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析师或股评家的视角出发,为中国股市自今年以来——尤其是4月份以来——的持续暴跌寻找理由似乎是很容易的。
就宏观大背景而言,这体现的是对未来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前景的迷茫——政府的刺激政策总有一天要退出,而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型经济没有新的替代,增长也必然面临瓶颈。就直接的动因而言,接连出台的严厉调控楼市的政策重创了地产和银行类股票,成为拖累大盘下跌的导火索;而在五一假期中,央行在今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虽然暂时缓解了短期的加息预期,但毕竟加剧了货币政策将要不断收紧的市场心理;凑巧和不幸的是,最近几个交易日内主要因希腊债务危机而起的美国股市暴跌引领全球资本市场动荡,使本来就脆弱的沪深行情雪上加霜。
当然,原因还可以列出许多,例如,推出不久的股指期货在其初始阶段实际上并没有对指数起到负反馈的缓冲功效,反而放大了下跌幅度……
然而,上述所有这些解释,都不过是流于表面的技术性短线见解。如果资本市场真的像经济学教科书上说的那样是“国民经济晴雨表”的话,那么中国股市的糟糕表现就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在今年全球股市的最差榜单上,债台高筑的希腊高居榜首,接下来是斯洛伐克、塞浦路斯和西班牙。排在第五位的就是中国,并且我们还是今年亚洲表现最差的股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自本轮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将近两年时间内,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一直扮演着经济增长的耀眼灯塔的角色。甚至可以说,中国依靠自己的强劲增长单枪匹马地挽救了世界经济。
于是我们看到了下面这样的巨大反差:过去大半年来中国的GDP一直以10%以上的速度猛烈增长,但上证综指恰恰在同期下跌了20%,跌至8、9个月来的最低点!以至于目前上海市场上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几乎与纽约的标普500市盈率已在伯仲之间。
因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股市过去从未表现出与任何实体经济的信号有着多大的相关性,现在依然如此。决定它的走向的因素永远只有两个:政策和流动性。简单地说,股市在2009年的短暂上涨,是国家为避免经济衰退而采取超宽松货币政策的直接结果;而2010年以来的下跌,则是政策打压楼市和市场对超宽松货币政策终结的担忧的双重影响所致。
自4月17日所谓“新国十条”下发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有旨在抑制楼市投机的政策出台。仅就3周来的结果看,它们的直接作用是打压了股价而非楼价。虽然一般而言流动性更强的股市比楼市表现出更大的敏感性,是一件合理的事,但这是不是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中国股市要比基本上单边上扬的中国楼市在整体心态上更为敏感和谨慎呢?只有真正有过切肤之痛,才会从“只会涨不会跌”的无畏迷梦中清醒过来。
这可能就是拥有20年历史的中国股市比只有10多年历史的中国楼市的成熟之处,遗憾的是,这种“成熟”也仅仅表现在从一个名副其实的“政策市”中获得了更多有关政策主导市场价格的经验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本轮的楼市调控最终取得了显著实效,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强化了另一个房地产的“政策市”。
正是基于这种逻辑,中国股市的前景还是足以使人乐观的。
首先,政策在主观上要打压的是楼价,而不是股价。至于它对股市造成的短期压力,正如一些股评人士所说,属于“误伤”。
其次,未来刺激政策即便要退出,货币政策即便要紧缩,都只可能是温和的小步走,不可能短期内180度调头。因此,至少在2010年内,市场上的流动性将依然充裕、甚至泛滥,泡沫依然随处可见。钱还是那么多,而房地产投资这个口子又被卡住,那么总要寻找出路的钱又能往哪里去呢?别忘了,股市永远是进入门槛和流动成本最低的投资市场。此外,渐行渐近的通货膨胀将迫使储户认真考虑将银行储蓄搬家的可行性;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又导致海外热钱源源不断地涌入内地;而如果中国早于欧美等主要市场加息,则将会进一步加速热钱的流入。所有这些流动性因素都有可能会推动股指上扬,而我们已经很清楚,流动性是中国股市的另一股决定力量。
假如不避讳充当一回股评家的话,我们认为,从现在到至少今年底,过分看空中国股市是没有道理、也毫无必要的。
写于2010年5月7日,本文系我为《上海商报》所撰的2010年5月8日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