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尔今天(8月31日)结束了为期两天的访华之行回国。两国政府均称此行十分成功,德中“特殊关系”似乎再度获得印证。不过,德语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均表现出谨慎态度。《日报》提醒道,在同中国这个远东“新挚友”打交道时,不要忘了人权问题;《柏林日报》指出,德中过于和谐,殊非福音。
《日报》写道:
“人们忘了,默克尔曾在总理府接待达赖喇嘛,进行‘私人交流’,并因而激怒中国领导人。那是5年前。现在,这位德国总理每年都访问中国,频率之高甚至超过自称是北京领导人之友的施罗德。施罗德几乎公开承认过,他对经济利益比对人权问题更感兴趣。而柏林同北京这个威权政府间的关系还从未像现在这么好过。···
“默克尔这次访华时不能忘了,要说依赖,那是双方的。如果中国领导人表示愿意谈论欧元危机,并不是因为中方对欧洲人有特殊情谊,而是害怕自己的财产。因为,中国总值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欧元。一旦欧元崩盘,中国领导人也会损失巨额金钱。”
《日报》提醒道,在争取经济利益时,不能忽略人权对话;而此轮德中政府磋商是应预定明年卸职的温家宝的要求提前一年进行的,以便他还能参加。因此:
“默克尔本来可以在此行中为人权利用这一机会。但是,她未能这么做。这可以归因于危机时代变化了的框架条件,或者归因于默克尔本人的变化。而达赖喇嘛对此又会作何感想?”
不能自我否定
《柏林日报》警告说,德中之间只求“和谐”并非好事:
“高技术国家德国和增长市场中国并不只是作为经济伙伴相互依赖。在政治上,两国也需要对方。默克尔要在中国为信任欧元作宣传,力图说服北京,加大参与拯救力度符合中国利益。涉及叙利亚或伊朗,默克尔总理也将鼓励中国,敢于脱离藏在俄罗斯身后的躲避立场,···”
“政府磋商在礼仪安排上的轰轰烈烈并不是一种替代品,可以代替在冲突议题上采取鲜明立场。这些议题中就包括在华德国企业所受到的歧视,···包括中国对人权、法治或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限制。默克尔本人从亲身经历中可以知道,北京的好感如何能在瞬间全然改变。2007年,第二次访华之行后不久她在总理府接待了达赖喇嘛后,两国关系曾数月处入冰冻期。而仅过了5年,(两国)就在赞誉‘特殊关系’,这不能不让人深思。毫无疑问,在一个伙伴关系中需要做出妥协,但从妥协到自我否认,界限何在?”
摘编:凝炼
责编:洪沙
[摘编自其它媒体的内容,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