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夜晚我看完了《我不是潘金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各级年轻有为的干部、年富力强的首长,赔上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时光,陪一个无理取闹的村妇李雪莲度过了十年光阴,不但断送了个人的大好前程,也耽误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幸运的是,在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在编剧的精心安排部署下,思想落后的群众李雪莲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回心转意决定不再进京告状,从而保障了人大会议的顺利召开,维护了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而对于上访专业户李雪莲而言,这也是一个党疼国爱温暖如春的故事,毕竟在她十年的上访告状历程里,她没有像71岁的上访者杨天直一样死在县城外的道路旁,没有像上访者李蕊蕊一样在北京马家堡23号院被人强奸,有的只是被各级人民公仆像孩子一样哄着供着伺候着,我相信看完冯小刚这部给政府拍的形象宣传片后,不少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擦干眼泪,扭头坚定地告诉身边的领导干部:同志,你们辛苦了,政府可不能再这么惯着这帮任性胡闹的刁民了!
所以,当看到有人说“这部片居然能过审”,说“这部片是冯小刚有史以来尺度最大的电影”时,我都乐了,这并不是电影,而是广告,能通过审查再正常不过了,或者说这都不是电影里植入了广告,而是广告里植入了电影,还谈什么尺度,您知道尺度是什么意思吗?真把总局当酒囊饭袋了啊,我不太懂电影,但我太懂中国电影。这阵子冯导年少时的事迹以及冯裤子与王朔的悲欢离合已经传遍了朋友圈,我也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爱好者,在这部电视剧中爱哭鼻子的冯裤子最后成了国际名导,他说过这么一句话:哥们随便拍几下就把这帮傻冒老外糊弄住了。冯小刚自己当然不会这么讲,而是看着他长大的叶京借着电视人物的口说出了自己对冯导及其作品的看法,也顺带讲了对观众的判断。有人问“为什么非要把电影往政治角度加以解读”,这类问题其实很多人问了很多次,不仅仅只限于电影,还囊括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其他领域,他们承认现实的荒诞,但并不接受文艺作品中的荒诞与现实的相关性,我可以理解这种心态:现实生活已经很累很糟了,想在文学作品里自由徜徉放松休息,你为什么非要戳破这个泡泡,是不是手贱。并不是我们非要从政治角度解读,而是中国电影本身就要经过官方审查,一部通过审查的电影当然会有政治的烙印,那么通过这部电影来解读现实政治有什么问题?况且即便没有审查制度的存在,你从政治层面解读也毫无问题。一部作品的解读方式肯定是多角度的,作品本身既然是由当下的导演拍摄,讲述的又是当下的事情,那么与当下的社会现实结合进行解读有什么问题呢?不但没有问题,反而是一种更好地解读方式。
冯导这部作品的鸡贼之处在于蜻蜓点水般地“无情”嘲弄了一番底层官员(执行者),让观影者大呼过瘾,称之为“大尺度”,但其实这种嘲弄仅限于刻画底层官员的懒政庸政而对于他们的凶残避而不谈,再加上上访者李雪莲的“无理取闹”,很容易让观影者对官员的行为产生理解之情甚至是同情,而对访民则产生厌恶的情绪。县法院院长、县长、市长,整死李雪莲的方法大概一天可以用一种一年不带重样的吧,怎么可能眼睁睁老老实实地看着李雪莲一个村妇访民把自己折腾下台?此外,这部片子模糊了省一级领导的形象(传达者),着重刻画了中央领导浩然正气的光辉形象(发布命令),成功塑造了一幅刁民盛行、贪官当道、大Boss力挽狂澜重启盛世的生动画面,大Boss手下要是再有一个黑面包公就更加完美了。
《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很像《满清十大酷刑》,它们一个是把访民李雪莲拍成了神经病,混淆了焦点,弱化了官民矛盾;一个把访民小白菜香艳化,让人们还没来得及了解是非曲直,就被神情凄楚、体态轻盈的翁虹吸引住了,就连到了公堂之上,小白菜玉臀初露的惊艳更是吊足了所有观众的胃口,人们不再关注她的冤情,倾听她诉说的内容,更多的精力是联想如此活色生香的女子,罗衫褪尽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二者不同的地方在于,《满清十大酷刑》主动给自己加注了三级片的标签,而《我不是潘金莲》却像是个立了牌坊的碧池,我可以接受冯小刚的鸡贼或者说拍摄技巧,但我无法接受那么多人对于冯小刚“突破尺度”的欢呼或者意淫,恐怕冯导自己对此都会说上一句:这帮傻冒。我也没办法接受“电影就是电影,与政治无关”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因为政治不是你想远离就能远离的,这不由你决定,它不由分说地侵入了你生活的每个角落,当然,你们愿意也没事,你们高兴就好。
电影里的大首长像个一身正气的武林高手,听闻治下官吏欺负一个村妇,一怒之下气沉丹田挥掌拍在厚重的实木会议桌面,这一拍震荡了整个官场,从省长一直到县法院院长,每一层都感受到了首长那颗爱民亲民的心,每一层都想尽快解决掉李雪莲……的问题,倘若不是首长知道了李雪莲这个人,恐怕各级官员想尽快解决掉的就是李雪莲这个人了。剧本里设定的李雪莲想解决的问题确实是一个死结或者说根本就不是问题,各级官吏当然毫无办法,冯导知道,古往今来草民们最爱看的是开封府尹包青天用铡刀铡贪官污吏,但他在电影里借着有大首长呵护的李雪莲设计了一个更过瘾的桥段给草民们看:我就喜欢你们这些中下层干部看不惯我一个上访村妇却又干不掉我的样子。前面也说过了,这个桥段可谓一箭三雕,既把访民弄成了无理取闹的刁民,又替大领导管教了治下官吏顺手还美化了一番,最重要的是把大领导捧成了明君贤相,让人对未来充满期待。不得不说,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真是一部令人拍案叫床的好片子。
这部片子令人心寒的地方是一直在讲维稳但居然没有提到基层维稳的中坚力量:村干部。最近不少村干部为了基层维稳工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从近期的新闻报道里不难得出,很多干部的维稳方式基本就是不解决问题,只解决人,而那些问题其实并不像李雪莲的问题那样难解决。现实中的维稳也并非影片中表现出来的那样和颜悦色无可奈何,因为维稳者有权力有行政资源,而被维稳者就是普通的个体,对待他们自然不用像影片中那般和蔼可亲,于是冲突就爆发了,现实中的维稳已是刀光血影,而不是影片里描绘的那般春风化雨。还要提醒一下没有经验的访民,不要幼稚的以为上访像影片里那般轻而易举:电影里,访民李雪莲手举冤字,在县政府门口堵县长的车,把县长逼得从后门溜走;电影里,访民李雪莲在市政府门口坐了好几天,而此时省里的领导就要下来检查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把市领导愁坏了;电影里,访民李雪莲屡次成功进京,还潜入了人大代表驻地,并且拦下了中央大领导的车;电影里,访民李雪莲作为一个老上访户,家里的餐馆在正常营业,没有工商税务食品安监检查,还时常有县市领导上门谈心……,现实是如何的,我就不说了,记住,电影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
电影末尾马市长说了一大段意味深长的话,他说“事情的解决不是我们努力的结果,而是靠一场意外事故画上了句号,事情是以不解决而解决的,这种局面的出现是个意外。”其实在现实当中这并不意外,很多问题的解决并非是问题本身得到解决,而是提出问题的人被解决了。马市长说“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在李雪莲这个事情上,各级政府,政府的各级官员,没有一个有恶意的,都想把事情办好,想帮助李雪莲,可为什么事情越办越糟,一拖就是十多年呢?这件事情本身,李雪莲并不在理。当年她真离婚假离婚的事情,法院并没有判错。可为什么至上而下,都怕她告状呢。我们是真想帮助李雪莲,还是想保住自己的帽子?我看,还是后者为多吧。”看似很有道理很有深意的一番话,但其实都是废话,选择了仕途,官员当然要为自身的前途着想,他们怕的不是李雪莲告状,而是上级的考核方式,你不考核上访数量,官员难道会怕李雪莲们进京上访?对于官员而言,也不是想不想办好想不想帮助的问题,而是按照规定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假离婚这事是李雪莲不在理,但李雪莲为什么要假离婚?为了房子,为了二胎的孩子,那么买房政策分房政策二胎政策又是谁出台制定的呢?你光看到了假离婚的荒诞,看不到背后更荒诞的原因?问题制造者不是李雪莲,而是相关部门,李雪莲因相关部门荒诞的政策而受害,相关部门还要摆出一副为民做主的姿态,并把自己包装成被刁民百般为难的小怨妇,这实在是太文艺了……。
《我不是潘金莲》讲的并不是“人和人之间能不能换位思考、互相理解的问题”,一方是人,一方不是人,是官。民愿意和官换位,官愿意吗?不愿意谈何换位思考,民又有什么资格和必要去理解官呢?官身在其位不谋其政,只制造问题却不会解决问题,反而在民身上找出诸多原因怪民素质太低,这不可笑和荒唐吗?冯小刚同志打着潘金莲的旗号却拍了一部《同志们为刁民服务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