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銳紹 (香港時事評論員)
今天,香港的經濟依靠大陸,與 1997年的情況完全不同;台灣已表明不相信「一國兩制」,北京還要在香港落實「一國兩制」嗎?
在北京舉行「兩會」期間,與香港有關的新聞似乎佔領了更多傳媒的篇幅,包括香港記者被打;社運人士楊匡被扣留和驅逐出境;多位中共領導人就香港政制改革問題放話,建制派人士馬上附和;習近平接見梁振英時提出「抓好落實」的要求等。每一件事都緊扣香港人的心,同時也令香港人的心緊中加緊。
綜合各種跡象,再回顧過去北京在不同階段就香港政改問題的表態,一幅圖畫逐漸清晰:北京在香港政制發展問題上,一直採取「能拖就拖,既哄且騙」的方法。今天到了難以再拖的地步,只好逐步亮出底牌,開始在「既哄且騙」的基礎上再增加壓力,務求達到自己的目標。
猶記得,2004年北京通過全國人大釋法,否決了 2007年普選的可能性,又規定立法會選舉功能組別和直選的議席維持各佔一半的比例;後來,再制定所謂「政改五部曲」,實質是設立五道關卡,令政改步伐寸步難行。等到市民極度不滿,發出怒吼時,他們又使出緩兵之計,表示「2017年可以有普選」。但這句話可說是語言偽術的典範,其含意是:「2017(條件成熟時)可以有普選,但(如果條件不成熟)也可以沒有普選。」「可以」這兩個字在中國的政治文化裹,真的可圈可點,充滿彈性和玄妙,但無論如何,中共從來沒有說過「2017年一定有普選」,也沒有公開解釋他們心目中普選的具體內容。日後需要反口時,他們還可以說是香港人錯誤理解「2017年可以有普選」的意思哩。
中央製造輿論繼續拖延普選方案
今天,離 2017年愈來愈近了,社會各界都熱切期望北京和港府盡快拿出普選方案,至少要拿出政改方案。可是,北京和港府不斷製造輿論,認為「還有足夠時間,明年才拿出方案也不遲」。與此同時,他們又趁今年的「兩會」期間不斷放話,意圖進行「期望管理」,則是要把香港人的普選訴求打下去。
且看他們在「兩會」期間怎樣放話?先是中共第四號人物、主管統戰工作的俞正聲在會見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時說,2017年香港「普選」特首,如果由對抗中央的力量執政,將對香港不利,所以要確保愛國愛港力量在香港執政,而且要長期執政。他認為,在香港有人高舉港英的龍獅旗是歪風邪氣,有人在搞顛覆,香港不能成為顛覆大陸社會主義的陣地和橋頭堡。
幾天後,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又在港區全國人大的小組會議上放話,說了三個特首標準:必須愛國愛港、要得到中央信任、要得到港人擁護。這些所謂標準都是虛無飄渺、毫無客觀尺度的空話,卻成了北京的金科玉律。
張曉明的話出來後,建制派人士紛紛按中央精神辦事,加入「放話團」,並表明在特首的選舉中應該有篩選程序。據了解,本來有關方面打算採用「初選」或「預選」的字眼,但後來有人提出,倒不如說得清楚一點,直接使用「篩選」一詞。後來,官方同意了,建制派人士可以按自己的選擇,「篩選」、「初選」、「預選」等字眼都可以用。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說出北京的界線,必須有一個由官方主導的篩選過程。
在「兩會」期間,中共第三號人物、兼任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的張德江也會見了港區人大代表。他雖然沒有像俞正聲和張曉明那種「畫公仔畫出腸」的表述,但有一句話值得關注。他表示,北京對香港的政策沒有變,沒有收緊。從字面來看,好像北京仍在落實「一國兩制」。不過,必須弄清楚張德江所指的「對港政策沒有變」、「沒有收緊」的意思。他所指的「沒有變」、「沒有收緊」,其實是指由 2003年至今,而不是指由 1997年至今。
1997年香港回歸之初,北京基於兩大因素,是比較認真地落實「一國兩制」的。一是香港的「一國兩制」要向台灣作示範作用,二是因為當時香港經濟仍處於強勢,內地有多方面需要香港。所以,他們比較有耐性和容忍,希望「無為而治」。但自從 2003年「七一」大遊行之後,北京開始感到困惑,香港回歸六年(19972003)了,為什麼香港人的腦袋還未回歸?其後,他們得到的結論是:過去管得少,日後就要凡事多管一點,把「無為而治」改為「有所作為」,同時要引導香港人(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思潮。曾蔭權低調推行的國民教育,到梁振英高調和推動獨立成科的國民教育,都是在北京提出「有所作為」之後逐步形成的政策,務求要扭轉香港人的思想。
北京加強「管治」香港
此外,北京也不斷在政制問題上軟硬兼施。筆者不排除在北京的治港班子中,有一些比較了解香港實況的人士,以好言相勸的方法進行內部遊說,曉以利害,促使北京高層接受一些現實,願意作一些妥協。2010年的政改方案能夠通過,就是這批人士在起作用。但是,北京高層後來有點後悔,認為 2010年的政改方案開了一個口,日後可能一步一步被沖崩堤壩。所以,他們沒有承接當時的氣氛,沒有再與主張通過 2010政改方案的民主黨接觸,即使有接觸也局限於私下摸底,而不是真心交流。
可見,張德江所指的治港政策沒有變,也沒有收緊,實際上在 2003年已經改了,變成「經濟鬆,政治緊」。況且,今天香港的經濟已愈來愈依靠大陸,與 1997年的情況完全不同。更有甚者,台灣已表明不相信「一國兩制」,而兩岸今天已有溝通的渠道, 香港的橋樑角色大大減弱,北京還需要在香港落實「一國兩制」嗎?
根據北京過去處理政治議題的手法,可以預期,他們正採取「話說在前」的方法,透過「兩會」放話和建制派的造勢,把北京的一些界線告訴香港人,試圖引導輿論,爭取支持;日後,如果不能說服香港人,不排除就會使用強硬手段,硬推有利於北京的政改方案。就目前建制派主導立法會的形勢,雖然硬要通過政改方案仍有一些難度(因為要有三分之二立法會議員投票贊成),但也有可能分化民主派,最後闖關成功。總之,半哄半騙半壓,成了北京的三大板斧。
說到這裏,不能不談北京的急功近利和短視。2010年政改方案通過後,已有建議希望北京趁機修好民主黨以至其他民主派的關係,例如在適當時候邀請他們集體回大陸訪問,然後有秩序地發還回鄉證,採取先易後難的方法,逐步解結。可惜,北京一點動作也沒有,連一點友善的姿態也沒有,在公開場合握握手也有界線,甚至不握手。這樣令民主黨兩頭不討好,久而久之,中間路線也被邊緣化,加上其他失政,令北京的對立面不斷擴大。
總之,2017年的政改方案勢必成為新的衝突點。北京希望透過官員不斷放話和建制派不斷造勢,沖淡民主派提出的「佔領中環」,從而令民眾支持官方。不過,北京這樣做只是捨本逐末,令矛盾更加凸顯。這種手法只是一種權謀,而不能解決核心問題。說到底,這是香港人的長期民主訴求與北京不願放過民主步伐的根本性矛盾,也是一種深層次矛盾。北京如不改弦更張,實難解結。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