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日本分析人士表示,他们认为安倍晋三去年12月参拜神社的动作足以让国内的选民满意,使他可以集中精力与中国建立基本的工作关系。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任晓表示,虽然四点共识似乎达到了平衡,使双方都有面子,但中国政府占了上风。
选自《纽约时报》,作者:JANE PERLEZ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会晤只持续了25分钟,还不到国家元首正式会谈一般时长的一半。关于东海那几座造成了中日核心矛盾的小岛,双方只字未提。
据日本外务省新闻官佐藤地(Kuni Sato)说,有限的会谈时间中,安倍的讲话较多。他提出尽早建立热线,以便避免争议海域中日船只发生摩擦。
佐藤地说,安倍向习近平表示,中日应该探索建立在有力的经济合作、东海上的关系改善和东亚稳定的基础上。
安倍还谈到遏制埃博拉的必要性和合作应对朝鲜。佐藤地还说,安倍还不忘提及上个月在东京观看了一场中国芭蕾舞表演,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例子。
北京——本周一,中国和日本领导人在北京举行了会谈并握了手。这个备受期待、精心筹备的会谈,是改善两国之间长达两年半的对峙关系的重要一步。
双方官员均表示,习近平主席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谈,目的不是在领土和历史问题上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在亚洲最富有的这两个国家,领土和历史问题引发了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几乎到了爆发冲突的地步。
安倍晋三在会后说:“我认为这是中日两国返回到战略互惠关系原点,中日关系走向改善的第一步。”日本官员表示,两位领导人的会谈持续了大约30分钟。
中国官方报纸《人民日报》在报道此次会晤时说,习近平告诉日本首相,两国关系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是“清楚的”,他敦促日本遵守上周五发表的四点原则共识。
两人看上去兴致不高,刚见面时几乎故意表现得面无表情。他们的握手缺乏两位领导人面对摄影师时通常会有的友好气氛。
自2013年3月成为中国国家主席以来,习近平曾拒绝考虑与日本领导人进行面对面会谈。安倍晋三于2012年年底赢得大选,在过去几个月中,他公开要求进行这次会谈。日本派遣了外交官前往北京安排会谈事宜,并在上周五发表四点原则共识;该协议旨在奠定改善中日关系的基石。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简称APEC)论坛于周一开幕,中国作为主办国,意识到自己不能在安倍晋三出席峰会期间冷落他,于是同意举行这次会谈,中国官员说。本周一早上,奥巴马抵达北京,出席该论坛。
日本和中国的分析师表示,虽然这次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成果,但却提升了上周五发表的四点原则共识协议的重要性。
共识中称,双方承认,在围绕东海争议岛屿所在海域引发的紧张局势中,双方存在不同主张,中国称争议岛屿为钓鱼岛,日本称为尖阁诸岛。该协议呼吁“通过对话磋商防止局势恶化”。协议称,双方将建立危机管控机制。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前中国外交官杨希雨表示,习近平与安倍晋三的会面,“开启”了一个可能极其漫长的讨论进程,议题将涉及这些无人岛屿的未来,以及有关日本对二战期间在华暴行的悔悟态度的争论。
杨希雨说,“双方的分歧非常大,难以解决”,在两位领导人的这样一场会面中也无法“缩小分歧”。
东京庆应义塾大学(Keio University)政治学教授添谷芳秀(Yoshihide Soeya)表示,两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不会就争议岛屿的归属权开展讨论。
自1972年从美国手中接管该争议岛屿以来,日本始终拒绝承认这些岛屿的主权存在争议。中国称,日本在19世纪末从中国手中夺走了这些岛屿。
添谷芳秀说,“双方在未来很多年里,都不会就争议岛屿的主权问题,举行严肃的会谈。”他表示,四点共识实际上“淡化”了这个问题。
两国官员及分析人士都在仔细研读这份措辞严谨的共识协议,双方都在宣扬自己的解读,从而让自己占上风。
“双方做出了同等程度的让步,”京都产业大学(Kyoto Sangyo University)世界问题研究所(Institute for World Affairs)所长东乡和彦(Kazuhiko Togo)说。“这为双方都准备了通行大门。”
东乡和彦表示,安倍晋三不可能公开宣称他不会再参拜靖国神社(Yasukuni Shrine),这个位于东京市中心的神社,供奉着该国在战争中殒命的亡灵,其中包括战犯。这样的承诺会激怒他的保守派政治根基。
东乡和彦表示,“安倍晋三不能说自己不会参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去。”
一些日本分析人士表示,他们认为安倍晋三去年12月参拜神社的动作足以让国内的选民满意,使他可以集中精力与中国建立基本的工作关系。
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任晓表示,虽然四点共识似乎达到了平衡,使双方都有面子,但中国政府占了上风。
日本认为这些岛屿不存在争议,日本完全控制岛屿。但任晓表示,四点共识文件称双方在这些岛屿上存在不同主张,这“满足了中国的要求”。他说,这充分承认了这些岛屿存在争论。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