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2

北京的精神病院正面临收治能力“吃紧”的问题,约有一半左右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不能及时入院治疗。北京市卫生系统摸索推广精神病人社区康复的新模式。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希望采访报道

图片:北京回龙观医院 (网络资料)

在北京出版的《京华时报》星期一报道,北京市规模最大的精神病院回龙观医院约有一半的精神病患者都不能及时入院治疗。北京其它精神病院安定医院、北大六院精神病院也都在超负荷运转。

针对精神病院短缺的状况,中国卫生部副部长尹力今年6月19日曾表示,今明两年全国将改扩建550家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提高对重度精神病人的救治能力。同样,北京市卫生部门也将推出新举措,打造精神卫生防治的三级网络,积极探索精神病人社区康复的形式。例如,北京市海淀区先后建立了一处社会康复机构和3个社区康复站,吸纳了百余名精神病人前来康复。

《京华时报》的报道说,有别于精神疾病专科医院的封闭,这些社区康复机构给病人创造宽松、互动的环境,接近普通人的社区生活。此种方式有利于精神病人的康复。就中国很多精神病人由于医院短缺而得不到及时治疗这个状况,美国德克萨斯理工大学教育心理学院主任蓝云教授指出,精神病在中国一直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中国医学界过去对精神病的诊治不像对其他的疾病那么重视,总认为精神病就是那样了。有药可是疗效如何?虽然现在中国有健保,但是健保能不能包到农民?这是一个问题;哪怕是包到了农民,能不能把精神病包进去,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很多健保对精神方面的病是不是能够报销呢?那是不能保证的。那样的情况下很可能农村来的精神病人或者是心理有问题的人他就得不到适当的诊治和帮助,因为精神病得不到帮助或者是已经很严重的精神病没有在控制之下的话它会造成社会影响。这应该是政府的责任,给他们及时的帮助。”

《京华时报》的报道说,北京的社区康复机构不仅协助精神病人康复,而且还为那些康复的病人提供培训和交流的场所,使他们学习生活技能,参与游戏项目等。

去年6月2日,作为精神疾病患者社区康复站的试点,北京海淀区苏家坨镇周家巷社区精神康复站和万寿路街道社区精神康复站成立,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培训和交流的场所。

报道援引海淀区精神卫生防治院院长王诚的介绍说,该区今年准备再开多个社区精神康复站。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年就具备在全区普及的条件,全区31个街道都设立康复站。全区7000多名精神病人,目前参加康复活动的只有1000人左右,要争取两年内增加到3000多人。

王诚表示,为了让精神病人真正回归社会,康复之后,还要进行职业训练,这需要更多部门的配合,需要社会接纳已康复精神病人,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海外中文作家独立笔会现任会长廖天琪女士表示,根据中国政府自己的有关数据,近年来中国的精神病患者人数出现增长趋势,需要各界重视:

“中国最近的十多年以来精神病患者的数字大量地提高。按照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它们的统计来说,估计中国有1亿个有精神病患的人。中国是13亿,那么13个人里面就有一个人他的精神方面没有平衡。那么,有一个情形是很严重的,就是对于精神病患者医疗方面的可能性是非常薄弱的,这个方面是因为中国的专业人才不够,而且医疗设备也是不足的,这个问题已经浮出水面来了。中国的社会、政府、法制机关、医学界都应该正是这个问题。”

《京华时报》的报道说,5月中旬,北京市精神卫生工作系统单位的代表对海淀区精神防治医院及其社区康复站进行了调研,探讨并希望在全市的精神残疾人中推广“海淀模式”。

请看原文:
北京最大精神病院收治吃紧 半数患者难及时入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