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蛮子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随着国门大开,面对汹涌而来的西化浪潮,国人无不趋前尽情拥抱,吃穿住行日益“洋气”起来:吃西餐、改洋名、热衷奢侈品、海外游俨如家常便饭……有钱的主儿固然可以享受货真价实的洋玩意,但没钱的也并不妨碍通过山寨产品来满足那点小小的虚荣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为奖励优秀学生,奖品竟是产自义乌、价值仅95元的山寨阿玛尼公文包。

这一道道眼花缭乱的崇洋景观,很自然地带来了国内洋货市场的繁荣。我们看到,无论是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洋品牌巨头,还是那些通过“贴牌”、“出口转内销”的“假洋鬼子”,无不生意火爆。因为市场需求的坚挺,使得在这个“洋市场”里区分商品的真假,已然不再那么重要。很清楚,洋东西在国内大行其道,固然有国货质量低下的因素,但更多与国人的崇洋虚荣心理不无关系。

我们素来有拿来主义的传统,对于人家的好东西,当然不遑多让地尽管“拿来”,否则便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孱头”了。何况,西方创造的现代物质与精神文明,也可说是属于人类所共同享有的财富。然而不得不说,许多国人在追逐洋东西时,还更多地停留于“物质”的层面,至于物质背后的“文明”因子,则似乎还显得有些遥远。

一个简单的常识是,一个人即便衣着光鲜、油头粉面,甚至哪怕是他享受了世界范围内最奢华的物质,却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是高贵者、文明者。显而易见,财产的增加和权力的膨胀,并不可能自动带给一个人文明素养。看看我们周遭那些钱袋骤然鼓起来的富人们,在生活西化的过程中,尽管拥有一身炫目的“洋皮”,然而却难以掩饰其品味的低俗和举止的粗鄙。一个令“友邦惊诧”的事实是:在近年蜂拥而起的出境游中,到处拍照、随地吐痰甚至大小便、便后不冲水、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陋习,也被一些国人“出口”到了海外。

当然,国人出境游中的一些不堪现象,或许只是个例。但中国人生活日益西化而却对西方文化的隔膜感,或只知西方文明之“皮”,则恐怕是一个普遍现象。其中典型者,莫过于所谓“绅士风度”了。应该说,在越来越西化的中国人群里,“绅士风度”已然成了国人日常交际中的一个高频率词:“这人一点绅士风度都没有”这样的抱怨、“男人要有绅士风度”之类的告诫,大致耳熟能详。

从那些抱怨和告诫声中,不难理解许多中国人眼里的“绅士风度”:一是男人对女人的礼遇,所谓“女士优先”;二是“绅士风度”约等于男人花钱,花钱越爽快越有“绅士风度”。至于“绅士”的派头,富有生活情调、西装革履、风姿优雅大致是经典的“范式”。由此观之,国人对“绅士风度”的理解,显然还停留于非常肤浅的皮相层面,甚至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误解。其实在西方社会,“绅士风度”既不只是男士的专利,也并非贵族身份的特定标签,而是通用于男女之间,并为整个社会所推崇的基本公共礼仪规范。正因如此,通过在公开场合遵守绅士风度来显示自己的高贵修养,这已成为西方人的一项传统美德。

那么,西方“绅士风度”的内涵有哪些呢?大致有如下几端:精神自由、举止儒雅自然、言谈不俗而幽默、为人处事稳重谦逊、尊重他人、有责任感等等,这些共同构筑起了西方绅士文化的内在肌理。不难看出,绅士风度与财富多寡、生活优裕与否,并无必然关联,它更多地是一种道德人格的外在表现。所以,衡量一个人是否是真正的绅士,既不取决于其财富和权势,更并不取决于表面的时尚和情调,而取决于个人行为的高尚与否。显而易见,一个人就算不富裕,但只要他/她懂得尊重他人,态度亲切不卑不亢,则仍然会让人感到风度优雅。

对照西方绅士文化的内涵,其实与中国传统士人情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品格有着高度趋同性。显然,无论是西方绅士精神,还是中国士人情怀,其实质都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都体现了现代公民的某些特质。以此再来打量国人西化的现实,则未免不让人神伤:一方面是中国士人的传统美德已被现代人弃之如敝屣而丧失殆尽,另一方面则是国人西化过程中的食洋不化而画虎类犬。可以说,社会转型期及全球化下的中国人,正处在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悬空而迷茫的境地。显然,国人走出迷茫之阵而成为真正的现代公民,无疑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