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前海小学设置“小小情报员”的不满和批评,更像是一种充满警惕的条件反射。人们害怕历史会重演,担心“告密文化”玷污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灵
在深圳南山前海小学有几名“小小情报员”,他们除了学习,还担负着老师交代的“潜伏”工作。具体任务是观察身边同学情绪与心理变化,然后每周定期向老师提供“情报”,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他们收集到的“情报”包括某同学早恋了,上课心不在焉、神情恍惚;某同学缺少父母关爱,故意逃学想引起家长注意;某同学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感觉非常自卑,很少愿意跟人交流;某同学爱给人取侮辱性外号,等等。
这则新闻经媒体报道后,引发了巨大争议。一些家长认为只要讲究沟通技巧与语言的表达方式,还是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但更多网友则对让学生当“卧底”表示不满,认为这会让孩子从小沾染告密的习气,是一种扭曲的教育模式。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前海小学设置“小小情报员”的目的,也是希望帮助一些学生解除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但善意的初衷未必意味着达至目标的方式和程序正确,具体到“小小情报员”的设置,也确有值得商榷之处。
“小小情报员”肩负使命,在前海小学的管理模式下,这些肩负使命的孩子更像是校方的信息采集工具。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校方职责,学生并不负有帮助校方管理学校的义务。设置“小小情报员”无疑能方便校方管理,但却增加了学生负担。单从这一点来讲,这样的“责任转移”便经不起推敲。
“小小情报员”为校方提供情报,自然会得到精神上或者其他方面的嘉许和回报。这类利益模式的存在,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都难言正常。尤其是,“小小情报员”用以交换的“筹码”是同学隐私,孩子未必会觉得这样的交换有何不妥,甚至认为这类做法就是正当和被允许的,这将使得同学的情谊和对个人隐私的尊重被人为扭曲,一种扭曲的观念亦会在孩子心中扎根。
在学校,孩子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学生。“小小情报员”出现之后,“学生”身份之外又有了新的划分与设置,出现了“监督者”和“被监督者”。而无论对于身处哪方“阵营”的孩子来说,都不利于健康心态的形成和培育,他们会感受到隔阂,感受到对立。某种意义上,这就是一种人为造成的“心理问题”。
在设置“小小情报员”一事上,前海学校或许无意将“告密文化”引入教学管理之中,但其做法却又实实在在地同鼓励告密有不少重合之处,这也是前海小学遭致舆论抨击的重要原因。
历史上,“告密文化”的盛行古今中外尽皆有之。有资料表明,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全国性的大规模告密运动,为此而倾家荡产、人亡族灭者数以千万计。在某些荒唐的时代,告密更如瘟疫般虐行于神州大地,摧残和折磨着无数人的肉体和心灵。“告密文化”是一个正派社会的腐蚀剂,也在国人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伤痕。也因此,人们对前海小学设置“小小情报员”的不满和批评,更像是一种充满警惕的条件反射。人们害怕历史会重演,担心“告密文化”玷污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灵。
如果前海小学确实关心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可以由老师们自己去多观察,与学生和家长多沟通交流。若有一种合适的环境、氛围让一些孩子能主动找老师求助,当然更好。至于“小小情报员”这样的“岗位”,是时候考虑撤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