得我小时候给老奶奶或老爷爷做好事,当老人问我叫什么名字时,我也模仿雷锋的口气说:“别问了,我是毛主席的学生。”国家虽然隔三差五就要推出一批模范人物,到处都有英雄事迹报告会,但很多英雄模范都是过眼云烟,只有张思德、白求恩和雷锋的影响最大。由于张思德离我们太远,白求恩又是外国医生,而雷锋不仅在时间上离我们很近,在心理上离我们更近——好像只要你我愿意,人人都可以当雷锋。
    遗憾的是,我们社会不仅没有人人成为雷锋,雷锋反而离我们社会越来越远。学习雷锋的宣传越隆重,雷锋精神就越稀薄;雷锋的榜样抬得越高,效法雷锋的人就变得越少。连温总理也承认全社会道德滑坡十分厉害,其实总理不说破大家也能感受得到,几年以前武汉市一个车站贴出“别与陌生人讲话”的告示,这一善意提醒正好反映了社会缺乏善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业已瓦解,才会出现对陌生人的高度戒备;人们在社会上受骗太多,人和人之间才会相互提防——我们社会进入了恶性循环。我们已经将萨特的魔咒变为了血淋淋的现实:“他人即地狱。”
    这六七十年来我们塑造的英雄人物难道还少了?我们树立的先进典型难道还不够高大?我们宣传雷锋精神难道还不卖力?可是,我们社会的道德底线为什么一再被冲破?人们的精神为什么日益堕落?为什么有些人开始挖苦和讨厌雷锋?
    在一年一度的“雷锋日”来临之际,我相信许多有识之士都会思考这一问题。下面是胡锡进先生思索的答案:“@胡锡进: 在中国官方政治语境下,一“学雷锋”就把雷锋精神完美化。网上舆论出现一些挖苦,是对宣传绝对化的逆反。这已是中国舆论的家常便饭。但这不意味着民间不喜欢雷锋。“反雷锋人士”们得清楚,他们其实扮演了多元化舆论场上的平衡器角色,不可高估自己的影响。我个人喜欢真实、温暖的雷锋。”
    胡总编将人们“挖苦”雷锋,看成是对官方完美化雷锋的逆反心理。这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且还不是最本质的方面。过分美化雷锋造成社会的逆反心理,那还是不幸不中的万幸,将模范人物不断神化和圣化,不是造成整个社会的弱智愚昧,就是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虚伪。我生活的这半个世纪,我国宣传部门的领导们也许他们自己是白痴,也许他们把老百姓当白痴。他们总是把大张旗鼓宣传的英雄形象和道德楷模,塑造成半神半鬼的怪物,或者让人们觉得高不可攀,或者让人们觉得十分讨厌。雷锋没有半点私心,没有半点杂念,没有半点情欲,甚至没有半点自我意识,只想无条件地忠于党,无条件地奉献给革命,只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当然非常崇高,但过分崇高就成了神,神就只能给别人供奉,绝不能让别人模仿,就像女神只能给男性敬仰,绝不会和男性谈恋爱一样。可是,我们政府又偏偏要它治下的人民都成为雷锋,这无异于要那些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全部变成没有私心没有情欲的神。
    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这一道理古人早就明白,可我们领导人决意要反其道而行之。
    更要命的是,雷锋这个道德楷模首先是个一个政治符号,是一位忠于党热爱毛主席的标兵,你听听雷锋在他日记中的自白就知道,雷锋这个英雄形象主要的特质是什么:“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我是革命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他还在自己的日记中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歌颂毛主席:“棉暖不如皮,糖甜不如蜜,爹娘恩情比不上毛主席。”由于目前人在台湾,手头一时找不到《雷锋日记》,这本日记中还有很多讴歌党和毛主席的名言名句。
    那个年代的雷锋对党和毛主席的深厚感情,我相信真挚而又纯朴,但我也相信纯朴的雷锋写不出那么美丽的日记。就像我们国家所有的“好人好事”一样,雷锋也是一个被塑造加工出来的典型,《雷锋日记》中的雷锋文学素养很高,一般的大学生研究生也写不出语言如此优美的日记,更写不出那么多“忠于”什么“热爱”什么的格言。党中央喉舌《环球时报》的总编胡锡进先生也说:“我个人喜欢真实、温暖的雷锋。”真实的雷锋也许是个纯朴善良的小伙,但谁能复原有血有肉的真实雷锋呢?老实说,《雷锋的故事》和《雷锋日记》中的雷锋,只是一个被塑造出来的文学形象,只是一尊供人瞻仰的神灵。
    就算雷锋真的觉得“棉暖不如皮,糖甜不如蜜,爹娘恩情比不上毛主席”,这也不宜于通过国家力量进行大肆宣传。我同样相信有人可能认为毛主席对他恩重于山,但对绝大多数政治觉悟不高不低的人来说,自己爹娘的恩情肯定重于毛主席。记得前年一个荣获世界金牌的体育运动员,在获奖感言中首先感谢自己的父母,竟然遭到了领导的批评,指责她应该首先感谢党和国家,感谢上级的英明领导。谁在说真话,谁是伪君子,即使脑袋灌了水的人也心知肚明。
    为什么要把党和毛主席的恩情置于父母之上呢?这二者之间根本没有可比性,对党和毛主席的感情属于一种政治觉悟,对父母的感情扎根于深沉的人性,政治只是一时,人性却将永久。我们国家的政治人物极其短视,以政治来践踏人性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人们对政治理想的幻灭,必然是人们对人性底线突破,必然是整个社会的虚无和堕落。我们从小就听过和唱过“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小时听它和唱它觉得都很动情,现在想起来觉得非常不妥。我不是说党和毛主席对我们大家没有恩情,而是不能将政党伦理化,不能将政治圣洁化,这会带来非常严重的政治后果。
    如果国家的政治目标和道德教化,从本质上背离了人情和人性,人民就会与他的国家疏离甚至对抗,国家伦理必定完全外在于个体的价值取向,因此,国之所重则为民之所轻,国家之所取则为民之所弃,因此这样的结局就是势所必然的了——雷锋从群体楷模慢慢变为大众笑柄。
    如果一个政府利用道德楷模来从事政治教化,这不仅是对道德的羞辱,并必将引起道德价值的解体;一个国家建立一些被高度政治化和完全神化的学习模范,这些模范最终都会被大众所嘲弄和唾弃。
    人类拥有某些共同的伦理原则和道德价值,它们代表了人类精神向上提升的共同追求,如果将这些道德价值与党派观念相互捆绑,将这些精神财富与意识形态彼此搅和,当人们不认同这种党派观念,并拒绝某种意识形态的时候,就必然唾弃这些道德价值,就有可能拒绝这一笔精神财富。
    为人类共同遵循的道德价值和伦理原则具有普适性,它们在政治上呈现出“中性”的特点,所以不同政治倾向的人都守护这些价值观念和伦理原则。我们最大的问题的是将中性的道德价值染上政治色彩,人们一旦讨厌了这些政治教化,也会讨厌这些伦理原则——这也许是中国目前道德崩溃的内在原因。
    前年奥巴马总统准备到一所小学演讲,遭到全社会一致的声讨,声讨的最大理由是政治人物不能把党派观念带进学校中,最后是奥巴马总统放弃了这次演讲。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要到哪所小学演讲,那不仅是这所小学的荣耀,也是这个县的荣耀,也是这个省的荣耀。谁还会谁还敢拒绝国家最高领导呢?我们这里权力没有任何边界,政治教化伸展到每个角落。
    有权有钱人的后代纷纷去西方留学和移民,只有无权无钱人的子弟还守在国内学雷锋,这是一件谁也不想说破的皇帝新衣,不是不能说破,而是说破了太残忍,说破了太难堪。
    今天,谁能说清雷锋是个政治标兵还是个道德楷模?谁见到过把自己做的好事都写进日记的“高尚人物”?谁愿意当一个没有任何怀疑精神的傻瓜?谁愿意做一块没有灵魂的“砖头”?谁愿意成为一个没有任何独立精神的笨蛋?谁愿意做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先进标兵?
    奉献不是愚忠,淳朴不是愚昧。如果将道德楷模与政治教化混为一谈,“雷锋日”就将成为和“比傻日”,这将让一个比一个更傻逼,让一代比一代更傻逼,让神州大地没有最傻只有更傻。
    我虽然不是党员,但是体制内的学者,高度肯定近三十年来改革的巨大成就,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经济繁荣的成果,因而非常珍惜国家和个人所取得的一切,在台湾讲学这段时间,我更意识到大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之不易。我只是希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全社会的精神也不断向上提升。可惜,目前的走势却恰恰相反:经济在急速向前发展,精神却在快速向下沉沦。
    我和很多人一样,想追问目前这种经济与精神反向运动的深层动因,并试图找到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方案。
    
    2012、3、2于台湾
进入 戴建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雷锋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天益笔会 > 杂文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084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aisixiang.com)。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