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华闻

联合早报 | 无谓的咖喱战争

无谓的咖喱战争  (2011-08-20) 早报导读 [名家专评] 鲁比尼:资本主义完蛋了吗? [时事漫画] 欧美促叙利亚总统下台 [中国早点] 硬座火车初体验 [总统选举] 四陈以新媒体争选票 李叶明 在刚刚过去的星期天,一群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与本地朋友一起,走访了新加坡最后的甘榜——万国园,了解旧时的甘榜生活,体验久违的甘榜精神。之后大家还一起到附近的惹兰加由品尝本地最出名的印度飞饼(roti prata)。喜欢吃飞饼的都知道,真要欣赏这道美食,离不开随饼奉送、香味浓郁的印度咖喱。 这是随笔南洋网每年8月都会主办的“国庆周末系列游”活动之一。相关行程及活动内容早在5月就开始策划,在7月初敲定。其中品尝印度飞饼的安排,与一些新加坡人在网上发起的“大家一起煮咖喱”活动刚好在同一天,但这纯属巧合,两者没有丝毫关联。 新移民也爱吃咖喱 其实中国新移民吃飞饼,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没有哪一家印度飞饼摊的老板会觉得惊奇。我常光顾的那家印度小店,老板就曾对我说过,他还有几个老顾客也是中国新移民,“他们跟你一样,每次都要加多多咖喱,而且还至少要两种。”那家店最出名的就是咖喱。除了飞饼,他们也卖咖喱鱼头,味道比华人的咖喱鱼头要浓郁得多。 对于喜欢吃咖喱的中国新移民来说,大概做梦也不会想到,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有数万新加坡人响应号召一起烹煮咖喱,为的是捍卫这道本地美食,捍卫新加坡人的生活方式。 可是新加坡人的生活方式究竟遇到什么挑战?咖喱这种美食又面对了什么危机呢? 其实都没有。这场被某些外国媒体称为“咖喱战争”的风波,只是因为一起发生在7年前的邻里纠纷。涉及纠纷的一方是本地印度人,另一方是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原因是那个新移民家庭受不了印度邻居天天煮咖喱的浓烈气味,于是投诉到社区调解中心。经调解,印度邻居最后让步,事情终于得到解决。 作为一名同样来自中国的新移民,我知道,这绝对是一起罕见的个例。因为我身边的朋友大都不排斥咖喱,即便有不能欣赏的,也决不会因为受不了它的气味而不允许他人享用。 我觉得,任何负责任的媒体,都不会拿一起罕见的个例来渲染对某一群体的情绪。何况是翻出一件多年前的旧事,何况是在报道中明显犯错,误导了大家对社区调解的认知。如果是一位有经验的记者,我认为,他至少应该了解一下其他中国新移民对咖喱的态度,如果他真的不知道的话。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黄彬华:日本“换相”就能解决问题吗?

 日本“换相”就能解决问题吗? (2011-08-20) 早报导读 [名家专评] 鲁比尼:资本主义完蛋了吗? [时事漫画] 欧美促叙利亚总统下台 [中国早点] 硬座火车初体验 [总统选举] 四陈以新媒体争选票 东亚透视 黄彬华 “换首相如走马灯”是日本政坛的特色。有人做过统计,自1885年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首相以来,百多年里就换了近百任首相,即平均1.35年换一任。当然,这还不包括菅直人即将下台,日本又要换首相的最新动态。 菅直人是在去年6月8日上台执政的,他能够在永田町首相府“熬”上一年又两个多月,虽然不算打破了纪录,却已经有足够资格被列入“长命首相”之林了。而菅直人的政治前途,从上台开始就不被人看好,最大的原因是:一他在党内排除异己,只顾将最大派系的“小泽派”排除出权力中枢,内讧反弹和腹背受敌使他成为一个弱势首相;二他背弃竞选承诺,不仅美军基地问题未解决,连津贴儿童的社会福利措施也跳了票;三他无视党内外催促他下台的声音,特别是民调的揶揄,而他就是“赖死”也不愿离开首相府,特别是发生3.11超级地震、海啸、核电站爆炸灾难之后,加上救灾的表现迟缓,又对核辐射等紧急事态,显得束手无策,使民众从失望升级到对他愤怒,因而被反对势力利用为倒阁依据,使他在首相府的每日不是胆战心惊,就是度日如年,能“熬”过这一年多的时间也真难为了他。 菅直人的“忍功”真了得 菅直人的执政能力不仅受到民众的质疑,还遭到反对势力的内外夹攻,间中众议院在6月2 日对他表决“不信任动议”,就是他从政以来面对的最大危机。由于民主党是众议院的多数党,不论自民党等反对党如何渴望夺权,没有民主党造反派的内应,不信任动议根本就不可能通过,而民主党代表(主席)的菅直人,就是通过其软硬兼施手法,不仅渡过了危机,还因此成功在首相府多赖了两个多月。有如此深厚的“忍”功,也证明他的足智多谋,这在首相多如过江之鲫的日本,菅直人也真可算是个异类。 菅直人如此表现,外表上是他恋栈权力,实际上他却只是在拖延时间,选择最佳的时刻下台而已。而他千方百计要保住相位,目的只是在争取时间,以换取三大“重建基本法案”在他任内通过。至少可以证明,他不是在挂名当首相。这三大法案,即《2011年度第二次追加预算案》和发行国债所需的《特例公债法案》、《再生能源法案》,都是灾后重建所需的立法。但灾难发生已接近半年,政府才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的立法,又说明日本的法制和行政效能极差,但如果没有菅直人首相的独立特行,包括以国会通过三法案作为他下台的交换条件,朝野政党相信还在忙着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单从这个角度来看,菅直人还真不愧是个搞群众运动出身的政治家,真正关心民瘼的政治家,虽然现在他的内阁支持率已经滑落到了15%左右,但历史还是会给他公道的。 以相位换灾后重建立法 更由于菅直人首相是在政权末期状态下苟延残喘,不仅在野党对其相位虎视眈眈,就是执政党内部也有不少人在准备揭竿而起,菅直人就只能以暧昧姿态,重申他会在其政策目标见到“眉目”之后,具体来说,就是灾后重建三大立法获得通过之后,就会自动下台。事后证明,这不是纯粹的“缓兵之计”,而是要直接以其相位来换取灾后重建三大立法。 由于民主党是国会多数党,即使菅直人辞职下台 ,执政权还是掌握在民主党人的手中。菅直人因此暗示,法案如果在8月底获得通过,他也就会在8月底下台。这是一箭双雕的主意,既可稳住民主党人的军心,又能以此为“饵”,诱使在野党和造反派暂停“逼宫”。这也可算是他的“政绩”。菅直人上台,虽然政绩乏善可陈,但他能以相位来换议案的通过,有此“义举”还可获得人们的赞誉,算是将功赎罪吧。

阅读更多

联合早报 | [社论] SMRT还能有第三次侥幸吗?

SMRT还能有第三次侥幸吗? (2011-08-20) 早报导读 [名家专评] 鲁比尼:资本主义完蛋了吗? [时事漫画] 欧美促叙利亚总统下台 [中国早点] 硬座火车初体验 [总统选举] 四陈以新媒体争选票 社论 2011年8月20日 SMRT地铁车厢再次遭涂鸦的事件,不只令人遗憾,也令人怀疑,到底公司管理层是否认真严肃对待地铁的保安。 去年5月,停放在樟宜车厂的一列地铁车厢遭涂鸦的事件,国人记忆犹新。没想到,事隔不过一年多,同样的保安漏洞事件便重演,而且又是神不知鬼不觉,列车在清早照常出厂载客,早上9时左右,才有职员发现不对劲,列车才立即被召回车厂。 至今干案者仍逍遥法外,警方是否已掌握到任何线索则不得而知。 这回出事的是停放在碧山车厂的列车。据了解,被喷漆涂鸦的北向列车车厢上,喷上的是蓝色的“Jetsetter’s”字样字样。字长超过8公尺,高约1公尺。这看来不是普通的涂鸦,而是与上一次类似的“专业性”破坏行为。值得庆幸的是,在上一起案件中,警方掌握到破案线索,及时逮捕了涉案的两名外来客之一,瑞士男子奥利弗·费克(33岁,Oliver Fricker),他过后被法庭判坐牢七个月和鞭打三下。我们只能希望,警方这回也能迅速破案,因为,涂鸦者显然藐视刑法,迹近于向有关当局挑战。 据SMRT企业本身的说法,一名地铁职员星期三(17日)早上在碧山车厂发现一列北向列车遭人涂鸦。初步调查发现,车厂周围一段篱笆遭人破坏,涉案者的手法和上一起案件的干案者也如出一辙,就是在黑夜时分剪破篱笆网进入车厂。干案者事前肯定也做过很仔细的“调查”,确定有关的车厂篱笆显然没有安装入侵感应系统,闭路电视和照明设备也不足。据报道,SMRT企业原定在下个月进行第二轮的保安措施加强工作时,才为篱笆安装入侵感应系统,并在篱笆周围添加闭路电视和照明设备。 对涂鸦事件再次发生,人们不免有诸多疑问。比如,为什么迟至今日SMRT企业还没有把应有的保安设施做好?在第一起涂鸦事件发生后,公共交通保安委员会全面检讨公共交通保安系统,并于今年2月间公布的报告中,确定SMRT在设施管理上有疏失,判处最高罚款5万元。委员会也提出了多项新的建议和保安措施,包括进一步加强现有围栏的安全性,如地铁车厂的围栏要把金属铁丝网焊接在混凝土上,巴士车厂则装置金属铁丝网,设置更多的保安岗、改善每个角落的照明设备和安装视频监控系统。SMRT管理层信誓旦旦,表示已从樟宜地铁车厂保安疏漏事件中得到宝贵经验,会继续加强保安,保护企业的所属范围,以及确保乘客的安全。可惜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SMRT管理层应该拿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事情发生后,SMRT管理层只是照例通过发言人表示:“我们对这次的保安疏漏感到遗憾。初步调查显示人为疏忽的可能性。公众对于地铁列车的安全和保安隐忧,我们感同身受。我们会加强监督确保按时巡逻,并加速为篱笆安装入侵感应系统。”什么是人为的疏失?到底谁该对疏失负责?单单表示遗憾和鞠躬道歉(甚至连这一点也没有)是于事无补的。 其次,相信许多人也会有这样的疑问:到底公共交通保安委员会是否真有实行严密监督,确保SMRT和其他公共交通业者把加强保安的建议落到实处?陆交局发表措辞强硬的文告,对SMRT企业未能防止车厂保安再次出现漏洞,导致列车遭人涂鸦后出车载客,表示失望。该局也说:“我们非常认真看待这第二起保安出现漏洞事件,如果调查证实SMRT企业在地铁车厂未有遵循必要的安全标准,将毫不犹豫对SMRT采取行动。”问题是,该局将如何确保SMRT企业和其他公共交通业者切实遵循必要的安全标准?

阅读更多

南方周末 | 中国不需担心美债,要担心美国经济

尽管美国在最后期限达成了债务上限谈判,但标普还是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从3A调降至AA+。全球股市随之大挫,道指2011年8月4日和8月8日分别大跌512.76点和634.76点,欧洲和亚太股市也是惨淡无比。美国总统奥巴马谴责标普的调级,相信美国信用永远是“3A级”,而一些持有异议的经济学家也认为标普降级判断是“存在巨大误差,是不可信的”。投资家巴菲特就说,美国应当是“4A”评级。 的确,如果从债务偿还方面看,标普举动是令人吃惊的,由于美元的货币霸权,美国的债务是以美元本币来偿付的,而这意味着美国永远不会有支付债务的危机,这一点其他的国家很难做到。但显然,标普不是从这个角度看待问题,我认为它更动态一点,它的核心其实是围绕着“债务化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毫无疑问,美国的经济增长前景和就业不容乐观。美国的失业率一直很难降到9%以下,大量的工作岗位被“外包”了,美国的劳动力市场需要重构,例如有新的技术革新来提供劳动力岗位,或者是外部市场(例如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要上升,而本国的劳动力成本要下降,一增一减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尽管会有一点“保护主义”味道,但这的确是部分事实。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一个艰苦而长期的过程。如果经济增长乏力,意味着美国不仅高负债,而且它的新创造产出(例如GDP)还达不到一个“及格线”。这就好比,一个人欠了很多钱没关系,只要他的赚钱能力很强,大家预期他最终一定能还钱,但如果他欠债很多,他的赚钱能力又不强,人们就会认为他有可能变成一个赖账者,就要怀疑他的信用,及早提防他。 凯恩斯主义者都有一种幻想,在短期内用非常激烈和歇斯底里的刺激手段将经济突然“拉起来”,即使这个过程中会有严峻的通胀也没关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的“big bang”理论也遵循此道。伯南克的前两次刺激并没有收到非常强烈的效果,他肯定不死心,而且他相信“最后的电击”很必要,因为量化宽松(QE)的效果是突变而不是渐变的。 不过伯南克已经没有过去那样好的机会了,围绕这次美债上限谈判,党派政治已经成为新刺激的“掣肘”。美国要增加国家债务,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如果没有新国债,那么美联储的新QE将是“无源之水”,因为量化宽松必须借助购买国债来进行操作,将美国的长期利率压低。当然,会有人说美联储可以去购买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债,但悖论在于,现在信用等级高的美国公司往往不缺钱,它没有发债需求。而且购买哪种企业债也是有高度争议的,这里面包含着对不同企业的“偏好”,会面临政府输送利益的质疑。 所以,标普的这次调级引发股市猛烈下跌,背后的真正故事是美国的长期经济增长很可能无法提供对美债信用的支持,美债信用被降低;而美债信用被降低之后,它的发债成本上升,发债力度有可能是下降的。坦率地说,这其实对中国这样持有大量美债的债主而言是“利好”,但这个逻辑此前很多人就没有想到。可以试想,如果美债的供应因信用下调而受控制,而美债的债主们没有抛售企图——无论中国还是日本,其持有的美债都没有发生明显的总量抛售,同时美联储还有可能重新启动QE3,这意味着美债的购买者的势力是上升的。供应下降,需求上升,美债的价格不会下跌,事实上这一点已经被市场所证实,甚至很多人发出“看空而无人做空”的市场惊奇。 我认为,中国最担心的问题不是美债下跌缩水,共和党和茶党在维护美债利益上其实是中国的“朋友”,中国更应担心的是美国经济增长低靡产生的“外部需求”萎缩,这会增加中国外向型企业的困境,中国将会面临新一轮的失业潮。而且,美国在这次美债谈判中所体现出来的党派妥协,也将会对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施加压力。因为在这次美国党派政治讨论美国债务问题中,民主党在福利上有所后退,而共和党则在减税上做了让步。民主党政府的让步得罪了一部分选民,奥巴马必须用“中国在汇率和贸易保护上偷走了美国人的机会”来平息这部分选民的怒火,简而言之,美国政府会在贸易摩擦和汇率操纵上同中国展开激烈的对抗,从某种意义上,中国面临“很不友好环境”的概率在上升。

阅读更多

南方周末 | 环境污染事故很热,“破坏环境罪”很冷

渤海海上最大油田蓬莱19-3油田于2011年6月4日发生了漏油事故,迄今已超两个月,但油田作业者康菲石油公司依然没完成油污清理工作。国家海洋局近日对康菲公司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清理油污提出批评,并表示“目前为止,康菲采取的仍只是一些临时性的措施”。 此次漏油不仅污染了附近的大面积海面,也殃及了近海的海滩。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之前公布的消息显示,辽宁绥中东戴河浴场沿岸、河北京唐港浅水湾浴场,均发现了来自蓬莱19-3油田的油污。而中海油人士在7月初却说,漏油范围很小,只涉及200平米左右。 那么,作为污染事故责任人,康菲公司将可能面临什么样的处罚呢?国家海洋局的官员表示,可能将对康菲处以20万人民币的罚款。罚款20万,让人难以置信,对石油巨头来讲,这买不了几瓶拉菲,也只值天价吊灯上的几块水晶。不过这罚款20万确实有法可依。《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七十三条等相关条款明确规定,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处三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违规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活动、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由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予以警告,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也就是说,罚20万还是最高的! 有人或许想到了2010年5月份的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事故责任方英国石油公司在第四天就给出了原油泄漏的数字,并立刻主动进行赔付。最终结果是英国石油公司出资200亿美元建立了赔偿基金,CEO海沃德因此下台。事故还导致这个百年巨头20年来首次亏损,股价迅速跌去了一半以上。 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机制和法规,英国石油公司的遭遇不太可能在中国出现。虽然海洋局不排除将代表国家对康菲公司进行生态索赔,由此金额可能将超过20万元,但公众普遍担心,最终的结局会不会像2010年的大连漏油事故一样,不了了之。大连漏油事故溢油量超万吨,创下了中国海上溢油事故之最,但最终的损害评估和赔偿,都成了没影的事。 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添加了环境污染罪,规定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但这一法律在执行过程中却几乎成了棉条棒子。该法施行十年,全国以“破坏环境罪”定案的只有三起。每年发生2万件左右的环境违法案件,以“破坏环境罪”定案的却极其罕见,中国司法在环境领域近乎失效,岂非咄咄怪事! “破坏环境罪”定案为什么如此困难?首要原因就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作祟。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企业都是规模大、效益好的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它们大都是与政府利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企业。环保执法部门自然就人微言轻、形同虚设。 要改变环保执法乏力的困局,开放公众和民间组织的参与是一个重要途径。因为环境保护是公益事业,其根本动力来源于公众。在一些环保做得很好的发达国家,来自民间社会的各种公益组织、基金会、慈善机构等都十分发达,是环保运动的主要推动力量。 但目前我国的很多制度设计,却是在阻碍公众的环保参与。比如2006年中国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要求,在环境司法领域,群体诉讼必须分解为个体诉讼。对诉讼主体资格严加限制,使得环境公益诉讼几乎成了不可能任务。据《人民日报》报道,法院的负责人的解释是:“诉讼主体资格之所以从严控制,是避免人人都来告,造成诉讼泛滥。”但实际上,环境违法案件非常专业,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取证和举证艰难,有关环境证据鉴定成本非常高,个体诉讼显然难度极大。即使诉讼成功,赔偿也极其有限,很难起到对污染事故责任人的惩罚作用。 8月1日,自然之友等12家环保组织发出公开信,呼吁国家海洋局加快中海油溢油事件处理;同时表示,如果国家海洋局在短时间内无法提起公益诉讼,环保组织将不排除在近期率先提起公益诉讼。 我们期待这样的民间环保参与能在司法领域获得支持,因为环境保护终究是公益事业,环境归根到底是属于广大公众的,如果环境领域违法不究、执法不力,而健康的民间环保力量的表达又被严格限制的话,环保群体事件自然会取而代之,近年来的一些“环境群体事件”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六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生我时嫌我多,我生时嫌我少,找工作嫌我老,等退休嫌我小”

【CDTV】中国人民大学女博士生实名公开举报其导师王贵元性骚扰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