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前提:推测的基础上可以立论吗?
基于逻辑的合理推测,并评论,是合理的。这也是对于当下“事实稀缺”的一种策略。
实际上,推测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全部手段。人不是上帝,认识是有局限的,没法一次看到事物的全部属性、全部联系,所以只能从一定的角度、一定的层面去解释、推测、理解世界。
后验概率是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之一。简单的说,即“执果寻因”,走路像鸭子,叫声像鸭子,看起来也像鸭子,那么,很有可能就是一只鸭子。主动向左打方向盘;有传言说存在故意撞车的经验;有异常的发生概率,那么,就很可能是主动撞车。
从2015年到2018年,包括这一次,有人统计过,万州地区出现了8次乘客干扰司机,公交车撞车的事故。万州人口160万,上海人口2400万,北京人口2100万,万州类似事件发生率比北京上海高了10倍以上。上海6起事故里3起最终导致撞击,北京10起事故里只有3起导致撞击,而万州8个事故全部都造成了撞击。如此高发的同类事故概率,需要一个解释;司机主动的猛打方向盘需要一个解释。
一,公共性不足
这不是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是安全的,而乘客并不安全,长时间争吵,即便没有肢体接触,也影响安全。乘客没有义务维持公交车的安全,但任何人都该有注意安全,趋利避害的本能。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公共性不足,抑制了安全意识,抑制了行动、抑制了本能。中国人公共性不足,是确凿的事实。不用说现实的公共空间,那怕在微信群中,稍有涉及,也会有人主动站出来抑制这种公共性。
乘客当然是无辜的,不应该指责。但是,出于对安全意识不足导致悲剧的陈述是事实。而埋怨、痛惜、惋惜、则是一个基本的情感反应。比如有人醉驾,撞了车,家属会不埋怨吗?当然,有些文字,并不精确,变为了指责。这是不对的。反过来,指出公共性不足,是悲剧的原因之一,并没有问题。
二,司机责任背后的系统性结构
乘客干扰驾驶的行为,是突发性的,本身也是可以由司机去抵消、减小的。司机的职业规范,也明确这一点。
但是,一个地区的公交司机群体中,如果存在这种系统性的以乘客为人质,以乘客安全为质押物的经验,这就意味着,乘客轻微的干扰驾驶的行为,即便本身不构成安全威胁,也都会被这个系统性的经验放大到危害乘客生命安全。如果说乘客是火星,公交司机就成了炸药包,一遇火星就引爆。在画面中,我们看到的是,女乘客一打击司机,司机立刻左转。公交司机,本来应该是不安全因素的防火墙,阻燃剂,现在,却成了放大器与炸药包。
这难道不是一件相比乘客干扰驾驶,更骇人听闻的事情么?那怕有1%的可能流传这些隐秘的行业经验,难道不应该被100%的重视吗?
如果某个地区,流传着这种经验,持续多年,那么,这就是典型的监管责任。这就是司机责任背后的权力结构。
所以,我们看到了通报的语焉不详。通报认定了左转方向盘的行为没有直接的前因,但在责任认定中丝毫未提。
网上流传的图片,那个自称自己就是如此培训司机的图片,如果是谣言。从其极坏的影响来看,这是一个需要追责的谣言。如果是真的,财政资金来做一个“如何把乘客当人质”的培训,无疑也是需要追责的。但是,在一个谣言可以跨省的大环境中,现在看起来,却没有、也不会有追查。那么,这是为什么?
很多人愤愤不平,觉得13个乘客被指冷漠,但是,他们却能装作看不到,如果司机是故意的,如果司机群体流传着这种隐秘的经验。那么,这背后的责任就是这13名乘客所应得的正义。
实际上,语焉不详背后的原因,一直在塑造着中国的舆论。
三,被塑造的舆论
这么多明显的事,都被敏感的舆论放过。某种程度上,语焉不详,不仅是通告的,也是舆论的。
回顾近期热点,这种语焉不详都存在于舆论中。
或者更精确的说,舆论都精确的、毫不例外的,在多个因素中,猛烈的攻击那个最弱的、无结构的因素,而放过了更为关键的、甚至更加直接的,有系统结构的因素。
比亚迪撞大众,放过了粗糙的执法;
顺风车中,警察第一次接警的不规范被放过了;
老虎咬人中,公园没有麻醉枪的原因被放过了;
幼儿简历中,最弱势的复旦家庭被拎出来说;
高铁占座中,高铁方即时执法的能力被放过了,改而呼吁使用道德档案。
毒狗争论中,放过了城管的责任。
久而久之,“不遵守规则的群体”被标签化了。本质上,这些标签,这些舆论,可以更抽象的概括:这届人民不行。于是,久而久之,“这届人民不行”成了舆论最敏感的点,一触即发,盖过其他因素。根本没有其他讨论的空间。体现在这一次事件中,48岁,女性,则完美的落入这个标签。自然,作为硬币的另一面,,“掌握方向盘的人”的系统性违规,以及背后的结构,则又一次被精确的放过。
这样的舆论,当然是因为权力结构,被系统化的塑造出来的。这样的舆论反过来影响舆论,形成我们看到的“大多数人的意见”。遗憾的是,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也习惯了,不自知了,把自己看到的“被塑造的乌合之众”当做了天然的、自发的正义,压过了原本秉持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于是,许多不自洽普遍的存在。
反对道德档案,但对禁止坐高铁津津乐道
反对“这届人民不行”,但却对中国大妈、中国大爷火力全开。
舆论火力全开的极致,就是赞同对他们使用私刑。
四,呼唤私刑
乘客侵扰司机,执法不力,的确存在。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
但是,
再大的委屈,也不能去伤害幼儿园的小朋友;
再大的委屈,也不能去报复社会;
怎么到了司机这里,就成为,只要乘客侵扰,就可以撞车?
在澎湃的后续报道中,有司机这样描述自己遭遇乘客干扰时的想法:【说实话,当时我心里真有这种想法:反正车速慢,不会受伤,你要是拽,我就把手刹松掉,车子就撞前面了。我虽然会受惩罚,但他的惩罚更大。】
这证明司机是普遍知道这个规则,自然,有人就会用利用这个规则。虽然他们都搞错了,司机故意松手刹,责任远比乘客大,重罪。
本质上,司机是通过犯罪的方式,陷乘客于刑事责任。本质上,这是一种非法的正义,是一种自力救济。这是一个相信私力救济的时代,司机的做法,并不奇怪。
还记得比亚迪撞大众吗?我当时写,没有路权第一,事故责任判断,首先是安全注意义务,不是路权被侵犯就可以撞。
还有,在毒狗争论中,我曾说不能寻求私刑,起码私刑不能越界,精确的私刑可接受,但不能自己受威胁就以他人权益为代价去报复。不然,或许的确可以获得一时之正义,但在当时看不见的其他方面,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一次,代价来了,13条人命。
这一次逻辑是多么的相似:只要我受威胁,我就可以以他人为代价去报复。
最后,把以上都串起来的逻辑链
缺乏公共性,导致了懦弱的舆论;懦弱的舆论会被塑造着指向“这一届人民”,放过更深层次的原因,而这又必然会导致公共服务的下降;而公共服务下降,又会而引发对私力救济的赞同。
于是,人民一边高呼“这届人民不行”,一边为系统性因素卸责,并承受由此导致的公共服务下降,然后,又因为公共服务下降,呼唤私力救济。这就成为中国当下公共生活的一个充满不自洽的、讽刺的、令人悲哀的奇观。
这一次,再次强化了这个过程,那么,类似的悲剧,还会重现。
扩展阅读:
相关阅读:
中国数字空间 | 公交车坠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