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面于周五宣布了一项重要的金融改革,尽管这在很大程度上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银行贷款利率下限——一项已经断断续续讨论了数十年的举措。直接的经济影响可能不大,它也许具有温和的刺激作用,但这看起来确实表明,中国正在酝酿更深层的金融改革。
取消存款利率上限产生的作用应该会大得多,比如减少银行利润,并可能提高一些中国企业的融资成本,最重要的是,金融抑制政策会因此失去一个关键性支柱,该政策帮助抑制了中国的消费水平。
在政治与金融层面,改革存款利率都具有更大的风险,因此,政策制定者采用了渐进的方法,我们不应对此感到吃惊。来自学术界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宋国青告诉《上海证券报》,考虑到中国仍然缺少存款保险制度等配套机制,他“估计短期内不会有针对存款利率上限的重大调整”。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在报道这项关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化时称,“这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举措标志着中国央行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官僚主义,据知情人士透露,人民银行曾希望同时放宽银行存款利率上限。
7月15号发行的《新世纪》周刊的封面报道讨论了放宽利率的前景,这篇适时发表的报道出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声明的四天前。该杂志相关的英文报道写道:
“中国央行是负责决定利率水平的官方机构,该行的一位研究官员对《新世纪》表示,‘未来进一步放开存贷款利率浮动空间是有可能的。’”
“相关部门目前正在研究进一步的举措,其中可能包括取消五年期银行存款基准利率——7月中旬,该项存款利率为4.75%。消息人士表示,政府还在考虑首次允许金融机构发放存单。”
“结合其他一些举措,最终可能会导致利率完全放开。”
政治因素最终决定了可能进行哪些改革,很明显,一些急需的改革仍然受阻,但鉴于政府一直倾向于进行渐进式的改革,很难说这个阻力有多大。
一些观察人士也许会辩称,任何改革举措都已太晚,崩溃无法避免。《纽约时报》专栏作者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上周在《 中国模式遇上了大麻烦 》( Hitting China’s Wall )一文中写道,“中国模式即将碰壁,而且是像长城那样厚的墙壁,目前唯一的问题是这次碰撞会有多严重。就在前几天,我们还在畏惧中国人。而现在,我们却替他们担心。”
北京看来并没有克鲁格曼那样的担忧,至少没有表现出来。政府正努力展示出信心,有数位官员近来表示,增长仍保持稳定态势。
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表示,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仍“在合理区间”。新华社引用了在莫斯科参加20国集团(Group of 20,简称G20)财长会议的财政部部长楼继伟的话,他说在本次G20会议上,没有与会代表“相信中国经济会硬着陆”。在周一发表的一次采访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重申,中国不会出现“硬着陆”。
然而,有迹象表明,中国已准备迎接更多的经济放缓。周日,新华社的一篇文章提出,“不允许”增速低于7%,而其他的中国媒体则提出,如果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减弱,政府有可能推出有针对性的刺激措施。
就专家观点而言,至少中国以外的专家看来都越来越确定,中国GDP增速的骤降是不可避免的。周一,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在一篇彭博社(Bloomberg)的评论文章里表示,“增长一定会跌至远低于7%的水平”,虽然他继续写道,只要增长质量提升,就不该太看重GDP的数字。
中国的网络实力
在中国,有一个领域发展迅速,并且正在促进消费的增长,那就是互联网。根据官方的互联网行业统计数据,截至6月30日,中国拥有5.91亿互联网用户,其中的4.36亿至少有时会使用移动设备登录网络。中国目前的智能手机用户可能在2亿以上,超过了美国。正是这个巨大的市场机遇促使百度斥资19亿美元收购了91无线,该公司是中国两个大型Android应用交易平台的运营商。
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的金融业务在不断增长,该公司是一家私人公司,但因为雅虎(Yahoo)持有阿里巴巴的不少股份,我们得以一窥该公司的收益情况。根据最新的雅虎收益报告,在截止到3月31号的第一季度,阿里巴巴收入14亿美元,利润为6.69亿美元。阿里巴巴正计划进行首次公开募股,虽然时间和地点尚未公布。相对美国,香港更可能会成为它的选择。
据报道,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和集团主席马云上周对《南华早报》(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谈起1989年的六四镇压事件,他的评论引起了轩然大波。他说,该报不正当地引述了他的话,相关的记者也已辞职。不论他到底说了什么,投资者很可能不会在意,而当阿里巴巴最终公开发行股票,它可能会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互联网公司。
利明璋(Bill Bishop) 每日自北京更新其博客 Sinocism (在中国大陆地区可能不能正常访问)。他的新浪微博是 @billbishop , Twitter 帐号是 @niubi 。
翻译:曹莉、许欣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