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的火车和铁路拥有一种令人无法抵御的吸引力,也因此成为一些城市探险家的最爱。看着在风沙雨雪的侵蚀下锈迹斑斑的机车和车厢,他们不由得心生感慨,慨叹岁月的无情。编译:shooter。
比利时一座废弃的火车站,机车上的漆完全脱落,生满铁锈。比利时的国有铁路公司计划将这座废弃的火车站变成一座博物馆,对外展出废弃的货运和客运列车。但当地政府也有自己的打算,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座停车场。也就是说,这些老古董的命运仍是一个未知数。
车厢内的景象,座椅破败不堪,积满尘土,曾经的舒适已经一去不复返。
驾驶室的控制台,让人联想到一艘废弃的潜艇或者一部在火车上展开的恐怖片。
玻利维亚乌尤尼的一辆废弃的火车。很难想象,这辆火车曾经在铁轨上风驰电掣。
乌尤尼郊外一辆废弃的火车,机车上生满铁锈,车轮也陷入沙地中。机车一侧写有“这就是生命”和“它需要一个出色的机修工”字样。
由于处在乌尤尼盐沼边缘,废弃的火车遭到更猛烈的侵蚀。这辆火车至少有100岁,所用的铁轨于19世纪晚期由英国工程师建造。
几名探险者爬到车厢上,显然很相信老化的车厢仍能够承受他们的重量。当时的玻利维亚总统认为打造发达的铁路运输系统能够让这个国家变得富有起来。值得一提的是,乌尤尼火车站是当时玻利维亚最大的火车站。
竣工后的铁路主要用于运输在当地开采的矿石。生活在这里的艾马拉族印第安人对铁路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火车破坏了他们平静的生活,经常搞一些破坏活动。上世纪40年代,随着矿石的枯竭,当地采矿业跌入谷底,很多火车遭到废弃。现在,这座火车墓地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废弃的火车虽然看上去有些诡异并且有害环境,但由于孤独的存在状态,它们也拥有自身的魅力,让人感受到另一种宁静。
美国新泽西州的温斯洛铁轨汇合处,废弃的火车早已经无人问津。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美国东岸最繁忙的铁路道口。
温斯洛铁轨汇合处归新泽西州南方铁路公司所有,虽然仍有一些火车处在运营状态,但大部分已经废弃。
站在这两辆火车之间,你能够看到远处一个微小的橙色斑点。摄影师查瑟·斯切菲表示那是一辆正在靠近的机车。
锈迹斑斑的黄色车厢与黑色罐车形成鲜明颜色对比。温斯洛铁轨汇合处曾是一个事故多发地。1922年7月2日,一辆开往亚特兰大的火车因速度过快发生脱轨事故。
1922年的脱轨事故导致司机、司炉工、车长和4名乘客死亡,另有84名乘客和5名工作人员受伤。
泰国曼谷废弃的邦素火车站,车厢内的座椅早已经破烂不堪,窗户上也积满尘土。曾经的邦素火车站非常繁忙,现在却变成一个火车墓地。
邦素火车墓地的一辆德国造机车,年代可追溯到1963年。1909年,亨舍尔公司成为首批为泰国皇家国有铁路公司制造火车的制造商之一,这种合作一直持续到80年代。
破败的火车驾驶室。泰国的铁路系统效率低下,利润在所有运输方式中垫底。由于设备老化和维护不善,很多火车处于“半失修”状态。据统计,泰国铁路每年输送旅客大约5000万人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节车厢在风吹雨打中不断遭到侵蚀,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在曼谷,一些废旧的车厢被改造成学校,让街头流浪儿和失学儿童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废弃的亚诺夫火车站,座落于乌克兰的普里皮亚特,是本文中唯一一个核灾难(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制造的火车墓地。
看着生锈的车厢、满地的金属碎片以及月台上的残骸,我们难免对亚诺夫火车站的命运心生慨叹。这里曾经熙熙攘攘,将来自苏联各地的工作人员运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亚诺夫火车站距离普里皮亚特的“死亡桥”不到1公里。1986年的核事故发生后,好奇的当地人跑到桥上观望,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结果因辐射中毒死亡。值得一提的是,普里皮亚特本身就是为了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工人提供住所而建。
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抵达亚诺夫火车站的乘客被立即送上巴士,撤离普里皮亚特。普里皮亚特位于隔离区,无人居住。有报告称,有人曾在这座废弃的火车站发现蛇的踪迹。
亚诺夫火车站的机车,早已经无人问津。废弃的火车和车站有害环境。燃料和润滑油可能泄露到土壤中,尤其是在火车长时间处在同一位置情况下。此外,煤尘和金属颗粒也会在空气中传播,对造访者的健康构成威胁。如果用作他途,废弃的火车和车站必须首先进行彻底清理。
比利时,废弃的巴斯罗德火车站的一辆蒸汽机车,上面被志愿者盖上防水油布,防止其继续遭到雨雪侵蚀。这辆1846年制造的机车曾先后在德国的一家钢铁厂、一座煤山以及一家工厂服役,是这座火车墓地内最大的机车。
看着严重侵蚀的金属外壳和红色电灯,你的脑海中是否出现恐怖片《电锯惊魂》和《人皮客栈》的画面?
一辆废弃的蒸汽机车。在20世纪中期前,蒸汽机车一直是最主要的铁路运输工具。现在,它们的位置已经被柴油和电动机车取代。
美国辛辛那提州的铁路博物馆,占地24亩,创建于1975年,收藏曾在辛辛那提州7条铁路上运营的火车。
一辆得到修缮的火车,黄色和橙色的搭配非常赏心悦目。辛辛那提州铁路博物馆的藏品包括卧铺和行李车厢以及老式邮政列车。
相关文章
- 从黎明到黄昏:CD播放器的三十年沉浮
- 《华尔街日报》互联网到底是谁发明的?
- 皆应湿度而起:纪念现代空调发明110周年
- 路透特写:经典款“拉达”车成为历史
- 国家文物局再次研究是否勘探武则天墓
- 揭秘:中国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花了多少钱?
- 钱学森是如何回国的?
- 焦点大图:那些核实验的岁月
- 连线:回顾Gmail历史—猛击网页邮箱的G点!
- 2012诺贝尔化学奖揭晓 两位美国科学家共同获得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