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水就是好效益
文/魏英杰
武汉号称百湖之市,近年来却大湖变小,小湖变无,湖面“日渐消瘦”,填湖而建的商品楼价格却“蒸蒸日上”。这一现象引起了舆论关注,近日央视《新闻1+1》为此还呼吁“要沙湖,不要‘杀湖’”。 
没去过武汉,不知当地是否因湖泊多土地少,故而对湖泊资源不加珍视;或者奉行经济效益至上,虽明知填湖盖楼乃短视之举,却也顾不了那么多。无论如何,这种做法都是一种典型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饮鸩止渴,其结果只能是中毒身亡。当地这么搞土地经济,用不着等数十年,很快就可能尝到个中苦头。到那时候,难不成再拆楼还湖?
说到效益,其实这是最不经济的一种做法。比如前面提到的沙湖,乃武汉第二大湖,被称为武汉的肾脏。可这些年来,由于持续的填湖,沙湖水域面积已经比十年前几乎缩小了一半。城市湖泊不仅有美化环境功能,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城市气候。湖泊大面积减少甚至消失,这对城市生态的破坏及其负面后果是很明显的。试想,肾脏岌岌可危,这人还能健康吗?
和武汉的做法相反,杭州近年来正兴起“扩湖”之风。先是西湖综合治理工程,这许多人知道。推进这项工程的口号是“以民为本、还湖于民”:通过“西湖西进”工程,西湖水面基本达到300年前的面积;通过引钱塘江水入湖,西湖水质得到改善;通过景点恢复和环境整治,西湖景区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如此,西湖还在国内率先实行免受门票,让广大游客和市民从中受益。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扩湖整治工程不仅获得巨大社会效益,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悉,西湖自2003年开始实行免费后,景区每年因此直接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却带动了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此外,杭州还对在原有西溪湿地基础上建成了国家级湿地公园,在跨湖桥遗址基础上,恢复和扩大了现有湘湖的面积,使湘湖成为杭州一大休闲去处。杭州这三大湖泊(湿地)的面积不仅没有随着经济开发而缩小,反而越发“做大”,其背后的理念值得引起重视。
有人说:自然山水就是最大的旅游项目。确实如此,把山水文章做好了,自然不愁没有经济效益。反之,像武汉这样通过填湖去创造经济效益,其结果不仅损害社会效益,所获经济效益也将因此被抵消。话说杭州在这方面也不是没有吃过苦头。以往杭州市区水网密集,城市排水系统相对完善。但在城市化建设中,许多河道淤积,乃至被中断。几年前一场台风暴雨,其负面效应立即显现。当时杭州城西许多地方大面积积水,造成惨重损失。不能不说,这与城市水道功能萎缩,一些湖泊消失导致难以调蓄洪水有关。
简单来讲,武汉搞的是一种破坏性开发模式,而杭州搞的是保护性开发。相较之下,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即便如此,还是有许多地方不仅不愿下力气保护城市自然环境,而且只顾眼前利益,把子孙后代的资源福利侵吞殆尽。这是一件很让人痛心的事情。
2012年4月8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