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耀杰 | 评论(0) | 标签:被删节的“胡适的声音”
来源:理财一周,2010-8-8
已经正式出版的图书特别是已故历史人物的旧版图书,都是不容改写的既成历史,不加说明地删改既成历史,是对于前人的侵权和对于历史的歪曲。但是,这种不负责的侵权歪曲现象,在这些年的出版物中却大行其道,甚至于推演到删改历史文献中的字句,连一个省略号都不肯使用的极限境地。
2005年8月,《胡适的声音:1919-1960:胡适演讲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版权页上注明“本书由远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授权,限在中国大陆地区发行。著作权合同登记图字:20-2005-076号。”笔者不知道远流集团的授权书中,有没有关于文本删改的规定。之所以要迫不及待地购买此书,一方面是想亲耳聆听一下该书附赠的1958年胡适演讲原音CD:《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一方面是想查证一下《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一文的原始风貌。
在此之前,笔者在一家旧书店买到一套两本的《五四运动回忆录》,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选,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79年3月出版。书中尽管充斥着大量按照官位排列的空洞文字,却在近代史专家耿云志辑纳的文献资料《胡适回忆〈新青年〉和白话文运动》里面,极其难能可贵地摘录了胡适晚年著名讲演《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如下一段话:
“这个文体的革命是文学革命最重要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抓住了这一点不讲别的,不讲内容,什么内容也不谈,最重要的即先做到文体的革命。这的确不错的。但是,除了文体之外也曾经讨论过(见之于文字的),除了白话是活的文字活的文学之外,我们希望两个标准:第一个是人的文学;不是一种非人的文学;要够得上人味的文学。要有点儿人气,要有点儿人格,要有人味的,人的文学。第二,我们希望要有自由的文学。文学这东西不能由政府来指导。诸位看看,我们那时代一个《新青年》的同事,他姓周,叫做周豫才,他的笔名叫鲁迅,他在我们那时候,他在《新青年》时代是个健将,是个大将。我们这班人不大十分作创作文学,只有鲁迅喜欢弄创作的东西,他写了许多《随感录》、《杂感录》,不过最重要他是写了许多短篇小说。他们弟兄是章太炎先生的国学弟子,学的是古文。所以他们那个时候(在他们复古的时期,受了章太炎先生的影响最大的时期),用古文,用最好的古文翻译了两本短篇小说,《域外小说集》。《域外小说集》翻得实在比林琴南的小说集翻得好,是古文翻小说中最了不得的好,是地道的古文小说……等到后来我们出来提倡新文艺时,他们也参加了这个运动,他们弟兄的作品,在社会上成为一个力量。但是,鲁迅先生不到晚年——鲁迅先生的毛病喜欢人家捧他,我们这般《新青年》没有了,不行了;他要去赶热闹,慢慢走上变质的路子。”
另据周质平在《胡适与鲁迅》一文中介绍,《中国文艺复兴运动》是胡适在1958年5月4日纪念“五四”运动的演讲,在这段话后面,还提到鲁迅晚年致胡风的一封信,其中谈到萧军不应该加入左联的事情,理由是“一到里面,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胡适觉得鲁迅的“酱”字用得好极了,而鲁迅自己在左联中的处境,也不免让人有“其情可哀”和“其言也善”的感觉。(周质平著《胡适与中国现代思潮》第34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比对一下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胡适的声音:1919-1960:胡适演讲集》的第259页,同一篇演讲中偏偏缺少了关于鲁迅的大段文字,而且连一个删节号或省略号都没有留下。再听一听“1958年胡适演讲原音CD”,连“原音”中的这一段“胡适的声音”,也被删改得不留痕迹。假如笔者手中没有《五四运动回忆录》,自己与生俱来的知情权被彻底剥夺也毫不知情。而曾经发生过并且被记录在案的历史事实,在编辑人员不动声色的删改之中,完全给抹杀掉了。从1979年出版的《五四运动回忆录》到2005年出版的《胡适的声音:1919-1960:胡适演讲集》,笔者所看到的并不是出版事业与时俱进的文明进步,反而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的背道而驰。
笔者公开批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对于“胡适的声音”的不恰当删改,并不是要对该出版社的编辑人员有所苛责,反而想借此机会替这本好书做一个正面宣传。该出版社能够引进这样一本好书,本身就是功德无量的文化建设,只是希望包括该出版社在内的所有出版商,今后再出版此类历史图书时能够更加尊重历史原貌,同时也更加尊重广大读者最低限度的知情权。
“要翻墙,用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