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的中国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飙升事件,以及随后股市经历的一轮惊心动魄的“过山车”,让人们一度认为中国到了“危机时刻”。
但直到目前为止,虽然央行没有像以往那样倾力相救,但一切似乎都还在可控范围之内,并未对中国处于下滑期的经济造成进一步打击。一周前,央行行长周小川也心情放松地在“陆家嘴论坛”上说,市场基本正确理解了央行对流动性的把握。
媒体最终把此次突然发生在中国的“钱荒”界定为一次小型的金融危机。但在处理此次“钱荒”危机中,中国政府和央行放手不干预的表现曾一度令业内惊讶。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金融专家向纽约时报中文网说:“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压力之下,最初央行之所以没有出手救助市场,显然是故意为之的一次针对商业银行的压力测试。”
目前,李克强政府正史无前例地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今年5月6日,李克强就明确提出要稳步推出利率市场化措施;6月19日,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的重点之一仍是推进利率市场化。
“在发改委未来3到5年的改革蓝图中,除了机构改革、财税改革、资源品价格改革和民生领域的改革,另外一个最重要的改革就是金融体系改革,金融体系改革明确了以下三点: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以及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上述金融业人士在接受纽约时报中文网采访时说。
她认为,此次测试的目的很明确,央行试图通过这次危机警告商业银行们尽快挤压泡沫,校正期限错配的理财产品。否则,利率市场化后,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央行近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显示,截至2012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含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余额48.65万亿,比年初增加8万亿。而同期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为51.7万亿,整个银行业贷款余额为68.59万亿。表外业务总量正在逼近表内信贷总量。
2013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把银行“表外业务风险”和“局部和区域性风险”并列为今年必须加强监管的两大风险之一。
在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的背景之下,中国政府虽然在6月24日决定在有限范围内释放流动性,安抚市场,但始终没有调整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在6月27日开始的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再次说:“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这与以往大为不同,毕竟目前经济增长乏力,按照惯例,政府本该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中国工商银行一位地方支行的行长说。
按照传统的思路确实如此,比如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压力之下,中国出台了全球最大规模的政府救助计划。但看起来
李克强政府 不想重走老路。最近,一些商业银行和地方政府都在担心,今后一段经济周期,中国不再会出台经济刺激计划。
甚至有媒体判断,中国政府似乎希望采取从未有过的“休克疗法”解决中国经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些深层次问题包括金融泡沫、实体经济长期得不到银行的支持以及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得到改善。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已经连续三次提到盘活存量资金问题,救赎实体经济,停止扩张政策。最近一次是在6月19日,他在当天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最近创造了一个新名词——Likonomics(李克强经济学),来概括李克强的经济发展思路。《华尔街日报》报道称,巴克莱银行注意到,过去的三个月里,中国新一届政府顶住了各方面要求中国出台新的经济刺激措施的一再呼吁,因为新一届政府认为,由国家牵头的投资已经不可持续。
未来一段时期,地方政府和商业银行很难再坐享几年前中央政府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的红利了。除了收缩政府投资,李克强政府未来还会在行政控制、土地使用等领域收紧政策。
巴克莱在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说,“李克强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经济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可以看出,李克强希望借助更加市场化的手段解决中国的问题。
十多年前,中国的另一位国家总理朱镕基也曾雄心勃勃地推进中国的改革,比如出台多项严厉的措施解决顽疾缠身的中国银行业问题,让几千万的国企员工下岗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朱镕基的改革时至今日仍令很多人感到不快,但前高盛大中华区主席胡祖六认为,虽然朱镕基的改革带来很多痛苦,但最终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胡祖六等经济学家也希望给中国带来短暂痛苦的李克强能最终给中国经济带来长远的好处。
但经济学家们没有明说的另外一点是,不论是朱镕基,还是李克强,在强势推动自己的改革计划的时候,都将面对很多难以回避的体制性障碍,比如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追求经济增长的惯性、政府换届的压力以及来自不同利益集团的制肘。
这些难以回避的障碍经常导致政策与现实的矛盾。如虽然新一届政府早已有意转变经济发展的思路,限制地方政府盲目的扩张性投资,但是,根据央行的数据,今年前5个月人民币新增信贷4.21万亿元,同比多增2792亿元;截至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99.31万亿元,货币存量逼近百万亿元大关。同样在换届周期的影响下,各个地方政府仍旧在出台疯狂的公共投资计划,导致地方债务危机进一步加剧。
在体制性的压力之下,国家总理也经常处于矛盾的漩涡之中。虽然新一届政府最近一再强调政府投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但是,“稳增长”依然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
媒体也注意到,在此次“钱荒”危机中,中央政府随后的一连串动作似在表明,政府不可能有采取任何“休克疗法”的意向。这些动作包括央行出手注入流动性、交通建设规划扩容,以及下一步更为庞大的城市棚户区改造计划。
目前,中国经济下滑的趋势已成必然。仅从微观层面看,就知道中国经济增长乏力。根据中国证监会的喉舌《证券日报》最近的一篇报道,5月份,中国发电量和用电量环比均有回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5月份发电量4104亿千瓦时,环比回落2.1%。能源局公布的数字显示,5月份全社会用电量4269亿千瓦时,较上月回落1.8%,其中工业用电回落3.0%。
这符合李克强对于中国经济的观察。2010年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创造了克强指数(Li Keqiang index),来评估中国GDP增长量。李克强还在辽宁任省委书记时,就开始用耗电量、铁路运货量和银行贷款发放量作为评估GDP增长的主要指标。《经济学人》杂志认为,克强指数比官方GDP数字更能反映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
不过,周小川在陆家嘴论坛上认为,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仍处在有利条件较多的战略机遇期,潜力是巨大的。从全球来看,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但市场中也不乏悲观者。经济学家高善文最近撰文称,中国在过去几年大量的信用投放集中表现为国有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增杠杆行为,私人部门的杠杆比率实际上在下降。这不仅意味着资源配置的问题,也暗示着越来越大的债务风险危机。他警告说:“对于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而言,我们无疑要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现实是,体制的惯性仍在堆积风险。《经济参考报》最近报道说,随着审批权下放,中国将迎来轨道交通建设潮,地方投资或达4万亿。今年4月,《经济学人》就报道说,中国许多城市纷纷建地铁,尽管一些城市并不需要地铁。
毕竟,中国经济的体制性死结仍然存在,这些死结犹如古希腊神话中的“戈尔迪之结”。
戈尔迪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小亚细亚弗里吉亚的国王,他在自己以前用过的一辆牛车上打了个分辨不出头尾的复杂绳结,并把它放在宙斯的神庙里。神示说能解开此结的人将能统治亚洲。然而,多少个世纪过去了,无数聪明智慧的人面对“戈尔迪死结”都无可奈何,直到亚历山大远征波斯时,他看到了这个古老的“戈尔迪死结”,亚历山大挥剑将此死结劈成两半,“戈尔迪死结”得到了破解。
中国的新一届政府能解开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戈尔迪死结”吗?面对这个严重依赖公共投资的经济体以及政府权力的过度参与,决策者可能需要具备亚历山大那样的勇气,否则,未来中国的经济政策将会摇摆不定,风险仍有可能在某一时点被引爆。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