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般市民而言,「鄭子誠」三個字,大概只會令你聯想到一個資深電視藝員/電台唱片騎師而已,但對於熟悉網路熱潮的朋友來說,「鄭子誠」卻是一個獨特的文化符碼,象徵香港社會正式進入陰謀論時代。

鄭子誠現象的歷史源流

鄭子誠之所以成為現象,主要是因為他多次在不同的電視劇中扮演奸角,尤其擅長扮演表面看來是正人君子,實際上卻是壞事做盡的奸角。又由於本地電視台基於種種原因經常自我抄襲複製,鄭子誠的奸角形象遂慢慢深入民心。

事實上,類似鄭子誠一類以「衣冠禽獸」形象示人的角色在香港電視史上可謂屢見不鮮。不少後來成為著名男主角的藝員,包括吳鎮宇、羅家良、張家輝、古天樂等人,亦曾扮演類似角色,而其中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八、九十年代紅極一時的溫兆倫(詳見三師會 – 郭晉安與溫兆倫)。這種由忠變奸,為了向上爬而不擇手段的角色設定,除有助塑造人物性格,加強戲劇效果外,更可以掀動觀眾情緒,絕對是增加收視的萬應靈丹。

表面看來,上述的說法大致可說明「鄭子誠現象」的背景概略,然而,更值得大家留意的是,正如上文所言,電視史上奸角無數,鄭子誠任奸角亦非始於今天,近日又不見他在螢光幕上有何經典演出,為什麼「鄭子誠現象」竟然忽然紅火並引發大量討論?

堂皇敍事的崩塌與Skyfall世代

根據主場新聞「你知道甚麼是『鄭子誠現象』嗎?」一文中對「鄭子誠現象」的分析,「或許是網民太需要陰謀,或許是這個世界越來越多陰謀,有關鄭子誠的圖片、二次創作短片及討論也在近月再次火速熱爆。」明顯地,「鄭子誠現象」的真正推手,其實是社會上越來越盛行的「陰謀論」。鄭子誠表面討好背後其實包藏禍心的人物原型與近月才就任的梁振英及其班子給予市民之觀感恰好吻合。

眾所周知,與歷屆特首選戰不同,唐梁互鬥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電視劇集中常見的爾虞我詐與陰謀詭計。令人失笑的是,梁班子自上任以來,竟不時傳出醜聞和屢犯不必要的錯失,就連其個人的大宅僭建風波至今仍未解決,結果,其支持度一直急瀉未止,其推行的大部分新政也遭受社會抨擊。而最令人擔心的是,市民不滿梁的施政,除了因為諮詢不足和思慮欠詳等老毛病外,更大的原因是由於市民不信任梁的為人所致,其情況就如同鄭子誠一出場「必有陰謀」一樣,成為大家深信不疑的「都市傳說」。

另一方面,梁氏自以為傲的「語言偽術」亦加深市民對他的不信任。以國教科為例,由民間要求的撤回方案到後來政府提出的擱置,梁振英向公眾展示的並不是領袖的胸襟而是小人的詭辯,而類似的情節和對白,幾乎是鄭子誠一類奸角在加害劇中其他人物時必會出現的內容。

若說曾蔭權在卸任前的連串醜聞反映了港式「醒目仔」年代的終結,梁班子的鄭子誠化更進一步說明「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獅子山下,香港精神」一類堂皇叙事(Grand Narrative)已經徹底失效。至少,市面上已經愈來愈少人相信梁班子可以捍衛港人利益。反之,大部分人卻深信梁振英一如劇中的鄭子誠一樣充滿不可告人的陰謀,而新界東北的爭拗和中港融合的疑雲正好說明特區政府已經陷入嚴重的管治危機。

小結:

在動物世界裡,攻擊和逃跑(fight and run)是面對危險時常見的自保策略,唯獨人類能掌握第三種方法:笑!

一直以來,笑是經常面對風浪的香港人最常用的減壓方法。(見通俗文化反轉再反轉--從無厘頭年代到冷笑話世紀的啟示)由周星馳的諷刺到高登網民的惡搞反映的正是這種次文化現象。相較於攻擊,逃跑亦是港人較常見的解困方式,八九十年代的移民潮,正是當中的佼佼者。

惟觀乎近月香港社會及民情的變化,在政府收緊自由的威脅下,笑已經明顯成為明日黃花,而逃跑一途亦不宜大部分經濟能力不足的香港人。如果繼續以鄭子誠方式或態度治港,特區將面對更大的管治危機。

http://tommyjonk.xanga.com/769495418/%e9%84%ad%e5%ad%90%e8%aa%a0%e7%8f%b…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