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女生节”是一个由“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衍生出的节日,与其起源相关的还有个 “一日之差”的双关段子。女生节在中国高校学生中广受欢迎,这和处女情结以及对“妇女”的刻板印象密切相关。女生节这一天,高校各个学院和社团的男生会制作横幅,挂在校园中。横幅的内容多为夸赞女生外表,如何有性资本,并表达对女生的觊觎。今年的女生节横幅更是“刷爆朋友圈”,很多粗俗露骨的性骚扰话语被堂而皇之地悬挂在大学校园里,内容例如,“春风十里,不如睡你”,“嫁不出去我娶你,找不到工作我养你”,“社人女神,为国造人”。到了女生节晚上,高校的男生还会聚集到女生宿舍楼下“喊楼”,形式类似于集体示爱,女生节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文化。
然而,就在女生节前几日,某地高三女生因其女同性恋的身份被同班三位男生下春药事件在网上热传。除了投药之外还附带语言侮辱和恐吓,面对这样的性骚扰校园霸凌事件,当地警方的处理是仅仅是按照校规给处分,末了还在官方微博上祝愿涉事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过女生节和给女同性恋下春药看上去是截然相反的行为,本质上却是一回事。受男权价值观肯定的给个糖吃;不符合的便扣上“剩女”、“大妈”的污名;挑战男权规则的就可以随意凌辱。衡量赏罚的核心标准就是,对于异性恋男性而言,女性有多少性资本,并且是否听话。女性当然是有性资本的,但这不是衡量女性价值的全部。可见想要获得女生“特权”,还需要缴纳“保护费”,条件就是要顺从男权规则。
今年三月初一些女权主义者发起了“反三七过三八”的活动,网页点击量过亿。我也参与了一场线下的女大学生反三七活动,她们在三七的晚上等候在宿舍区,只要一有男生喊楼,就围过去弹奏乐器合唱女权歌曲,并分发反性骚扰小册子给喊楼的男生,女学生们大喊“过妇女节,不过女生节”的口号,并祝大家妇女节快乐。遇到如此情形,喊楼的男生们大多觉得很疑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女生要反对过女生节,看反性骚扰小册子的样子也非常害羞。也有一些男生显得很有对抗性,觉得遇到拆台的人,也回应喊“我们要过女生节,我们要过女生节”。是的,女生节主要是这些男生在过,女生在这个节日里主要是一个符号,和被动的接受者。
想必感到疑惑的不只是喊楼的大学生,一定有很多人也无法理解,女生节有什么不好的,关爱女生为什么会被批评?因为,这个节日不管是节日内涵,还是过节的方式,都没有以女生的利益为重,并没有站在女生的立场上。
女生需要的不是对待猎物般的叫春,不是对“未成年人”般的关爱照顾,不是提包开门的小恩小惠,而是作为无差别的“人”被对待以及同等的机会。女大学生需要消除升学的性别歧视,消除就业歧视,建立性别友好的校园环境,建立性骚扰和性侵害的防御机制和有效的处理途径,减轻逼婚压力等等。喊楼的男生会关心这些女生的需求并为之努力吗?无关痛痒的小恩小惠,不仅让男生得到“护花使者”的良好自我感受,以及绅士的好名声,最重要的是会把女生放到需要被照顾被保护的弱者地位,并且显得女生在生活中有诸多“特权”。如此一来,当女生真的要争取自己应得的权利时,这些“特权”又变成了一个挡箭牌,仿佛女生已经得到这么多好处,还要再提要求太不合理。
女生节的坏处还在于会分化女性群体。女生节的价值观依附于男性的认可,将女性分为年轻、貌美、受过高等教育的被男性所欲的“女生”,和已婚、年长、困于家务不被男性所欲的“妇女”。女生节给很多女生一种错觉,好像她们和其她女性相比有某些“特权”,不过这些所谓特权也不过是可能在婚恋市场上卖个好价钱。承认女生节赋予女生的“特权”,便是认同对于对应的女性群体的贬低。于是年轻妇女瞧不起年长妇女,知识妇女瞧不起底层妇女,“好看”的妇女瞧不起“不好看”的妇女,异性恋妇女瞧不起同性恋妇女,这不仅不利于女性的团结,还会让女性看不到作用于所有女性的性别歧视,有将社会问题个人化的趋势。再说,没有人会是永恒的美少女,男权社会女性的保质期比卫生巾的保质期还短,这盆女生节泼向妇女的脏水过不了多久就会回到自己身上,再附赠对年龄和外形的各种焦虑,到时又该如何处理呢?
相比起“女生”,“妇女”是一个权利群体,中国的法律条文上都是写的“妇女”,14岁以上即是妇女,并不分是否是处女是否漂亮。所以我们应该不过女生节,而过妇女节,可是现在的妇女节和女生节又有多大的差别?妇女节已经被花枝招展地打扮成了“女神节”和“女王节”了。各家电商的广告也没有比大学男生的横幅强多少,不过是含蓄了一些。“会买东西比会赚钞票,是对一个女人更好的表扬”。言下之意是女人会赚钱不是本事,会花别人的钱才是本事,这样羞辱女性的方式,会让女性高高兴兴地买单?还有“不要叫我学霸,我是图书馆女神”,“不要叫我工作狂,我是办公室女王”。好像学业和工作上的成就都比不上成为性欲对象重要。这让我想起一篇文章的标题“扶女人登上王位,叫她们坐稳奴隶”。
妇女节在中国变身为另一个购物狂欢节,除了商业有利用各种机会促销的需求之外,还因为妇女节自身早已苍白空洞。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本来是一个纪念妇女争取经济权、参政权和文化认同的节日。它的内核直指权利,也许正因如此,妇女节的核心内容才无法进入主流议程。官方的宣传空洞乏味,与女性个体毫无共鸣,而民间的女权声音仍然小众而边缘。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性别议题,今年的“反三七,过三八”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新开始。妇女节一年年地被夺去,我们再一年年地把它夺回来,三八妇女节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抗争。
CDS档案 | 反三七过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