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两国在黄岩岛发生的对峙事件,已经近两个月。环顾全球各地,两国或多国就领土主权爆发的争端持续几十年,久未解决,不足为奇。

  鉴于南海台风季节即将到来,中国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5月13日宣布,从5月16日起,中国南海大部分海域将进入为期两个半月的伏季休渔期。宣布休渔期适用于黄岩岛海域,不失为一记高招。北京将国内法延伸到了黄岩岛海域,这就意味着中国对黄岩岛的实际控制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黄岩岛模式”的现实意义

  从黄岩岛事件前后的态势分析,会发现中菲两国对该岛主权的发言权已经发生主客异势的微妙变化。原来马尼拉准备诉诸国际法庭判决或者求诸联合国予以仲裁,如今已经改变了口吻,此议胎死腹中。而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索性声称,愿意与中国共同开发资源,各占所获利益的50%。这与马尼拉原先宣示的强硬立场大相径庭。在黄岩岛问题上,何以马尼拉前倨而后恭,实堪玩味。

  至于早先菲律宾官方在黄岩岛主权争端中所持的强硬立场,也大步后退了。马尼拉宣称将不与中国在黄岩岛硬干,而打算利用本国距离该岛远比中国近的优势,在中国舰船退回母港休整期间,再度向黄岩岛进发,如此这般,趁中国师老兵疲之际,重振颓势。显然,马尼拉舍堂堂正正之师而勿用,效法“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战法,表明已经在心理上改变初衷而居于下风了。

  这次在黄岩岛对峙事件中,北京既不主动动武启衅而又产生实际效益,在黄岩岛争端中已经改善了己方的战略态势。尤有甚者,北京是以和平手段逐步施压的方式付诸实施的。

  论者要说“黄岩岛模式”,则这个模式已经产生了。此即在大势上立足于和,却不完全排除战的可能性,以和战并用的两手策略,硬挤进南海争议海域,逐步改变两造态势,争取为我所用,这就是中方日后应该总结经验的“黄岩岛模式”。

  这个模式的特点是以实力施压为手段,外交斡旋为说法,经济制裁为杠杆,三管齐下,逐渐营造双边谈判的趋势,以化解东盟多边施压的局面。在今后中国着手经营南海时,这个模式应该会产生后续效应。

  中方立场何以日趋强硬

  由于马尼拉已经着手在法理上强化其对黄岩岛主权的占有,于是北京对待黄岩岛争端的立场趋于强硬。马尼拉步步紧逼,北京实逼处此,只能诉诸反制手段。不然,黄岩岛主权争端还能搁置一段时期。

  这次中国处理黄岩岛争端的立场,远比过去强硬,况且具有韧性,又不失变通。回顾争端的全过程,或许会发现,中国的立场经历了一个强硬-软化-再强硬的演变过程。想深一层,之所以如此,自然同北京对黄岩岛争端的战略规划有关,特别是涉及北京对美国立场的评估。

  若论北京在这个问题上的战略规划,无非有两层涵义:一是黄岩岛争端在北京经营南海方略的地位,二是对美国立场的评估。古哲曰:“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黄岩岛对峙事件仅是北京经营南海方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北京选中黄岩岛作为中国立场转趋强硬的起点,不是随兴之举。

  去年10月,越南、印度在南海签署了合作开发油气资源的协议,其后又与俄罗斯签订了在南海开发两个大型油气田的协议,呈现从四周逼向南海中央腹地之势,挑战中国安全利益。北京可能认为,既然迟早要被逼作出强硬反应,何不此刻就下先手棋?

  黄岩岛是中沙群岛唯一露出海面的岛屿。假如中国实际控制了黄岩岛,亦即控制了中沙群岛,则中沙群岛周边广阔的海域也在中国控制之下。如此,中国在南海大大拓宽了战略纵深。

  南海四大群岛中,东沙、西沙、中沙三大群岛分别位于南海的东北部、西部和中南部。这三个群岛及其外侧海域构成了一个大三角形,囊括了南海的一半。今日东沙群岛在台湾军队控制下,西沙、中沙两群岛在中国大陆军队控制下。在这个大三角形范围内,举凡安全利益、经济利益一概被置于中国大陆和台湾支配、控制之下。

  即使在南沙群岛,台湾占领了主岛太平岛,中国大陆则占领了六个礁盘并控制了战略要点美济礁。中国也不乏进退自如的余地。在中国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台阶以后,至少可以在南沙群岛多分一杯羹。这次中国在黄岩岛争端中显示强硬姿态,应该是破解越、菲及其他大国突破南沙群岛海域开发油气资源的反制行动的先声。如此,中国至少能确保南海一半控制在手中。

  应借美国向日施压

  谈到备受外界关注的美国因素,笔者早就指出,从大势着眼可得出结论,美国不可能在黄岩岛问题上以武力支撑菲律宾。在下述情况中,美国不至于在军事上介入偶发性的南海冲突:其一,中国作战对象是一个孤立国家,而不是多个国家。其二,至少在外界或媒体心目中,衅由彼开,中国仅是应战。其三,至少就军事冲突的直接导火线而言,是偶发性的,显然不是最高层精心策划所致。其四,中国作战目的有限,见好就收,而不是旨在席卷整个南沙群岛。

  北京在着手处理南海主权争端时,想来不会同时在东海钓鱼岛问题上发难。这不但是顾虑到美、日同盟的因素,还存在一个“不以两个拳头同时出击”的传统战略概念。至于北京经营南海的方略,则可能不出乎“从北向南,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的范畴。南海风云陡起之日,外交、军事的主战场在南沙群岛而非中沙群岛。

  多年来东盟诸国在南沙周边海域开采油气资源,结果东盟诸国同世界列强构成了一个经济共同体,以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国面临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尴尬局面。对此,要有清醒的估计。“黄岩岛模式”适用于菲律宾,却绝不适用于越南。越南每年从南海开采油气资源所得巨额利润,高达全国GDP的30%。利之所在,焉能不争?河内向来善用两手策略,遇到挑战时,动辄宣称“以全党、全军、全国坚决对付”。

  对中国说来,存在一个时间差。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这一时间差。说到底,“和为贵”还是有启示意义的。最终中国以争取“主权归我,共同开发”的结果为战略目的,可能仍是上策。当然,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确立最坏的结果无非是“共同不开发”的底线,大不了纷争激化的后果是各方为避免战争风险,中止开发油气资源的行为,以此争取“共同开发”的结局。

  就在黄岩岛对峙期间,日本则因东京都“购买”钓鱼岛事件与中国再次交锋。中日两国因为历史恩怨及现实利益冲突的关系,近年不时勃厍相向。东海油气田、钓鱼岛和台湾是两国关系中的三个热点问题,其中尤以东海油气田争执最具有现实意义。

  2005年夏,东京批准帝国石油公司在东海油气田进行勘探,对春晓、断桥和冷泉这三处气田重新以日文分别命名为白桦、楠和桔梗。日本人算盘精明,不想投入巨资在浩瀚无边的东海到处勘探海底资源,而打算在中国费时十数年方才探明的油气田附近进行“勘探”,如此钻井一打一个准,并由海、空自卫队保驾护航。

  对北京,形势逼人。这样下去,中日两国海军将处于“零距离接触”的危险境地。日本摆明了不惜与中国迎头相撞的姿态。其后,日本在东海的勘探活动戛然而止。一位日本大佐告诉笔者,原来是华府警告东京不得造次,又拒绝为日本提供情报支持,东京不得不铩羽而归。

  不过,在中国大举经营南海之时,同时把解决钓鱼岛问题列上议事日程的可能性不大。日本是惟美国马首是瞻的。如果日本对华采取过分的行动,则北京借力使力,不妨从美国着手,对日本施加压力,可以“消祸于无形”之中。

  (作者系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研究员)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