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3月15日 09:10:04
别一种的科研攻关
张鸣
九三学社近年组织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78.5%的科技人员认为项目评审结果不公正,87.7%的科技人员认为科技成果评审和评奖需要“公关”。(3月11日新京报)作为学者的一员,看到这样的调查结果,一点都不奇怪。在我看来,那21·5%和12·3%没有表态的被调查者,多数不是不想说话,就是所谓评审和评奖丰厚的获益者。
这些年来,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界,但凡叫个项目,无论钱多钱少,最后结项都需要评审。评审合格,项目才算成立,也才能计入自己和单位的成果账里。同时,尽管诺贝尔奖我们边都沾不上,但国内的各种奖项,却一直评个没完没了。评上了奖,无论大奖小奖,在自己评职称,在单位论成果讲绩效,都有大大的好处。简而言之,无论是项目评审,还是科研评奖,在中国都是衡量个人和单位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跟个人和单位的具体利益乃至荣誉息息相关。
但是,看起来如此严肃的项目评审和科研评奖,却演变成了拉关系走门路的黑金场。无论什么样的项目,结项评审,都得打点,自己找人要意思意思,单位找人也得意思意思。意思之后,无论项目做得多烂,反正不是国内首创,就是国际领先。大家一通儿过年话说完,你好我好,大家好。像汉芯这样,完全作假的上千万元的大项目,也照样过五关斩六将,顺利通过评审。至于获奖,尤其是有分量的奖,如果不事先打点,事先公关,基本上都没有戏。有的地方,甚至单位出面公关,事先就把原本应该保密的评委,一一打探出来,然后以单位的名义,登门拜访,至于拜访时给了什么,说了什么,我们就不知道了,但这样拜访过之后,奖项也就往往有了定向的归属。不能说,凡是评审过关的项目,凡是评上奖的科研,都是垃圾,但是,这里面肯定回回都有垃圾。
有的学者感慨道,当今的中国学界,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人们追求了。哪怕再严肃的事情,到了我们某些高手的手里,都是变成了黑金公关的过程。极而言之,我们的学术界,就像焦大批评贾府一样,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没有什么东西是干净的了。到了这般田地,我们的学界,我们的科技界,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信于人呢?在80年代,一说到科研攻关,指的是认真刻苦的研究,而今天,攻关,则变成了公关。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