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众性学校中,党的支部与群众团体,是并行的。假如说支部是从党的系统来保证教育计划
的完成,则群众团体是以群众组织的力量来进行学生自治,各种课外活动及文化娱乐等辅助教育使
教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如果我们不把教育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的话)因此在完成教育作业的意义
上,支部与群众团体是没有任何分歧的理由的。

因此支部应该鼓励党员积极参加群众团体的活动,同时对这些团体必须采取团结、帮助和提携
的方针,只要这些团体是符合于抗战、团结、进步的原则并向学校履行一定的手续而且取得了合法
的地位的。

群众性学校的学生,是来自各阶层各地域的知识分子,一般的说,除抗日救亡的目标是比较一
致外,其观点其立场必然有所分歧。就是加入群众团体,也在某种程度内各怀有不同的动机。唯其
如此,他们对民主作风格外重视,支部工作者应该掌握住这一特点,不仅宣布而且实际上尊重其思
想的自由,(包括信仰)学术研究的自由,和作风上充分发扬民主的精神。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一点呢?因为延安是共产党员占优势的地方,学校里也如此。所以支部工
作者更须具有恢宏的胸襟和宽容的器度,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得住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党中央曾
有正确的对群众团体的政策,但如果在下面执行不善、手法拘谨,也会影响到这种民主作风的实质
的。所以党员在群众团体中也只有以互相商量的互相辩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去求得各种不同意
见之渐趋于一致,性急也是没用的。

党内同志一方面尊重别人批评的权利,倾听别人批评的意见,接受别人正确的批评,另一方面
也要阐明自己的信仰与理想,批评别人错误的意见,二者不可缺一。在党外同志来说,批评别人,
被别人批评,这不等思想上压迫。在党内同志来说,如果只有前者而无后者,则不是民主而是尾巴,
就永远不会把错误的意见领导到正确方向上去。只有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在纷纭庞杂的意见上,
以曲折的道路,使其一致,使其走向正确,这才看出领导的必要与党的意义。

但是上面所说的领导,自然不是支部对群众团体直接的命令、指示,或在组织上的把持,而是
要通过党员提出积极的意见,使党的主张贯澈到这些团体中去。领导的中心环节,就在于主张正确
与别人相信这些主张的正确。而不是倚恃人多势大。这里的区别,就是“以德服人”与“以力假人”
的区别。

过去学校中由于个别党内同志存在狭隘的观点和拘谨的手法,致死党员与党外同志之间,涂上
一层不和谐的气氛,而某些党外同志也固执于自己是“群众”因此对某些党员有过高的要求。后来
党内同志和党外同志一齐积极参加与自己兴趣所近的群众组织,建立直接的正面的交往关系,这不
惟冲淡彼此间存在着的隔阂,而且在团结上起了组织的作用。“共产党员有义务与党外同志合作,无
权利排斥党外人士。”这就是党员对党外同志所采取的原则。

学校中支部对群众的问题,就是现实的青年知识分子的统一战线问题。因为来延安的青年有各
阶层各政党的前进分子,有不同的社会关系,有不同的政治认识,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
在群众团体的选举上,必须广泛的容纳这些人。就是说这些团体的组成分子中,党员与非党员的比
率,与这团体的领导部门中党员与非党员的比率应成正比例。这就是说,假如组成分子中党员占百
分之三十,则领导部门中党员也只能占三分之一。后者岁前者的变动而变动。这可使保持各种观点
的人,都有其真正的代表到领导机构中去。这对这些团体是有好处的……

假如党员被选到领导机构中,则民主作风,宽宏气量,就有更高的要求了。一个工作上问题的
决定,尽可能经过协商、倾听党外同志的意见,取决于多数,明知解决问题失策,亦须以解释说服
的办法纠正。刚愎自用,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等不良习惯,都应该反对。万一有原则上的分歧,解
释无效,则申明保留自己的意见,迨将来事实证明看。假如党外同志被选到领导机关,则党员须自
觉的忠实于自己的工作,以减少领导者的困难。并进而设法协助领导者解决其发生的疑难问题,使
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全校性的人数较多的团体中的党员加以适当的组织,由支部领导使其多少具有
党团的形式,这在延安的学校中还是必要。因为党员重视其所参加的群众团体,远不如重党,这是
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这组织的任务应该着重在督促这些团体中的党员执行决议、遵守纪律、积极
工作以保证这些团体的巩固和发展。显然这与一般的党团是有区别的。

为要加强支部与群众团体间之联系,支部有关会议欢迎这些团体的代表参加互相交换意见,使
得彼此依靠得更紧密。教育计划的完成,在学校范围说来是很大的组织工作。假如支部不把学生中
半数的党外同志团结起来,步调一致,这对教育工作将是很大的损失!从此目的出发,则团结群众
团体,团结党外同志,应当作为支部“保证学校教育计划完成”的主要工作之一。

――《解放日报》1942 年 8 月 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