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在国际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的今天,全球一体化已是不争的历史潮流。可是我们的近邻朝鲜,却似乎跟这一潮流毫不相关。它还依然过着自己与世隔绝的日子:这表现在对领袖甚至是逝世的领袖的崇拜,虽然他们的金日成主席去世已有18年,但朝鲜人仍然从早到晚对着他的肖像,他们的宣传这么说 “尽管领袖在1994年去世,但他仍活在我们的心中。”人们在朝鲜很容易联想到乔治·奥威尔的作品《1984年》。大街上挂着巨大的共产主义宣传物,街上不断有军人行走,军人们还唱着军歌。此外,还表现在他们对内宣传的欺骗上。朝鲜声称自己在开展150天运动,这是为了迎接金日成诞辰100周年的2012年,实现20%的经济增长。
事实上,朝鲜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1979年朝鲜的钢铁产量为380万吨,年发电量为300亿度,1979年朝鲜粮食产量就达到了700万吨,1979年肉类产量达到了50万吨。1979年的朝鲜就已经实行了全面的免费教育和全面的免费医疗制度。1979年,朝鲜对小学到大学的全体学生和幼儿园儿童免费供应外衣,内衣和鞋等生活必需品。1979年朝鲜的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朝鲜社会的财富分配也大大的平均化,不似南韩有巨大的贫富悬殊。
1979年的朝鲜人的生活水准大概是同时期苏联人的60%,大概达到了苏联人六十年代中期的生活水准,一般认为到1979年朝鲜实际上已是一个准现代化的国家。同期韩国的主要工农业产品的指标为:钢产量为470万吨,发电量为360亿度,粮食产量为800万吨。不过,考虑到韩国人口超过朝鲜一倍,加上韩国社会的严重的贫富悬殊,所以,1979年时韩国在国家现代化方面远远赶不上同期的朝鲜。
然而,到今天,朝鲜的GDP仅为韩国的3.1%。如此之大的落差,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一切,也许都可以追溯到所谓“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理论与实践上去。
本来,朝鲜的诞生就是苏联社会主义大家庭实践的在远东的组成部分:1945 年,日本投降,像瓜分东西德一样,美苏匆忙在朝鲜半岛北纬38度划了一条线实施各自占领,并扶持体现各自治国理念的领导人。于是加入苏联远东军第88特别旅的金日成匆匆回国,被任命为北方政权头目。在斯大林的默许下,1950年金日成挥师南下,将韩国军队几乎赶进大海。幸赖美军出手相助,仁川登陆,并很快将金日成军队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此时,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理念下,苏联怂恿中国出兵,几番血雨腥风的厮杀,1953 年,在中国为这一大家庭付出了几十万子弟兵鲜血后,双方在板门店签停战协定,一切恢复了原样。因为有这样一段发家史,朝鲜政权对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感激和服从,自不待言。
所谓“社会主义大家庭”理论的真正提出和全面实践者是勃列日涅夫。1968年11月勃列日涅夫在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当某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转向复辟资本主义方向的时候,当出现了对这个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威胁、对整个社会主义大家庭安全的威胁的时候,这就已经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的问题了,而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问题和关心的事情”,苏联就有权对这个大家庭成员采取军事行动。苏联报刊也大肆宣传,“大家庭的利益”是“最高主权”,而一国的主权是“有限度的”,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有权“决定”大家庭成员的“命运”,其中“包括它的主权命运”等,这就是所谓的“有限主权论”。根据这一理论,除“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家长”——苏联以外,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都是有限的,谁要试图抛弃苏联模式,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都是苏联所不能允许的,苏联必须加以干涉。与此同时,苏联当权者还认为,“历史的发展将提出这样的任务:把无产阶级专政从“一国性的专政”变成“国际性专政”。此外,苏联领导人还宣称,在世界上“存在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离开了这些共同规律”就是“离开社会主义本身”,就是意味着“社会主义成果的丧失”。如果哪里出现了这种情况,苏联决不会袖手旁观。这里所说的“共同规律”,显然是指苏联模式和苏联经验。
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大家庭”理论强调社会主义国家是个整体,各个国家应该按大家庭的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不能自成体系。按这一理论,朝鲜优先发展轻纺工业,基础设备则由苏联援建,先记账,再用轻纺还债。于是在苏联的援助下,朝鲜很快就建立了自己的加工业体系,依靠苏联这个老大哥提供的机器设备和能源,朝鲜大搞纺织业,并将产品出口换汇,享受“社会主义大家庭合理分工”的“好处”,日子过得很有滋味。在旁人眼里,朝鲜已经成为苏联的第17个加盟共和国了。
然而,好花难长好梦易醒,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苏联解体,苏联帝国崩溃,社会主义大家庭随之灰飞烟灭。“变修”后的俄罗斯再也不同朝鲜讲什么无产阶级大家庭的阶级感情了,俄罗斯不同朝鲜搞什么易货贸易,要求朝鲜支付硬通货来购买俄罗斯的产品,朝鲜那里有什么硬通货?与此同时,以前提供朝的能源机器也没有了,需要的话,也得用外汇照市场价购买。于是到九十年代,朝鲜的工业陷入半停产,电力供应也严重不足。俄罗斯不再向朝鲜提供化肥,朝鲜的粮食产量一落千丈,机械化的农场重新使用手工劳动。如此扬汤止沸又釜底抽薪地一搞,曾经风光十足的朝鲜怎么能不“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可谓成也大家庭,败也大家庭!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朝鲜在苏联主导的经互会(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经济组织)中其进出口贸易的变化(朝鲜与经互会市场国家的贸易常年占其对外贸易的70%以上):
年份 进出口总额(折合单位:亿美元)
1946 1.139
1947 1957 2.0
1948 1967 4.3
1949 1974 19.6
1950 1984 27.3
1951 1985 116.8(其中出口60.6; 进口56.2)
这组数据表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人口只有2000万的朝鲜,其对外贸易额达到了116亿美元,比中国现在的人均贸易额都高——这一数据,可以证明朝鲜当时对“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经济依赖程度有多高!我们知道:所谓“经互会”就是根据社会主义大家庭理论建立的社会主义国际市场体系,这个体系有着严密的专业分工。朝鲜向苏东国家提供重工业产品和矿石等,换取所没有的石油、轻工业产品等——116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额和极强的专业分工性恰恰证明朝鲜不是长期闭门造车的,而是与社会主义市场这个封闭的大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当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瓦解而新的前苏东地区国家纷纷拒绝与朝鲜的经贸联系的情况下,朝鲜的对外贸易剧减,随之伴随来的是严重的能源问题和重工业产品无销路问题、轻工业产品紧缺问题。更严重的还在于:由于朝鲜在70年代就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化学化,而在80年代,朝鲜形成了依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石油的高度机械化的农业体系。到了苏东解体后,石油紧缺,大部分农业机械严重闲置,而朝鲜原来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钾肥和磷肥严重匮乏(朝鲜化工只生产氮肥等),导致农业危机,引发严重的粮食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在社会主义大家庭还能维系时朝鲜直接获得的好处——据 2010年5月15日《凤凰周刊》“朝鲜病人”一文提供的数据:1945-1970年间,社会主义国家对朝鲜经济援助高达20.43亿美元。1970年代中期,国际有色金属价格暴跌,而朝鲜需要的机械设备、原油等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其中石油价额飙升130%。朝鲜无法按时偿还西方国家债务,直接影响了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关系。 1981年,前苏联再次向朝鲜提供6.8亿卢布经济援助。1984年金日成的苏东之行,又获得30亿卢布的援助。 这一时期,中国继续向朝鲜提供优惠价格的石油,每年价值4000万美元的焦炭、100吨以上的食品,援建大量工厂。1984年又提供了4亿美元的贷款。然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取消了各种对朝经济援助,停止了约60%的进出口贸易。1991年朝俄贸易锐减80%以上。此后经互会国家间贸易结算由记账改为美元现汇结算,朝鲜外汇状况更加恶化,进而引发经济严重下滑。而随着1990年苏联解体和1991年经互会解散,朝鲜经济更陷入绝境。
不妨再来对照一下韩国经济。韩国历史跟朝鲜有近似之处——都是冷战产物。然而,因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基督文明已然成为韩国文化主流,并最终实现了韩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去30多年中,韩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瞩目,其经济成就被誉为“汉江奇迹”,而韩国也因此与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一起,被誉为“亚洲四小龙”,成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楷模。1961年,韩国的GNP只有21亿美元,人均为82美元,经过35年的快速发展, 到1996年,其GNP已达4870亿美元,人均达10763美元。同期出口额由4100万美元激增到720亿美元,增加了1700倍。这个只有4500 多万人口的国家现已跻身为全球第11大经济实体,并已成为世界富人俱乐部——经合组织的第25个成员国。
一个国家要想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功,必须有符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韩国在短期内取得如此辉煌的经济成就,就是因为有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即韩国模式。这一模式是自20世纪60年代初朴正熙执政以来,在为解决自己的经济困难并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特点主要是:首先是在经济上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韩国抓住这个机会,果断地将内向型发展变为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以出口增长为经济发动机,把经济活动重心由国内推向国际市场。结果实通过出口扩张带动了其产业和经济发展。其次,切实实施政府主导型经济计划。韩国经济发展的初期和中期,由于经济基础较薄弱,市场机制发育不健全,韩国政府为保障其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主要通过政府制定的经济计划来实现其国家发展战略。正是因为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协调机制具有较强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韩国资源分配的方向和实效,促进了重点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最后,大力引进外资。韩国结合自身基础薄弱和奖金短缺的现实条件,大胆引进外资,成功地弥补了“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外资的引入不仅弥补了韩国资本不足,而且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促进了本国的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保证了其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大量外资的涌入扩大了本国就业,增加了财政收入,提高了国内劳动生产率,增强了本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韩国的成功在于对三十多年来社会经济体制脱胎换骨式的更新改造,其目的在于使经济发展具有更合理的制度基础。韩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部门,还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体制的方方面面。
这跟仅仅仅限于在“大家庭”中分我杯羹的朝鲜相较,当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李白说得好“以色事他人,能有几时好?”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