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2015年末中国大陆男性人口70414万人,女性人口67048万人,男性比女性多3366万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一定时期内出生男婴总数和女婴总数的比值,通常用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来表示。这个数字在2014年的统计中是115.88(延展阅读☛出生性别比近116,性别歧视惹的祸)。

2011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至2015年将该比例下降至115以下的目标,是中国首次将性别比的明确目标纳入国家规划。而照今年的数字来看,我国出生性别比完成了“十二五”的目标,也是自2009年以来实现了连续第七年下降。

Screen Shot 2016-01-22 at 下午6.40.47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例怎么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男女人口相差3366万意味着什么?

人口出生性别比是反应一定时期内出生人口男女比例的人口指标,国际普遍认识,正常范围是103至107。这一指标,在中国已经持续30多年超出正常水平,约从1982年开始,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为107.2,之后一路飙升。1994年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始终在115以上,2004年达到最高峰121.2,其中一些省份还长期维持在130。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男女出生比例不均最严重的国家。

2008-2014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依次分别为120.56、119.45、117.94、117.78、117.70、117.60、115.88,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是,历年数据仍然都超过国际警戒线,出生人口结构仍然处于严重失调状态。

Screen Shot 2016-01-22 at 下午6.43.05
2000年中国大陆性别比状况地图,颜色越深,代表失衡越严重。来源:《自然》杂志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一直被认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传统的生育观念加上B超、DNA等检测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为选择生育性别从意愿变成现实。对于中国来说,最主流的说法是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出生人口性别比急剧上升,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属典型男孩偏好文化国家,对生育率的控制使得选择性堕胎率大大上升,另一方面,数据发生超标开始的1982年刚刚开始实施计划生育,也从某种程度上佐证了这种猜想。

但是,这显然不是事情的全部。(延展阅读☛性别比失衡别老怪传统文化,“男优女劣”现实是根源

开放二胎有利缓解性别失衡?

很多学者指出,在自然生育状态下,多生是达到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的手段,有利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下降。而他们也相信,“全面二孩”放开后,一部分第一孩是男孩的家庭,第二孩会更愿意生女孩,或者对孩子的性别已不那么在意。相对而言,更多女孩子能被生下来。

但也应该看到,“独生子女”政策的表象之下,女性经济社会地位落后、遭到广泛普遍歧视,或许才是激发女婴“消失”的根本诱因。不解决这个问题,单独靠松动计划生育政策,难以达到稳定有效的“矫正”性别比的目的。

塔夫茨大学政治学副教授伊丽莎白·雷米克和学者卡丽丝·洛在《不要把中国男女比例失调归咎于独生子女政策》一文中指出,在过去10年里,中国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引起媒体关注,流行看法是,这纯粹、完全是由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

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家长自古以来重男轻女,如果他们只能有一个孩子,那最好是个男孩。男女比例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约五年后的1985年左右开始失调似乎足以证明。这种说法合乎逻辑的结论是:取消该政策将消除中国的男女比例失衡。

但文章称,人口出生率下降也并非必然导致男女比例失调。日本的人口出生率约20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低的,但该国的男女比例始终保持在自然范围内。中国过去30年里的男女比例失调恰好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同步,这种巧合具有误导性。从更久远的历史角度来看,中国的男女比例是在过去200年的很长时间内渐渐严重失调的。

因此,很多人寄希望的“开放二胎后,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就可以得到较好的恢复”有可能太过于单纯。

1月19日发布的人口调查结果同时显示:2015年全年出生人口为1655万,比上年减少32万。而这一年里,“单独二胎”政策已经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已经开始有所松动,却并没有带来想象中的生育量的增加。开放二胎对于“女孩可以更少被选择性堕胎”能发挥多大影响作用,可想而知。

已有曙光,观念转变与强力措施需并行

雷米克教授的文章指出,重男轻女的诱因出现在四个领域:劳动、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祭祀活动、养老保障。无论是从中国各地还是从其他国家来看,新生儿男女比例的差异与重男轻女刺激因素强烈程度的差异总是一致的。

Screen Shot 2016-01-22 at 下午6.59.09

中国的新生儿男女比例在1960年之前失调,1960年至1985年间正常,1985年以后再度失调。在高度失调的两个时间段里,儿子都被以下面四个标准来衡量:下地劳动、财产继承、祭祖和养老。相比之下,在人民公社时期(约1958年至1983年)期间,生产活动社会化,财产归集体,祭祖活动遭压制,养老金由公社提供。家庭不需要儿子,所以人们也没有什么动力去杀死或遗弃女婴,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

这或许是公有化带来的一个无意的结果,但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国家的人口出生性别比,需要自上而下的经济、文化政策和制度保障,将资源相对平均地分配给所有性别,这是有可能脱离所谓的文化传统而被人为实施的。

同样的道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重男轻女的刺激因素在中国形成显著的城乡差别。在城镇地区,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是生父母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柱,因而能够为父母提供养老。祭祖活动在城镇不像在农村那么重要,而城镇女性也享有平等的财产权和继承权。综合这些因素,相比之下,城里人不像农村人那么渴盼生儿子。

2002年开始,中国正式从政府层面拉开了治理男女性别失衡问题的战役。2002年11月,国家颁布《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对胎儿性别鉴定予以明确规范禁止。 2003年4月,“关爱女孩行动”启动,旨在通过倡导平等思想,扭转中国、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存在的新生儿男女性别比失衡问题。

我们也有可以借鉴的成功范例:韩国的男女比例失调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急剧上升,但1995年以后下降。这种正常化恰逢韩国的新婚姻家庭法规定,女性不一定要嫁入夫家,她们有同等的祭祖权利和责任以及平等的继承权。

“光棍危机”言论危言耸听,立足女性才是关键

“2020年中国“剩男”将近澳大利亚人口”、“3366万男性面临‘打光棍’”、“给还不努力的单身男同胞们”……舆论对出生性别比失衡关注,落脚点总是在“男人将会娶不到老婆”上。而新闻的主体,最后也往往在强调出生性别比偏高,会影响到未来整个中国人口的婚配方面的性别结构。

Screen Shot 2016-01-22 at 下午7.00.02

等等,因为重男轻女导致的恶果,到头来被担忧的还是只有男人的利益吗?

来看几条网友对这个新闻的回复:

@是鹅妹子呀:造成这3000多万单身的男人原因除了他们本身是个loser以外还有当初他们爸让他们妈打掉了3000多万女儿。

@杨远歌:很大部分原因不是因为那些重男轻女的家庭吗?通过各种手段查男女,女孩就打掉。

@Catherine柠萌味哒:那为啥生活里都是嫌弃“剩女”却不笑话男光棍呢?

@书山墨作舟:就是说在过去30多年里至少有3366万女婴女性胎儿被杀死,独生子人口政策+重男轻女老观念,人口年龄和性别比例不良的隐患多少年了,现在提有什么用。

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使在性别比例适中的情况下,甚至性别比占据“优势”的时候,还是会有很多人选择单身。

为什么适婚的男人数量多于女人,我们的社会却还在一如既往地重复着“剩女”的话语?我们不禁怀疑:女人真的会因为出生性别比的居高而得在婚姻市场中占到好处吗?出生性别比失调,其未来的“窘境”与其说是对男性的婚姻挤压,更重要的是对妇女的重重威胁。

根深蒂固的歧视性政策仍随处可见:农嫁女土地财产权仍普遍缺失、婚姻文化与政策中对男性的偏斜、教育、就业等种种领域对女性的排斥……春节将至,一大波“逼婚声浪”即将袭来,很多女人选择保持单身,勇敢选择自己生活的同时,却不得不背负巨大的压力。

因此,基于女性权利的政策路线与观念传播仍需努力:改变单一家庭概念,正视多元家庭;在教育、就业、养老、公共参与等方面,反思和确立有机的、整体性的可操作的性别平等法律政策和措施;重视倾听民间声音,积极合作,免除政策盲视造成的缺失和偏颇……

出生性别比失调的现象,不是永久的,是可以被改变的。我们不能再以相同的歧视的眼光来寻找对它的对策,因此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开放可能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如何构建非歧视的文化环境,完善相应政策,才是进一步需要考虑的。

女声综合整理
编辑: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