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试图建立信用国家。

惨痛的教训是,因为缺乏信用,我国屡屡爆出食品安全丑闻;因为缺乏信用,用虚高的抵押品套取银行资金的现象比比皆是;因为缺乏信用,开着宝马骗取低保住进高档经适房的案例也不少见。失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一大顽疾,导致中国产品信用折价,中概股上市公司信用折价,甚至出现了把政策作为反向指标进行逆向投资,使政策信用扫地。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信用缺失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6000亿元。

长此以往,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契约、金融市场亟需的信用定价、游戏规则设定的长期可预测目标,都将成为泡影。失信,已经成为中国社会运行不可承受之重,老人倒地无人救的悲剧,侵蚀着一个民族的基本伦理基石。

在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的牵头下,由国家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编制完成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送审稿)》已上报国务院。《纲要》提出了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四大重点领域,包括加快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

据《纲要》规定的时间表,在2014年6月底前,应提出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的方案,并建立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推动部署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2017年将建成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交通违章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此举希望通过顶层设计的办法,实现信用信息的全面联网。我国已有信用信息的局部建设,但都是飘浮在信息海洋里的一个个孤岛。从2004年起,央行就牵头搭建了“金融信用基础信息数据库”,各家商业银行、银防对于恶意欠款者设立有专门信用库,司法部门对于不执行判决的“老赖”有一本明细帐。此外,工商、税务、海关、行业协会等也都零星地存有公民或企业机构的某一方面信息记录,或者分头建立了某一类信息的整合平台。

现在所有信息集中到一起,碎片凝聚成信息大陆,供信用需要者使用,以体现守信溢价、失信折价的理念,是失信普遍存在的社会必要纠偏举措。

这也是对西方信用体制的另类模仿。

在美国,每个人都有一个“社会安全号”SSN(socialsecuritynumber),这个安全号可以把一个美国人一生几乎所有的信用记录串在一起,包括个人的银行账号、税号、信用卡号、社会医疗保障号都与之挂钩。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社会安全管理局后,联邦政府下令,所有合法公民和居民必须持有有效社会安全证。凡符合条规,均可申领此证。社会安全管理局给每位申领者颁发一个社会安全号。

根据不同的权力级别,把某个人的社会安全号码输入全国联网的计算机,普通人均可查到自己的背景资料,既包括年龄、性别、出生日期这些自然状况,也包括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与税务、保险、银行打交道时的信用状况等,另一些专门部门则可查到有无犯罪记录等等。每个人可以查到自己的信用分数,在美国,通常由菲尔埃萨克公司根据个人信用报告计算得出,分数是从300到850的不等的分值,超过720分就意味着达到了社会平均水平,对于贷款机构的决定有重要的影响。另外,美国还有专门服务于市场的信用调查机构。

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家各有自己的信用征集方式,很多情况下,个人信用信息并不是由政府来征集的,而是由大型信用公司负责,即使政府部门进行信用征集,也有严格的公民隐私保护法为后盾,保护公民权力。

我国背景特殊,市场经济发轫不久,失信现象普遍,信用碎片被划地为牢,没有降低社会与经济的运作成本。建立惟一的公民与企业信用代码能否制止失信蔓延,建成诚信国家,还需要其他基础设施跟进。

在公权力占主导的社会中,公权力的信用是其他信用的根基。企业家要讲信用,公民要讲信用没错,对于企业家而言,他们亟需的信用档案又是什么?他们希望了解哪个地方政府最遵守契约,他们希望得到哪个官员最爱采用招商引资后关门打狗的伎俩,各地的工商部门、税务部门执法信用如何,这既是政府公信力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前提,公权力部门、有权力者是否守信的信用纪律,在一定程度上比普通公民守信,更能推进中国诚信社会建设,因为权力撬动的是游戏规则的根基。

很难想像,一个官员贪腐成风、不愿公布财产的社会是诚信社会,同样难以想像,游戏规则充满投机色彩朝令夕改的社会,能建立起对信用的尊重。

在建立诚信社会,设立公民信用帐号之时,首先从政务信用开始,建立权力部门、各实权部门官员的信用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公权力的示范是信用执行力的坚定保证,否则将演变为对普通公民的责任追溯。

(2014年05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