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泪比预想中来得要快。据说有观众看到第一幕的蜻蜓出场时,就已经控制不住流下眼泪,蜻蜓之于这部电影,是一个明显的隐喻,它们集体地逃离飞行,不只是大地震将要到来的前兆,也意味着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命其实如蜻蜓一样轻薄、脆弱。

《唐山大地震》采取了好莱坞灾难片的开头模式:市民们在安静地生活,一切都显得那么甜蜜和正常,大地震却在这个时候悄悄逼近。对于想从片中一窥地震真实面貌的观众而言,接下来的30分钟可以领略地震这只恶魔的狰狞面孔,据亲历过地震的唐山人讲,电影把地震场面拍得很真实。

通常的电影大场面,观众会为视觉效果左右而忽略情感感受,但《唐山大地震》不一样,它从一开始就触动了中国人集体的悲伤记忆,从小对于唐山大地震的耳濡目染,以及汶川、玉树地震对心灵的真实洗礼,让人们对地震中人的状态感同身受。那瞬间葬身于房梁砖石之下的唐山人,让我们拥有了共同的命运感和痛感。母亲仰头咒骂“老天爷,你王八蛋”的一幕,何尝又不是千百年来中国百姓将冤屈、疼痛归罪于老天的真实写照?

地震场面是电影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电影的讲述主体其实是一场灾难引起的“心灵地震”。母亲在必须“二选一”的情况下选择了儿子,被放弃的女儿意外存活并被一个军人家庭收养后,用32年的时间拒绝与母亲联系作为报复,这么多年时间里,女儿和母亲都在承受着一直没有停止的心灵余震。脱离大地震这个历史背景,电影的故事也一样能够成立,因为爱与原谅在中国的家庭中,一直是个大问题。

女儿与母亲之间的隔阂,与养父母之间的冷漠,其根源在于自己的“被放弃”,童年的阴影使得女儿在成年后仍然不愿意原谅,直到汶川地震,女儿在参与救灾目睹一位母亲对女儿失去一条腿的悲恸之后,才开始了她的心灵救赎之旅。因此,《唐山大地震》的最大价值不是以影像的方式还原了那场灾难,而是警醒那些封闭自己、不愿意沟通的家庭成员,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放弃自己的亲人。我觉得,影院里那些哭泣的观众,有很多眼泪是为自己曾经或现在所处在的亲情困境而流的。

请看原文:
《唐山大地震》:触动国人的悲伤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