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力建 

中国自古的仁人志士对“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的战争都持反对态度:道家始祖老子就不客气地指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的非战观念。对战争的惨重后果也有痛彻的揭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儒家的孟子更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善战者服上刑”!即使是兵家的孙子,也在论述战争的不可避免和和实际功利之余,慎重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然而,人有多种,事有两面:就战争而言,反对者固然多多,而拥护者,从中获益者亦不乏其人——在他们心目中,战争却是一桩可以利用来转变国内矛盾转变自己命运的终南捷径。于是“战争!战争!”就成了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主旋律。比如希特勒。此公出身卑微,其父是奥匈帝国的海关公务员,属于那个时代典型的保守和微寒的下层职工,家境贫寒,希特勒十四岁丧父,十八岁丧母。他从一九零八年起浪迹维也纳,困难时甚至沿街乞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走投无路的希特勒去志愿当兵,全身心地投入战争而成为一名德军下士。关于这段生活,他后来在《我的奋斗》中回顾说,“对我来说维也纳是一所冷酷无情的学校,但是它在我的一生中给了我最深刻的教训”——这教训就是:战争不仅能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还能改变个人命运。在这个启示下,战后的希特勒就成功地用战争转移了国内矛盾并在这场战争中咸鱼翻身。

一战后,德国因矛盾突出。因为战败,凡尔塞和约规定德国战败赔偿900亿金马克,并且立即索赔,使得有限的财政资金不能用于军转民,而是被拿走,许多死伤者家属得不到赔偿与抚恤,转业军人得不到工作,人民生活极度困苦。在1925年德国经济稍有恢复,到1929年华尔街崩盘后,再次经济崩溃,德国的灾难远比美国严重,在十几年的失业压迫下,人民变得绝望、凶狠,一根救命稻草也要捞,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唯一方法就是恢复军事生产,人民由于极度痛苦已经不害怕战争了,尽管战争只过去十多年。希特勒“顺应民心”,推出《我的奋斗》一书,书中鼓吹复仇主义。希特勒声言必须撕毁凡尔赛和约,必须同德国人民的不共戴天的死敌--法国算账。他声言,和约所加给德国的耻辱和仇恨己深深地印入六千万男女的心坎,变成了一片弥漫的火焰。为此,他力主对外扩张,夺取生存空间,扩充领土,征服世界。他宣称“将把目光投向东方的那个国家”,“不能用和平方法取得的东西,就用拳头来夺取。”因为这一套符合当时德国一般民众心态,所以发行量很大,流传极广,为希特勒上台奠定基础1938年3月11日,希特勒软硬兼施,在奥地利的亲德分子和纳粹分子的帮助下,兵不血刃占领了奥地利,走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接着是向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直至英国和苏联:整个欧洲被希特勒这个战争狂人拖入战争的血雨腥风。他也的确成功地转移了国内矛盾,自己也牛逼了,但最后的结果是在自己老巢狼穴自杀。

革命导师列宁对战争也情有独钟。列宁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在俄国伏尔加河畔的辛比尔斯克,受家庭的影响,列宁自幼对政治就颇感兴趣。在不断的被捕与流放中,列宁逐渐建立起了以他为核心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克的意思是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生,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在其思想中,列宁对战争的评价非常之高,他指出:“战争虽然引起种种灾祸和苦难,但它也会带来相当大的好处,它无情地暴露、揭穿和破坏人类制度中许多腐朽、衰颓和垂死的东西。”他还十分赞赏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一句名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认为这一论断提供了探讨战争规律的“理论基础”。当然,他更钟情的还在于战争在解决国内矛盾时快刀乱麻的作用。

1905年11月,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列宁回到祖国直接领导革命,并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策略。12月,莫斯科武装起义失败,列宁又开始了长达十多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看出这是一次利用对外战争夺取国内政权的绝好机会,于是他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这一口号鲜明地体现了其通过转移战争目标来来达到自己政治目的的用意,为此,他还专门阐明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1917年2月俄国资产阶级经过民主革命,推翻沙皇政府后,产生了由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自由派政党组成的临时政府,听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后,列宁立即从瑞士返回俄国,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他提出把土地分给农民和政府控制私营工商业的政策,使布尔什维克赢得全国各地苏维埃的支持;关于政权问题,在其所写的《国家与革命》中,提出无产阶级必须粉碎现存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10月20日左右,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召开中央委员会会议,通过武装夺取政权的决议。列宁亲自领导了武装起义,1917年11月7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获得胜利。开辟了所谓“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从这个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基础,还是方式,苏联的诞生于存在,都是拜战争之赐。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对华战争也是典型的想通过对外战争来化解国内矛盾的例子。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日本——日本称之为“昭和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的一大特点就是是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而且影响深远。相关数据显示:从1930年到1932年持续达三年之久。金融、工业、贸易、农业等多种危机连环爆发,其冲击性和破坏力远超过20世纪前30年的任何一次危机。1920—1921年的战后经济危机使工业总产值下降了19.9%,而这次危机使其下降了30%以上。这次危机首先从商品和股票的价格暴跌开始。1930年的批发物价比1929年下跌18%,1931年与1929年相比则下跌30%以上。股票价格的跌幅也大体相当,如果把1914年1月的股票价格指数设定为100的话,那么1930年6月跌至74,1931年9月再跌至69。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要满足其扩张本性就必须依赖国际贸易解决工业原料和商品市场,而经济危机却沉重打击了它的进出口贸易。1929年的外贸总额为43.6亿日元,1930年降至30。1亿日元,1931年又降至23.8亿日元。进口额1931年比1929年下降44%,出口额下降47%。受物价暴跌和外贸萎缩的影响,工业生产急剧下滑。1929年工业生产总值为77亿多日元,1930年降至59亿多日元,下降23%,1931年再降为51亿多日元,比1929年下降32.9%。1930年破产企业达823家,减资的有310家,1931年3月,陷于破产和停业状态的银行达58家以上。在这场经济危机打击下,日本国内人民生活严重恶化,各阶层矛盾日益尖锐,为此,日本政界、财界、军界甚至被舆论左右的国民之间形成共识,即通过对外扩张转嫁国内经济、政治危机,其具体主张或急或缓、或柔或刚没有本质的区别,这就是日本发动对华战争的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这种试图通过战争来转移矛盾寻求自己自己利益的模式在今天也不绝如缕:比如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对越战争,阿根庭马岛战争,俄罗斯车臣战争,朝鲜屡屡挑战韩国等等,都可以看到其影子。战争所以能转嫁危机,这其中的理由也很简单:首先,发动战争可以凝结人心,众志成城一致对外,从而减少人们对国内问题的注意。其次,可以拉动工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最后,一旦获胜(发动战争者无一例外相信自己会获胜)可以获得巨额的战争赔款来缓解经济上的危机。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政治强人虽然指望通过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自己从中得益,但战争终究是所谓“凶器”,所以不仅希特勒在战争中自杀,而且德国也沦为占领区。至于靠战争建立起来的苏联,在今天也成了前苏联。日本就更是在挨了两颗原子弹后狼狈投降,并被美国占领——还是孟子说得好“善战者服上刑”!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