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周去了朝鮮旅行,與外界資訊隔絕,所以到看到報章的頭條時,我還真的以為海洋公園動物訓練員遭到海豚欺凌。

當時我想,如果主題公園內的動物也能欺凌人,那就是起革命了。動物能革人類的命,真好。

我還記得小時候(已經是30多年前的事了),也曾為海洋公園的海豚表演興奮過,那時候還不但有海豚,還有殺人鯨海威小姐。海威是龐然巨物,不能像海豚那樣做太多的複雜動作,但她躍一下能打起兩三層樓高的浪花,最後跳起來用頭頂那掛得高高的紅球,是全場鼓掌的高潮。現在有點內疚的是,我只記得海威的名子,那些辛勞的海豚們,反而變成了無名的廉價勞工。

是的,小時候真的覺得海洋公園是獨一無二。那時在南區長大,區外朋友總會問我是不是會常常到海洋公園。那當然是不可能,像現在家長會為小孩買全年通行證一年去十次八次,又或者像年輕人每年萬聖節都要來一次這樣的入場頻率,當時是不可思議。

金正恩夫婦揭幕的海豚館

後來自然發現海洋公園並非只此一家,像海洋公園海洋館那樣的水族館,新加坡、日本等較發達的亞洲國家都有,海豚、海獅這類現場表演也是一樣,後來發展到泰國也有這種玩意。主題公園就如跨國集團的五星級酒店,身在其中你根本不會察覺到自己是身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都是一個模板倒出來的消費經驗。

所以當朝鮮導遊帶我們看過建黨紀念塔後,提出增遊海豚館這個行程裏沒有提及的新景點時,本來團中的幾個對漂亮的朝鮮女導遊言聽計從的山東大老闆也忍不住發作了:「海豚館?有什麼好看?我們都看過這玩意了。」來自廣州花都的阿姨也說,她們都去過海洋公園了,犯不着千里迢迢來到平壤去看海豚表演。山東大哥說我不去我留在車上抽口煙好了。

不過朝鮮可不是一般的國度,雖然現在已逐步開放旅遊,但限制還是挺多的。首先不容許你自由行,只可參加由朝鮮官方派出導遊帶領的旅行團,只有兩三個大同小異的路線選擇,其間不可以亂拍照,不可與平民接觸,更不容許擅自離隊。結果我們一行十幾人還是進了這個剛在上月二十五日,由金正恩元帥偕新婚妻子李雪主親自揭幕的海豚館,看了朝鮮的海豚表演。

這個海豚館建於分隔平壤市成兩邊的大同江中間的長型小島綾羅島上。這江中島上有五一體育場,用十萬名小孩、少年和平民來表演的《阿里郎》,每年八九月就在這裏上演。位處五一體育館旁的海豚館其實是綾羅人民遊樂場的一部分,除了海豚館,這裏還有像海洋公園那樣的水上樂園、機動遊戲,還有一個迷你高爾夫球場。早前大家若有看外電官方照片,見金正恩穿著中山裝和皮鞋玩過山車,又向大堆泳客揮手的詭異場面,就是在開幕當日拍的。

我的大陸團友對海豚館的安排抱怨,我卻認為是值得一去,至少你應該要看看朝鮮也正跟着中國走過的路,正來嘗試搞一開始便不能再回頭的開放改革。更何况,朝鮮團行程中能接觸到沒有被事先安排的當地人可謂絕無僅有,我也想看看朝鮮人是怎麼對待這種西方消費模式。當然我也可以想像,能在剛開幕後不久便能弄到門票入場的北韓人,應該都是有些特殊背景和關係的一群。

海洋生物太多是模型

海豚館的建築質量,跟內地二三線城市新建的旅遊設施水平差不多,我思疑朝鮮的最好朋友中國為這項目提供了不少材料和技術,甚至可能有份投資。館內也介紹其他海洋生物,不過見的太多是模型。所有文字介紹都只有韓文,這倒是件令人安慰的事,至少說明這些設施的確是給當地人享用。如果讓我見到簡體中文,我會擔心這裏的海豚日後也需要加班。

海豚表演與海洋公園無異

看過了不會動的模型,壓軸的自然是海豚表演。我們沒有機會跟朝鮮人民並肩而坐,被安排了在表演台兩旁的貴賓包廂內觀賞。儘管如此,朝鮮人民的歡呼聲還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說實話,除了海豚的動作稍為不夠一致,中間有一兩個小失誤,我看不到朝鮮的海豚表演跟海洋公園的有什麼根本上的分別,就連觀眾的歡呼聲,也跟世界上其他的地方沒有差異。這大概就是主題公園的特質吧,無論你去到任何國度,主題公園都是毋須自我調節、適應的舒服地帶。

在朝鮮,導遊教曉了我們偉大領袖金正日主席開創的主體主義是什麼回事,這思想聲稱「自身命運的主人是自己,開拓自身命運的力量也在自己身上」。我希望我在綾羅島上見到那四條海豚,也能像海洋公園發言人所言,有能力自由選擇是否游到表演池。離港十數天,一個主題公園發言人的說話水平,已經跟梁班子無縫接軌了,我相信香港很快便能追上朝鮮。

林茵:海豚,你自願跳嗎?

【明報專訊】上周日《蘋果日報》報道海豚被迫加班演出,每日由早至晚共六場,加上訓練和現身其他吸金節目,每天「工作」十多小時,疲憊不堪至罷演。海洋公園強調表演有助推廣教育和保育,展示海豚日常生活裏的自然動作,讓觀眾培養對海豚的認知和愛護之心,而且,海豚都是自願出來活動身體的。

記者和很多香港人一樣,小時候都有隨父母到過海洋公園看海豚表演,事後卻對海豚一點印象都沒有。為了求證海洋劇場是否真的有教育意義,周四我進場再看一次。

出於「自然行為」?

12時半,這天的第二場表演,海豚已露疲態,跳躍和擺尾都明顯地提不起勁了。場內廣播有音樂也有旁述在說故事,多番強調「海豚會表現佢地最自然的一面」,劇場周邊的展板亦然,介紹海豚跳躍、探頭視察、躍身擊浪等姿勢為「自然之舞」。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主席洪家耀指出,這些動作,部分是海豚平日為捕食需要、因應環境變化、水力等原因而作出的,部分則是違反其習性。例如跳上台給人撫摸,會因離開水面而承受太重的地心吸力,其壓力可致內臟受損;又如全身直立只留尾部在水中支撐擺動,對動輒200公斤重的海豚來說,非常吃力。

就着這些動作是否「自然行為」,記者向海洋公園方面查詢,園方周五深夜回覆以多條短片及海豚研究文獻作為支持,指出海豚在自然界裏都有試過自發作出此等行為。看似理據充足,記者細讀部分研究和短片內容,原來以定居於澳洲和紐西蘭某些特定海灣裏的「半野生」海豚為對象,是否能代表野生海豚的天然習性,實在有疑問,惟至截稿前已未及再詳細與園方討論。

而另一個更根本的疑問是,短片顯示某條海豚在某時某處自發做出某種高難度動作,或許當時的確是牠的「自然行為」,但不代表牠離開了那個特定的時間和處境後仍然願意這樣做。正如人會跳舞,也不等於會願意被困在指定的地方居住、每天按指示和場次跳限定的舞步。海洋公園動物及教育部總監吳守堅解釋,園方希望在有限的表演時間內展示海豚日常會作出的各種動作,首要讓觀眾留下印象,才能喚起人們認識和關注海豚的動機。

動物意願和自由

完場後訪問幾名觀眾,多為一家大小的自由行旅客,家長都表示,到訪海洋公園目的是遊玩,不太認為會對小孩子有教育意義,「如果要學生物知識,看電視的Discovery Channel更有用吧?進來這裏都是走馬看花」。有媽媽說,但她不忘稱讚盛智文很努力,連企鵝都帶到來香港。我卻只能感嘆,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愛一樣事物、對他有興趣,就要捉到面前困着他來愛呢?即使真的有教育用途,我也想問,動物的意願和自由,是否就想當然要為人類犧牲?

這些年來,我們陸續運來熊貓、中華鱘、現在連企鵝都有了,要不是一篇報道惹起公憤,海洋劇場早被貪新的人們遺忘掉。這次再訪,發現原來依山而建的海洋劇場,那虛偽的浪花布景牆後面就是大海,海豚每天努力躍高,會否就為了多窺看這自由自在的老家一眼?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定期获得翻墙信息?请电邮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