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中国与邻国的领土争端事例频发:越南通过《海洋法》宣示对中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中菲黄岩岛对峙悬而未决,日本右翼图谋购买钓鱼岛的活动仍在继续。
此时,有一种声音铺天盖地而来,“中国该硬起来”、“硬起来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等等,恨不得明天就攻克了越南、菲律宾、日本。究竟该怎样看待这种“中国该硬起来”的思维呢?
【一】“中国该硬起来”无非是要用武力把他国打趴下
领土纠纷,中国对小国皆软弱,“中国该硬起来”?
在一些人眼里,无论是对美国、对日本、对菲律宾、对越南,中国都是软弱的。尤其不能让其忍受的是,中国对比自己武力差很多的国家软弱。
这时,类似于以下的留言,都会占据网友的主流跟帖版:
如果我们国家再这样软弱,再这样只知道发表声明,我估计会有越来越多的“越南”出现。中国真的不应该也不能这样;每次看到的都是提出严正交涉和不满,后面就没有了下文,就没有一句话说,如果不按照中国提出的要求解决,我们将以武力解决的话,交涉有什么用。
总而言之,中国不能对谁都示弱,尤其是对那些不堪一击的小国,中国该硬起来。
领土纠纷,美国常捣鬼,中国不能畏惧豪强,“中国该硬起来”?
另一种普遍的说法是,黄岩岛问题上,美国是菲律宾强硬后盾:菲美《共同防御条约》,是越来越紧密的军事安全同盟,奥巴马政府宣布“重返亚太”的战略。衰落的美国,无力独立在亚洲对抗迅速崛起的中国。更愿意用挑拨的手段,扶持菲律宾这样和中国有海权之争的国家,作为自己的“人肉盾牌”和牵制中国的代理人。
可以看到,在中越南海、中日钓鱼岛问题上,说法基本类似。近年来中国多数领土纠纷,“美国人捣鬼”、 “中美对立”必然首先提及。于是又有了下面这些“硬起来”的说法:
南海危机说句实话,就是美国人背后捣鬼,想把中国拖进战争泥潭的阴谋;中国的国力和军力如此强大,周边国家包括越南,已经相当害怕了,应该杀鸡给猴看,警告警告美国;我们不需要谁来撑腰,中国人是绝对不允许任何人来强占强割我们的领土。豺狼了来我们有的是能力对付!
总而言之,即便他们有美国人撑腰,中国也不能畏惧豪强,该硬起来
“中国该硬起来”无非是要用武力把别人“打趴下”、“打服气”
这大概是网友中最代表性的说法:世界各国面对中国N次的“强烈谴责”和“严正交涉”已经耳朵起茧了,何况国人。让我们悲哀吧,继续声讨和不满吧,越南和美国、日本、菲律宾、印尼正在观看中国的“喜剧片”,我想,也许有人都笑的肚子疼了。
【二】“中国该硬起来”归根到底就是要敢于出兵,用武力把这些国家“打趴下”、“打服气”。
逢领土争端就提“中美对立”非强硬,而是不明智
以黄岩岛为例,稍作分析,就发现用这种思维来解决领土争端、外交纠纷非常僵硬。
所谓博弈,就是牵涉多方的利益和冲突,中美固然有利益冲突,但同样有巨大的共同利益,譬如黄岩岛对峙期间,中美经济对话正在举行;而美菲虽然是同盟,但菲律宾民众对美国却存在一定的不满情绪,2011年希拉里访美期间,就曾遭到了菲律宾民众的抗议,不仅在菲律宾,在越南、日本这些国家,美国领导人的访问大抵也会有这个下场。比较奇怪的是,作为一有领土争端、外交纠纷时,作为中国“敌人”形象出现的美国,其领导在中国却从未遭遇这样的待遇。…[详细]
逢领土争端、外交纠纷就提“中美对立”,把美国、菲律宾塑造为共同敌人,这绝非强硬,这种把自己沦为孤家寡人的思维实在太不明智。
将人“打趴下”既不符合国际趋势,也不现实
和平解决领土争端已成潮流,尤其是自1966年后,国际法院处理领土争端案的数量呈上升趋势,现代国际社会越来越倾向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国家间的领土争端,传统的使用武力解决领土争端逐渐被认为是一种不明智之举。 在法律层面上,近代国际关系与国际法规范确认武力解决领土争端非法。现代国际法规定,解决边界与领土争端应当尽可能使用和平的方法,而不应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详细]
从现实层面来讲,中国历代王朝开疆扩土,很多领土失而复得,也有很多领土已经被其他国家所占有。近代以来中国又丧失了多处国土,因为复杂的历史原因,中国几乎与所有的边境国家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领土纠纷,如果真用这种“中国该硬起来”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话,中国只怕得和十几个国家开战,这岂不是天方夜谭?
【三】“中国该硬起来”:把世界看作你死我活的丛林
“中国该硬起来”实际上是种丛林思维
5月3日,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开幕式上,胡锦涛指出:“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探索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详细]
胡锦涛主席呼吁要打破历史上大国对抗冲突的传统逻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呢?这样一种逻辑是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把国际交往看成是一个你有我无的零和游戏。至于国际之间的规则和正义,则被看成是哄小孩的把戏。片面理解“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落后就要挨打”是这种逻辑的常见体现。
“中国该硬起来”其实质就是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丛林。
什么造成了这种丛林思维
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社会,人类一直无法摆脱生产的不足和基础物资的匮乏。而且社会总财富相对比较恒定,财富主要依靠有限的自然资源来供给,这就意味着国际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围绕有限的自然 资源展开争夺,分配时你多我就少,你少我就多。…[详细]
中国人这种思维深入骨髓,来自于屈辱的近代史留下的心理阴影,来自于小农社会爱窝里斗的文化残余,来自于激进的仇恨教育的偏差,至今仍在主导很多国人的思维。
【四】彻底抛弃丛林思维,中国才能真正成为大国
改革开放的成功是对丛林思维的抛弃
现代市场文明,人们不再为了缺乏某个产品而流血争斗,而是发现,通过市场分工协作,完全可以创造出更多的产品、财富来满足人的需要,达到多赢,从而抛弃丛林思维。
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再对抗现代市场文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经济、贸易、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分工协作之中,作为基本国策,它最大程度抛弃了以往中国与世界的对立模式,抛弃了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参与、分工、合作、互相包容进入全球社会,可以说,这三十年间,中国是全球化进程最大的受益者。…[详细]
彻底抛弃丛林思维,融入国际社会
已经有越来越多地国人认识到,一个国家繁荣和崛起的障碍,并不是其他国家,而是自己的不文明,以及国家之间还没有一个公正合理的共同规范。文明之间没有冲突,只有竞争,文明与野蛮才有冲突。
正因为如此,现代社会才会有联合国、才会有WTO,才会有马歇尔计划,才会有德国、日本,即使作为战败国也能实现繁荣。在国际关系的历史上,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道德过,这是人类道德的需求,同时也是因为利益的需求,或者说在现代商业社会,这就是同一个问题。现代商业文明史无前例地将“义”和“利”无限拉近了。抛弃丛林法则,与其他大国一道,共同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中国迈向受尊敬的大国的必由之路。 …[详细]
结语:我们这个星球有足够大的空间,应能容得下中美两国和其他国家共同发展。——胡锦涛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