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与常识

连清川为纽约时报中文网撰稿 2013年03月20日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315晚会,经历了23年的辉煌之后,终于在今年遭遇了滑铁卢,和央视春晚一起从广受追捧的“姊妹花”,沦为了广受诟病的“难兄难弟”。

当天的晚会上曝光了苹果、大众汽车和网易等公司有着各种诸如拒绝维修、质量问题或是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而蹊跷的是,正当晚会主持人义正辞严的抨击苹果的时候,演员何润东的新浪微博账户也发表了一则抨击苹果的帖子,不幸的是竟然夹带了“大概8点20分发”的内容。尽管帖子后来遭删重发事后何润东还号称被盗号了等等,然后网友们便普遍开始认定何润东及其后被卷进的郑渊洁等人,都是央视的托儿。何润东事故刹那间似乎扭转了315晚会的性质,打假遂被指责为假打。

中国消费者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悲摧的群体之一。他们承担着这个世界上最高的税负之一,养活着群体庞大的央企国企,同时又必须出钱购买这些企业所生产的千疮百孔的产品;他们供养着一个群体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当自身生命、安全与财产遭受无良企业的毒害时,却悲诉无门。

所以,可以想象,当1980年代社会力量全然缺乏的时候,央视315晚会以中央媒体的权威性面孔登台,立即得到了英雄式的欢呼,并且每年的3月15日便如同消费者的情绪倾泻盛宴,鲜花与掌声,喝彩与膜拜。

可惜,一种英雄的存在总是与一个时代的现实相适应。当时代转换,而英雄暮年走入刚愎自用的时候,也就是偶像的黄昏降临的时候。

与早期中国市场条件下受生产能力不足和商品匮乏双重挤压之下,消费者更加关注例如电视机、电冰箱、服装等等假冒伪劣、真正意义上的商品质量问题不同,中国的消费者当前更加关注的是涉及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饮用水等必需品、房产、汽车等大宗商品和国企垄断产业中的价格垄断问题。也就是说,整个消费领域的话语体系已经改变。并非假冒伪劣产品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或者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只是在人们关注的权重比例上已经发生变化。

央视全然罔顾以上的问题,而以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来俯视消费者的时候,却只能发现它所扮演的上帝角色,并非原来他们想要“照拂”的那些子民。315导演尹文不无委屈地辩解他们的选题三原则,关注度、急迫性和共性,却一个都没有抓到重点。至于何润东发的那条批评苹果产品的微博中所出现的“8点20分发”,原只不过是央视在众多错愕中增加了一点网民喷薄吐槽的笑点而已。

我倾向于相信315晚会并没有假打。晚会的广告商与晚会所打击的商家之间并没有一种必然联系。有问题的企业何止成千上万,几个小时的晚会焉能全面覆盖?而作为一家长期拥有不可侵犯权力和累计超过千台各类晚会经验的巨无霸媒体,这点拙劣的小伎俩估计他们还不太屑于玩弄。 

不过我当然也不相信315晚会是打假。当前消费关注的热点多数涉及的,乃是公权力的监管责任,要打假,首先要打的,就是公权力、央企国企、官商勾结的重大恶性消费案件,包括食品安全、油品质量、地产黑幕、价格垄断等等。拿苹果的售后服务、网易的邮箱cookie和高德地图安卓版位置功能泄露隐私,无非就是柿子捡软的捏。并非这些曝光的企业全无问题,只是与前列比较,哪个更恶性?哪个更紧迫?哪个更有共性?而315打假却演变成一场高高举起、偏门落下的秀场,赚取了广告费用,骗取了消费者感情,讨好了相关部门。

由整个过程看来,央视315晚会至少犯了两个常识性的错误:其一是试图以媒体来取代社会。本来,对于消费问题,包括假冒伪劣、安全价格等等全面问题,都首先应该借助法律规范、公权力监管、执法部门打击和社会共同抵抗等更加长效和普遍的方法。央视试图以一个特定媒体的特定时间,来绑架整个消费维权的意义。与315晚会的风光四溢恰成对照的是,打假专家王海、臧家平等人却屡次在法律诉讼中败下阵来,遭遇商家与公权的双重挤迫困境重重难以为继,更加凸显了央视作为官方认定的权威的傲慢与霸道。

其二是对于媒体伦理的粗暴践踏。媒体从事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乃是真实性、客观性和平衡性。央视315晚会无论形式如何,都是对消费领域的报道而已。而315晚会的保密性,恰恰说明了他们已经有意而特地地违背了新闻的基本原则。他们无法确认所有事件的真实性,未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面对新闻(而是曝光或者批评),更加连报道对象都故意隐瞒不进行采访。这是哪门子的媒体做法?这是哪门子的新闻操作?他们连最基本的新闻规律都不遵守了。

一个社会要想建立市场经济,诚信乃是最基本的运作原则。当然我们也相信利益驱动下的商业业者常常无法抑制魔鬼的冲动从而制假造假售假来获取额外利益。这就是法律存在的基本必要性:它的目标就是保护诚信,打击欺诈,从而建立对全社会行之有效的商业秩序。当公权力的触角无法延伸到所有角落的时候,公民(消费者)所组成的自我消费维权联合体,成为与监管层共同维护秩序的重要力量。这才是解决消费维权问题最根本的两条道路。媒体的责任,无非仍然是追求真相的揭示,报道消费领域的新闻,而将裁决权交还给法律与社会。央视315晚会不可抑制的权力冲动搅和在媒体利润的追逐之中,演变成了一场遍洒狗血的肥皂剧,可耻亦可悲。

不过整场闹剧最重要的“不在场的人”,却是消费领域的公权力。莫非,这才是最大的假冒伪劣?

连清川为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墙外新闻实时更新 欢迎订阅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