闾丘露薇

于建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在2010年10月9日发出了他的第一条新浪微博,而他在微博上贴出的第一张照片,是为访民画像。于建嵘的家中挂了很多画,都是他的作品,清一色的黑白色系山水画。最引人注目的,是被他称为“母亲”的访民巨幅画像。几乎每位来拜访他的客人,都会在这幅画前留影,于建嵘也会把这些照片通过他的微博发出来。

2011年12月2日,于建嵘发微博呼吁网友为露宿街头的访民捐助衣物,帮助他们渡过寒冬。两个星期,于建嵘筹集到了40万元,一批由访民自己组成的志愿 者团队,把物资分发到访民手中。这让于建嵘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对于访民这个群体的关注,更多的还是来自于访民本身,而他们在相互帮助的同时也意识 到,只有自己多关心社会,才有可能让更多人来关心他们的状况。也因为这样,不少访民成为了于建嵘的志愿者,负责管理这个针对访民的公益项目。

2008年,于建嵘也发起过“让访民回家”的活动。不过那个时候他还不懂得利用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更重要的是社交媒体还没有在中国普及,参与这个活动的,只有他和两三个朋友。那个时候,知道于建嵘的名字的,也只是学术界以及媒体圈,或者一些对公共事务特别关注的人。

即便随后社交媒体出现,用于建嵘的话说,对这个群体的救助,“一方面行动是小范围的,另一方面也要非常小心,因为会给政府带来压力”。不单单媒体很少能够跟进,就连他自己也受到影响,比如粉丝数量。

“从去年开始,我每个月都有几万粉丝,但是有好几个月一直保持在40多万。其实,你做好事粉丝们也不会跟你走,你要做他们认同的事情。你做的事情符合他的价值理念,他才会跟你走。”

于 建嵘现在在新浪微博有147万多的粉丝,2011年2月28日,他还开通了腾讯微博,现在的粉丝数有55万。于建嵘很看重粉丝数量,他认为,这关系到一个 议题的受关注程度。也因为这样,他很会利用微博的互动特点,比如,他在发起“随手拍”行动的时候,会告诉网友这样一个规则:只要@他本人,那他就会转发网 友的照片。粉丝量越多,可以带来的社会效应越大,参与的人也就越多。

2011年2月发起的“随手拍救助乞讨儿童行动”,让于建嵘的名字 为大众所熟悉。因为自发参与这个行动的人太多,最后公安部的官员也需要利用微博,和公众进行互动以及信息披露。一个微博建议,最终变成了一种社会运动。而 之所以发起这样的行动,于建嵘说非常偶然,是因为接到了网友的来信,告知孩子不见了,需要他的帮忙,于是他想到了利用微博发出寻人信息,而很快,更多的来 信,触发他倡导了这样一个行动。当然,这样的行动也引发了关于隐私以及是否有效等问题的争议,但对于建嵘来说,从这次行动当中,他看到了微博在推动公益行 动中的作用。

于是,从随手拍救助乞讨儿童,到随手送书下乡系列微博公益行动,于建嵘和一些志同道合者,一起参与发起了随手公益基金会, 这是挂靠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下面的全国性专项公募基金。而微公益也成为了2011年的热门词汇,不少个人以及NGO,开始利用社交媒体展开各种公益行 动。

最近,于建嵘又在微博上发起了“随手拍和父母合影”,得到了不少网友的响应。所有的这些显然很正能量,也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于建嵘承认,因为这些微博上的公益行动,他也遭到了一些人的批评,当中包括他的一些朋友。

“一 些关注的人对我提意见,认为应该更关注政治,而不是做所谓正能量的事情。我觉得没有区别,正能量不是不关心政治,不关心社会,其实我们做的都是和社会矛盾 有关联的事情,只要我们都关心社会的话,这些社会矛盾就会解决。我觉得未来社会转型会有分化改变,而社会运动就是分化改变的议题。”

知 道于建嵘的名字,还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底层社会的研究。不过关于他的争议也很多,特别是2010年圣诞节,他透过微博搞了一场为期四天的流水席,来自中国各 地十多个省市的800多名网友、上访者、学者、官员及学生参加了活动。一些人在网络上质疑他的背景,因为在中国,很难想象可以如此高调地进行这样的公开活 动。也有网友批评他,一边接待访民,一边去各地为政府官员讲课、收取顾问费以及政府的研究经费,失去了学者的中立性。

曾经和律师浦志强聊起过于建嵘,他的评价相当正面,特别是在取消劳教制度以及信访制度方面,浦志强认为,于建嵘做的很多,他相当佩服。

在于建嵘的家中,其中一个房间,靠墙的柜子里面放满了档案。于建嵘拿出一些给我看,都是过去这些年各地发生的群体事件的一手资料,甚至包括了地方政府在出动人手时的分布图。

我 很好奇,他为何能够拿到这些资料。他告诉我,因为不少官员是他的学生,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他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人员。当然,仅仅有资料是不够的,还要 有他自己在当地的观察。不过每次到当地,他都很低调,他说他会选择一个靠近事发地点的房间,透过窗户去观察事态,或者站在人群之中,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 成为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旁观者,尽量保证观察的准确性。而现在,他更加需要低调,因为有时候,他的出现,会让地方政府的一些官员非常紧张,用他的话说,总 觉得他和当地发生的事件之间存在着联系,一不小心就会被当成了“幕后黑手”。

正是因为能够取得这些详尽、甚至敏感的资料,在和媒体打交 道的时候,于建嵘非常谨慎。最著名的一点,就是他从来不接受外国媒体的采访,当然,香港媒体算是例外,毕竟属于一国,尽管两制。去年,他到香港参加香港书 展,顺道出席了香港一个民间机构举办的论坛。当主持人开玩笑说,之前这个论坛的讲者之一艾未未当时正被监禁的时候,他马上站起来打断主持人,再三强调,自 己只是来进行学术交流。在之后一个小时的论坛里面,他差不多每隔十五分钟就要澄清一次。我倒是理解他的这种反应,毕竟谁也不知道,台下会有怎样的听众,会 不会把这场讲座,当成论证他有问题的证据。

在于建嵘的一堆画作当中,有一个小小的镜框,里面是他的律师证。他很自豪,因为这是中国第一 批律师证。还有一幅他的自画像,很明亮的黄色,这和满屋的黑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桌上放着一份并不对外公开发行的杂志,里面有他的文章──《未来十年中 国社会和政治发展纲要构想》。

微博上的于建嵘很忙碌,他的随手公益还在继续进行。他很珍惜微博这个他眼中的自媒体,因为太多他无法透过 媒体发表的观点和信息,都可以透过这个自媒体发布。其实对于这个研究社会问题的学者来说,他所做的一切,更像是一种社会调查和实践,来探求为中国社会转型 进行准备的有效方式。

“微博公益强调了举手之劳,所有人都可以做,都可以参与献爱心。最关键的问题,可以在自媒体时代,建立一个信息转播中心,迅速地形成共鸣。随着粉丝的增加,可以形成一个社会热点,大家关心的问题,可以强化意识,让一种行动得以实现。”

(本文作者闾丘露薇是凤凰卫视采访总监、专栏作家,香港非政府组织一五一十基金会创办人之一。著有《不分东西》、《行走中的玫瑰》等。文中所述仅代表她的个人观点。)

原文


© 鬼怪式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2012/10/26. | Permalink |旁观者说
Post tags: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New:!我们建立了OMM人人公共主页!欢迎关注! |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 OMM通讯社@网易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