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邦
多难不一定兴邦,但多演却一定穿帮,今天我就说说多难兴邦。
近几年来,“多难兴邦”这个成语屡遭提起。尤其是某些领导人动辄在“难”面前大谈兴邦。言下颇有兴奋之意。似乎无“难”便不兴邦了。“多难兴邦”屡遭引用,原因自然在于“难”太多了。洪水、暴雪、沙尘、山塌、地裂、海啸、核辐射等等。在如此多的“难”面前,为了鼓舞民众,“多难兴邦”便被一提再提。而民众在此四个字之下,也似乎觉得,有了“难”,众志确实成城了,万众真的一心了,邦也真的“兴”了。
难不成,灾难越多越好?灾难多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的幸福生活了吗?难道汶川大地震后重建的崭新景象会让其它地方的人们羡慕以至希望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人民是不是很贱皮子?
“多难兴邦”出自《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意思是:有的国家在多难的情况下更加巩固,开拓疆土;有的国家,却在太平局面的年代里灭亡了,国土沦陷。自“多难兴邦”出现后,便屡被引用。晋人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晚清李鸿章遗折:“窃念多难兴邦,殷忧启圣。伏读迭次渝旨,举行新政,力图自强。”至现代总理周恩来《当前财经形势和新中国经济的几种关系》也说:“现在这样的局面,我们是有办法对付的,要迎接困难,‘多难兴邦’。”而离我们最近一次引用,则是前总理温家宝在北川中学一个教室黑板上所写的。就此,“多难兴邦”泛滥!
言“多难兴邦”者大抵忘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此言之初的本意。从《左传》到《劝进表》在“多难兴邦”四个字之前都加了一个“或”字。“或”可以理解为“有的”、“也许”的意思。也就是说,古人说有的“难”是可以兴邦的,也许“难”是可以兴邦的。 古人并没有明确的说“多难”就会“兴邦”。然到了晚清宰相李鸿章口中就变成了“多难兴邦”。
对于李鸿章的断章取义,我不但理解而且窃为李大人的聪明叫好。想想李鸿章之所以臭名昭著的原因就知道了。他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李大人不说“难”兴邦,他如何解释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和卑躬屈膝的姿态。但李大人没想到的是,他所说的多“难”并没带来兴邦。从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难”是一个接一个,不但没看到“兴”的迹象,国也差点亡了。
中国历史上,也有“多难兴邦”的例子。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仲孙之难”及晋国的“里丕之乱”。“仲孙之难”指公孙无与齐僖公为敌,谋反夺位。“里丕之难”指里克、郑丕为立晋文公重耳而谋反作乱。正因为这两“难”后,齐国出现了齐恒公,晋国出现了晋文公,就此迎来了两国的雄霸之姿。事实上,这里面的“难”字应该理解为“反”,也就是齐晋两国都出现了反对国君的祸乱,而与我们现在理解的灾难、灾害无关。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辉煌的朝代:汉与唐。这两个朝代的立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承接秦、隋暴乱而立国的。如果“多难兴邦”成立,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为秦始皇及其后代以及隋炀帝平反昭雪。因为没有他们制造的“难”就不会有文景之治、大唐盛世。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是不是都应该为非作歹、祸乱国家、勾引外敌,把国家弄得越乱越好,因为只有多“难”,才会有圣人出,由此才会迎来一个太平盛世?
齐、晋祸乱之后,齐恒公与晋文公如何成为一代霸主,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二位国君励精图志,发展生产,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顺民意、得民心,社会得以发展,国力由此强盛。如果,没有他们二位的这些措施,哪来的齐、晋霸主地位?何谈“兴邦”?与齐、晋相似,继秦、隋而起的汉、唐,如果没有英明君主的得力措施,何来辉煌的汉唐王朝?
“多难”带来的是什么?是兵荒、战乱,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是经济凋蔽,饿莩遍地,是外敌入侵,国土分裂。如果只有这些才能带来兴邦,我除了理解为疯言疯语,只有理解为居心叵测了。
唐山大地震以及汶川地震,震后各方的营救以及各种事迹确实感人,灾后重建的国家政策以及各方支援也一样让人心慰。然而是不是为了要不断的重现全国人民的斗志、激情、团结,为了更多的赚取人民的流泪就要一演再演那一幕幕撕心裂肺的场景?重建后,究竟“兴”了谁?我只知道,每一场灾难过后,凡是头上有“长”的都“兴”了。所以喊“多难兴邦”的人越来越多……
如果“多难”真的可以兴邦,我们是不是要感谢很多部门。感谢建筑部门的豆腐渣工程,感谢银行的赤字,感谢食品中的毒药、感谢医疗部门的草菅人命,感谢警察叔叔的暴力手段,感谢教育部门的素质教育,感谢官场上的贪污腐败,因为没有他们,便不能促使我们改正,我们不改正,便不会出现一个强大的中华。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呼唤:让“难”来得更多一些吧!
李鸿章在万般无奈之下说出了“多难兴邦”,那是一个让人唾骂让人不耻的晚清政府,那是一个签订了割地赔款、屈膝求饶的大清宰相,不这样说,李鸿章如何给自己一个交代,如何给自己的后代子孙一个交代?一再言及“多难兴邦”所为何来?所为何来啊?
什么才能兴邦?看看齐恒公、晋文公、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采取的措施就知道了:唯有立足国情,顺应民意,脚踏实地,真真正正的做事,才是兴邦的唯一途径!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多演穿帮
多难不一定兴邦,但多演却一定穿帮,今天我就开说说多演穿帮。
要讲演戏,真正的好演员未必是戏子。翻开历史能把戏演得好的达官贵人比比皆是,很多人实际上都靠演戏起家。但物极必反,戏这东西你演的多了,是一定会穿帮的。
穿帮镜头
穿帮镜头2
要说这演戏,历史上多了去了,有演得好的,有演得不好的。比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演的就情真意切,句句打动属下。但是他就忘了一点,他这一说实话,把他的弟弟赵光义出卖了。让大家这才知道,原来黄袍加身的背后都是赵匡胤指使弟弟赵光义干的,怪不得把皇位传给弟弟不传给儿子。刘邦也好、李世民也好、朱元璋也好,那个不是演戏高手?就连曹操,眼都不眨的把杨秀砍死之后,还痛哭一番,再厚葬。许攸来了,曹丞相鞋子都忘了穿了,可谓大腕中的大腕,演得炉火纯青。可是,少演点,逼真点倒也无所谓,但你翻开史书看看,穿帮者比比皆是。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演得太多了,演多了则是一定要穿帮的。
演戏这事到了如今更加红火。不仅皇上演、丞相眼、铁道部演、民政部演、教育部演,就连各省的封疆大吏也是不停地演,可是他们的演技都太差,很快就穿帮。山东的姜大明,骑自行车上班,哇,叫记者一拍,那个阳光啊,那个和谐啊,省长大人脸上那个笑啊,那个环保啊,那个低碳啊。可没曾想,照片背后的两辆警车也被拍下下来了。穿帮了,原来是摆拍,所谓不坐车的低碳,这回动用了俩警车,唉!
云南的宣传部长,为了躲猫猫,弄了个“网民考察团”,大肆表演了一番,给自己加了不少分。后来开微博及时报道城管警察和小贩冲突的事情,大谈城管警察多少人受伤的问题。可等到民众问他小贩伤亡如何?这位部长好长时间没敢正面回答,问的人多了,竟然把微博关了。这回“为民做主”的光辉形象又穿帮了。某地植树节,一张照片满天飞,照片上从书记到省长、从政协主任到人大主任、从纪委书记到组织部长、从检察长到公安局长,全都亲自参加植树,可谓“战斗在第一线”,可是脚上的鞋套、崭新的没沾泥的铁锹,告诉民众这是演戏,得,又穿帮了。铁道部更是离谱,那大戏演的美轮美奂,最好硬生生演出了一个“奇迹”,演出一个“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经典穿帮专题来。
这还算演得精彩的,那些不会演戏的更恶心人。今年7月29日,河南郑州突降暴雨,不速而至的大雨迅速让这个城市成为一片汪洋,而就在此时,郑州市长吴天君和另一名副书记却出现在齐膝深水中捡树叶。这让我不得不质疑,为何下这么大雨吴市长这时突然出现这里,到底是谁抓拍这一瞬间?这看一眼就是假的。还有县委书记上车站卖苹果,工商局长晨练捡垃圾等等。至于大演清廉大戏的更是比比皆是。胡长清办公室挂的是亲自手书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可就这么淡泊、宁静的贪污被枪毙了。四川省交通厅厅长刘中山,在本地以清廉著称。他曾经让厅纪委和保卫处将上百万元的贿赂款退还给澳星公司,还多次让门卫把前来行贿的人轰出大门。而当检察机关搜查他家时,豪宅里不仅停有价值140万元的奔驰轿车,而且其财产总额竟然超过1300万元。
被称为廉政局长的武汉市建设局局长明九斤因受贿罪被判刑十年,但在他的身上却有着众多的“廉政轶事”:明局长总是穿最廉价的衣服,袜子上甚至有窟窿;明局长明令禁止干部在外就餐,自己也赶回单位吃饭;明局长对亲戚朋友“铁面无私”,明局长的弟弟、妹妹都是没有工作的下岗人员,弟弟拉人力三轮车,妹妹帮人守摊。南川市原五交化公司经理金荣中贪污金额近二百万元,可他用的旧手机却有多处残破,用胶布包了一层又一层。金荣中和他的妻儿们常拣亲戚朋友的旧衣服来穿,他最“体面”的一件皮衣,竟然是其姐夫不要后送给他的……
我们能说啥?这些大官人们这么能演,难道和他们的带头人、领衔主演仰望星空没关系?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也许这话永远没错。说起来,作秀从来都是官场文化的一部分,古今中外是没有例外的,很多国家的官吏与公务员作起秀来更是花样百出。拜登同志来中国一顿拉面79元,那个亲民啊,可谁知道这一顿面真正的价值是多少?动用了多少警卫?从本土运来了多少车辆?这条街被检查了多少遍?扰了多少民众?其实演戏这东西是由官场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首先,不作秀就没有知名度,而知名度是很多公职人员继续吃这碗饭的根本;其次,要表明对得起选民给自己的选票、纳税人给自己发工资的税收;第三,表达自己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会想您之所想——兄弟我也是普通人嘛。
我不反对演戏,但是你最好演的到位一点,屡屡穿帮就没啥意思了。我知道你们不怕被百姓看出穿帮,因为你们本身也不是演给百姓看的,你们是演给给上峰看的。你们要演出社会清望、演出政治资本,从而丰富你们的乌纱翅。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历史上很多被送上断头台的暴君昏官都是穿帮次数太多的结果?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