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博客

艾未自由 | 伦敦Hampstead戏院将在北京时间4月20日凌晨2:30在网络上直播舞台剧《艾未未被关押》

伦敦 Hampstead 戏院,首次将《艾未未被关押》(The Arrest of Ai Weiwei)搬上了舞台,该剧时长2小时5分钟,演出期间为2013年4月11日开始到5月18日。 该剧院将于伦敦时间4月19日晚上19:30分(北京时间4月20日凌晨2:30)在网络直播。 艾未未在被失踪的81天里发生了什么? 敬请期待。 网络直播地址: 1、  http://www.hampsteadtheatre.com/news/2013/04/watch-aiww-live-streaming-here-this-friday/ 2、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2Vl00i56Sek

阅读更多

云之 | 连岳:十年才入自由主义的门

    连岳此文与我自己写了六年多博客的心路基本吻合——不再对社会热点问题急着发言,也不再感觉人群中的孤独,知道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     今天,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葬礼在英国伦敦举行,这位享誉世界的“铁娘子”终于谢幕,走完了她辉煌的人生历程。本周“凤凰大视野”简要回顾她的一生。她用一生诠释了个人自由和自我实现,她秉承父辈的清教徒精神,勤奋努力,不懈奋斗,不惜承受巨大的压力和种种骂名,带领国家走出国家主义的迷雾。看自己昨天对张鸣教授如下微博的如下感慨,还是有不恰当的情绪。作为一国首相,无论是摒弃大政府的福利政策而发挥自由市场的作用,还是带领英国不惜以武力维持对马岛的主权,那是她的职责,正如她在自我实现中的优秀表现,她也出色地履行了她对于国家的职责。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没有义务和责任为了国家的未来或其他人的自由和权利做出牺牲,虽然这样的选择无疑是高尚的。对于普通人,无论甘冒风险地繁衍后代,还是在不能用手投票的情况下用脚投票而争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都不仅无可厚非,而且应受到尊重。     国家的改变,也许就在人们为了个人利益的努力中,当然不包括那些为了个人眼前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乃至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子孙的长远利益的短视行为和无耻行为。       云之云之 :移民、生娃和不争取民主/顺从强权都符合国人的“利益最大化”原则,移民生娃可以获得利益,可争取民主会牺牲眼前利益乃至生命。总体而言, 中国 人从来没有国家,只有政权,对大部分国民而言,惹不起躲得起。 2013-04-16 06:50 进入详情页 张鸣 国人如果能拿往美国移民,生娃的万分之一的劲头来争取民主, 中国 的状况都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http://dajia.qq.com/blog/241461039688126?pgv_ref=tqq.dajia.msg   连岳: 十年才入自由主义的门   当我变成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以后,才感觉到了平静。 人天生就是自由主义者,我也不例外。从二十七岁接触到王小波、罗素、哈耶克、波普尔等人的作品,读、写、做,一直到现在,十六七年过去了,才可以真的认定自己是个自由主义者。 这点在整理《城市画报》十年的专栏过程中,更加明显地感觉到。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一度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越来越无所谓,难道就是自由主义者? 我对外部确实是无所谓了,在我心中,有个美好世界的模样,我也会在文章里说,可是现实如何演变,甚至不变好,我并不在乎,毫无原来的愤怒和焦虑;我对自己及自己所爱的人很所谓,能不能让自己和她开心,变成最重要的事。 关注的点越来越具体,回归到自己,才慢慢发现了自由。 若无必要,勿增实体。一个走向自由的人,剥离那些不必要的“实体”,是很漫长的路。 在《城市画报》的专栏,也是论述性的文字,由于媒体的属性,它不像时政类评论那么“强硬”,柔软一些,时间跨度也长,半个月一篇的文章,写每一篇,你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把两百多篇快进看完,演化就出来了,挑文章,前几年的,基本看不上眼,前四五年的,要做些修改,删除那些攻击性强的、挖苦人的文字,太猛烈的判断、太强烈的抒情,都一一揉软,近一两年的,则基本可以不动。 长年专栏的好处是,你发现原来幻想改变外部环境,到后来最需要改变的是自己。你写的东西,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是在逐渐放弃一些负担,让自己轻灵一点,不再背着别人跳舞。 祖国、国家、民族、家族这些集体词汇,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义的人,都容易发现它们的主要功效就是用来压迫个人,个人无法逃逸,当然就没自由。 但是集体主义词汇,换个面目出现,你却很难拒绝。 以德国牧师马丁·尼莫拉的这首《忏悔文》为例: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 却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我长久为之感动,所以觉得自己有“为他人说话”的义务。直到后来才意识到,这只是新的集体主义,是一种包装得比较巧妙的胁迫。在各类网络留言中,有人把它译成了比较直白的文字:你现在不帮我,以后你倒霉,我也不管你。 我本来就不需要人管,我本来就没权利要求他人为我说话,我是自己的主人,各人是各人的主人,只有集体主义才害怕这些,才要求人们捆绑在一起。 认识到马丁·尼莫拉之类的优秀演说家也是个集体主义者,个人的另一只脚也从集体中脱离,我的自由主义才算入了门,宣传机器爱好的集体主义词汇别来烦我,反对者爱好的集体主义词汇也干扰不了我。我只想说自己想说的话,我不为别人代言,别人也不要为我代言,你争你的权利,我争我的权利,我们不交换,你争你的自由,我争我的自由,我只对自己负责。 这个线路图,留在了一个十年的专栏里。所以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写一个十年的专栏,不停和自己对话,总能想清楚一些东西。我能想清楚一个小问题,你也许能想清楚大问题。 —    

阅读更多

包心鉴: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必由之路

包心鉴: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必由之路 进入专题 : 政治体制改革 反腐倡廉    ● 包心鉴        摘要 :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要求必须积极稳妥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反腐倡廉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体制改革,是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性组成部分 ;同时,反腐倡廉又不是孤立的,必然涉及现行政治体制的许多方面,内在地要求并启动相关领域的政治体制改革。当前围绕反腐倡廉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是从“高度集权”到“党内民主”;改革的关键生长点是从“权力委任”到“权力民授”。   关键词 :反腐倡廉 ;政治体制改革 ;权利本位 ;党内民主 ;权力民授      党的十八大着眼于从严治党、“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将“反腐倡廉建设”提到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包括丰富内涵,需要作出多方面努力,其中,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1]依靠人民民主的力量反对和抑制权力腐败,是十分必要的重要环节。反腐倡廉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体制改革,是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关键性组成部分;同时,反腐倡廉又不是孤立的,必然涉及现行政治体制的许多方面,内在地要求并启动相关领域的政治体制改革。      一、围绕反腐倡廉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      革的基本出发点 :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政治体制改革,归根到底是解决权力的配置与使用问题。围绕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是各级领导干部手中权力的来源、运行、制约与归宿。是“权力本位”还是“权利本位”,这是关于国家权力运行的实质与要害,也是反腐倡廉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与要害。   (一)腐败现象的制度根源 :权力错位和权力失控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打击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而腐败现象却禁而不止?为什么一些本质很好曾经优秀的领导干部最终会堕落为腐败分子?为什么在一些特殊领域和职务上一个又一个领导干部前赴后继走上腐败之路?如此等等一个又一个“为什么”,可以称之为我国现阶段政治社会生活中一种特有的“腐败之迷”,反腐倡廉理论研究与理论建设有责任更科学地解开这种“腐败之迷”。一桩桩触目惊心的腐败案件,一个个腐败分子面对法律严惩时的“沉痛忏悔”,让我们找到了解开这种“腐败之迷”的钥匙,这就是,不仅要从腐败现象的客观环境和腐败分子的主观因素上寻求“谜底”,而且要从国家权力的本质上寻求“谜底”。国家权力在少数领导干部手中“错位”与“失控”,背离了权力的本质与运行轨迹,是腐败现象滋生与蔓延的制度根源。   国家权力的本质和运行轨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早已指明,权力不是国家机构所固有的,而是社会对国家机构的一种委托,是社会赋予国家的一种功能与责任。权力来自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同时受社会监督,最终回归于社会,这就是一切国家权力的本质,也是其运行的轨迹。国家权力的本质决定,在真正民主制社会中,权力不是少数人所私有,而是全体人民所共有。从理论上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公民所以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是由于公民已经成为国家的主人,每个公民都有一份主人的权力 ;凡享有公民权利的人,都有一定的权力;权力是权利的基础,也是权利的保证。这就是广义上的权力。   然而这种广义上的权力,在实际生活中却是相当抽象的。人们往往看重的是另外一种权力,这就是只能为少数人所掌握的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这可以说是狭义上的权力。这种狭义上的权力,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一是权力同国家职位紧密相联系。由于国家职位只能为少数人所占有,因而政治权力这种本属于全社会的意志,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就变成了少数人手中的神奇力量。二是权力与利益紧密相联系。从社会关系中产生出来的政治权力,不管掌权者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它总是代表着、反映着特定的利益关系,并为一定的利益服务。由此,政治权力可以依据掌权者的利益指向造成一定的利益倾斜 :它可以给一部分人带来利益而对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造成侵害 ;它可以创造利益公平和平等,也可能促成利益分化和冲突。   上述权力的两个基本特征,作用于经济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现实环境中,很容易生成一种负面政治效应,这就是,一部分掌握着国家权力的人运用手中权力介入经济社会生活,以权力为依托进行商品经济交易。权力的利益效应和隐藏在权力背后的利益动机,是权力在某些人手中变成以权谋私工具的主观动因 ;而由于国家职位占有而导致的权力人格化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崇拜社会心理,则是一些掌权者可以依恃手中权力谋取私利的客观条件。政治权力介入的经济活动和商品交易,必然是不等价交换,交换的主要目的是为掌权者谋求私利,由此必然导致“权力商品化”的腐败现象。因此说,现实生活中腐败现象蔓延,根本原因在于掌权者不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而是从满足私有利益出发操作手中的权力。那种把腐败现象简单地归咎于市场经济,认为只要实行市场经济腐败就难以避免的观点,是违背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   少数掌权者手中权力游离权力的本质而导致腐败现象,突出地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权力错位,再一种是权力失控。偏离为公共利益服务的价值指向,介入公共利益之外的利益交易,从而达到谋取私利的目的,这是权力的错位 ;而权力高度集中,凌驾于集体和民主之上,失去应有的监督,从而依恃权力和滥用权力,这是权力的失控。一切受社会委托掌握着公共权力的人,都时刻面临着脱离社会和公共利益的风险,都有依恃权力腐败变质的可能。这就是腐败现象禁而不止、难以根除的制度根源。为此,必须加强权力的监控与制约,以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体制确保权力的本质与运行路线。以权力制约与监督为主要内容和指向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二)以往政治体制改革的误区 :权力在少数人中配置   对于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改革,应该包括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应该把它作为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标志。”[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的这一重要论述,影响到整个改革开放历史时期,成为党的几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改革的共识。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重申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3]在充分肯定这一点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反思 :虽然政治体制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是为什么一些政治体制弊端却难以消除,甚至愈加严重?尤其是权力错位、权力失控等腐败现象,为何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就不能不涉及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价值目标问题。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曾从多个角度进行精辟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力”。[4](2)“充分调动人民和各行各业基层的积极性”,“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促进“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生产力发展了,人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就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就巩固了”。(3)“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改变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让人民满意。[5]邓小平反复阐述的这三个方面改革目标,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这就是,使国家权力真正置于人民的监督和管理之下,由“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回归。   反思以往政治体制改革,某些改革不够彻底、人民不够满意的根本原因,是游离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和调动全体人民积极性这一根本前提和根本目标,改革仅仅局限在国家机构内部,变成了少数人的权力分配甚至权力角逐,从而造成了广大人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隔膜与疏离,造成了政治体制改革难以逾越的误区。比如政府机构改革,30 多年来进行过多次,声势很大,收效甚微,周而复始,有的甚至原地踏步,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仅仅在机构增减、人员去留上做文章,没有超越“权力本位”的局限,没有深层次地解决好“权利本位”即如何建设好公共政府和加强人民对国家机构的管理与监督问题。再比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如何消除选人用人上的“权力本位”现象,坚持“权利本位”选人用人,实际扩大“民选”的范围与程度,仍然是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难以逾越的困境。而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跑官要官行为和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就难以彻底根除。事实警示我们,“权力本位”的改革误区,不啻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着力突破并防止重蹈这一改革误区,将各类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真正定位到“权利本位”上来。      二、围绕反腐倡廉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着力点 :从“高度集权”到“党内民主”      腐败现象从其本质上说是对权力的滥用 ;而从权力滥用到权力腐败,是同权力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少领导干部走向腐败的轨迹表明,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人甚至一个人手中,失去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是滋生腐败的一个根本原因。   (一)坚持党政分开 :防止党委包揽一切   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架构中,高度集权有着特定的含义,这就是邓小平深刻分析的 :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委。他说 :“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几个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情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6]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历次政治体制改革,“党的一元化领导”的体制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与纠正,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这一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的“总病根”并未得到彻底根除,甚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对近几年中高级领导干部腐败案件进行深入剖析,不难发现,大部分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几乎都发生在其担任党委(组)书记期间 ;而从腐败分子所担任的职务和分布的领域来看,也无不表明党委(组)书记这一职务,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从而导致权力腐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其一,由于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说了算,导致市场经济规则往往被扭曲和侵犯,从而滋生“权力商品化”现象和权商勾结、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悖反”现象 :一方面,市场经济改革深入推进,市场经济规律愈益覆盖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 ;另一方面,权力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和权力体系没有得到大的改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强化。这样一种“悖反”现象,必然会导致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特有的腐败现象——权力寻租。近几年来,在行政审批、工程建设、房地产、金融、教育等领域,腐败现象难以根除甚至呈上升态势,显然与目前依然比较严重存在的党政不分领导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权力体系分不开的。   其二,由于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说了算,导致选拔任用干部制度往往被扭曲和侵犯,从而滋生拉帮结派、跑官要官等腐败现象。近几年来,一些领域腐败呈现出“集团化”、“群体性”态势。一些重大腐败案件败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或系统官场的“大面积塌方”。腐败之所以出现这样一种态势,显然与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和权力体系有着内在联系。由于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在选拔任用干部方面权力太大,由此,很容易造成部下看风使舵、跑官要官的不良风气。而政治上的相互牵连必然是建立在经济上的相互利用基础之上的,这就很容易在党内形成拉帮结派、结党营私行为,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其三,由于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说了算,导致主要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的权力失去有效的制约与监督,从而使一些领导干部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以至为所欲为,堕落为腐败分子。失去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势必走向腐败。现行的各类监督体制与机制还缺乏权威性和长效性,还不足以从根本上遏制和消除腐败。尤其是“谁来监督一把手”的问题,尚缺乏行之有效的体制与机制答案。上级党委纪律监察部门对下级党委书记的监督,也往往是结果监督,即在东窗事发之后的惩处,而缺乏过程监督,即通过有效的监督体制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由以上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必然提出改革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和权力体系的迫切任务。(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 共 3 页: 1 2 3    进入专题: 政治体制改革 反腐倡廉   

阅读更多

陈婉莹:《出大事了——新媒体时代的突发事件与公民行动》序

翟明磊的新作《出大事了——新媒体时代的突发事件与公民行动》出版了,在天地书局,香港机场以及香港各书店销售。 本书是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CMP)的系列丛书,主题环绕突发事件,新媒体和群众运动的关系,其中聚焦新媒体时代公民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和影响, 公民又如何透过媒体,挑战社会不公、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激发社会变迁。书中案例反映了信息科技动员和传播的力量和局限,收集的案例从2003至2011年,可以说是胡温十年执政的一个记录。...

阅读更多

胡泳 | 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间的竞争

http://www.tnc.com.cn/info/c-001001-d-3309325.html 21 世 纪 企 业间 的 竞 争是商 业 模式 间 的 竞 争   每 15 分钟都会有一个新兴品牌让人关注?   21 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与价格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你能想象出 2 年、 5 年甚至 10 年之后你公司的商业模式将会是什么样子?你会在主导者行列吗? 不可否认,中国服装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内需市场增速放缓,社会价值主流导向与消费行为的变化,生产、流通成本不断上涨 …… 不利的市场环境带来的不仅仅是放缓的增长速度,更多的是中国服装业从业者沉淀下来的理性思考,中国自主服装品牌行至寻求创新转变的时间节点,模式与价值再创的时代业已来临。 如何创新?很多企业家如今达成的大共识是:企业应围绕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活方式升级需求,进行价值创新,提升客户价值,发现和开发新的市场空间。但如何实现这一过程是所有人都在求解的问题。 商业模式的新含义 采用全新商业模式的新兴产业正在成为传统产业的掘墓人。如何在传统行业中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为什么每次弯道,往往是新兴企业赶超,而不是传统企业维持统治? 著名金融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武祥认为,企业进行创新通过五个举措来实现:一是调整战略定位,包括对产业领域的客户选择。很多优秀的服装企业之所以成功,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准定位自己的客户和客户价值。二是创新产品服务。三是改善经营管理。四是善用金融策略,如资本市场或者用其他的一些金融工具。 “ 如果以上四个都做了很多调整,依然没有效果的话,那要增加一个:重构升级商业模式。 什么是商业模式?有人说商业模式就是怎么挣钱,这个表达非常通俗。也有人一说模式就必提互联网。 “ 一讲商业模式就想到产品营销和传统商业的运行模式,现在的商业模式已经不是这么狭隘的概念了,而是一个产业在市场全球化的条件下,持续发展的商机和机制。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国服装协会名誉会长杜钰洲认为,商业模式很复杂,每个企业因为商业模式的不同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也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创造力。 “ 其实在基础产业里有很多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在借助了 IT 技术之后。所以商业模式不仅仅是赚钱方法,我们把它定义成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 朱武祥说,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包括了交易主体和交易内容,交易的媒介与交易方式,交易定价与交易风险的管理。而创新模式,无非就是从以上几个主体改变风险管理方法。 在朱武祥看来,创新商业模式有三个基本点:首先,一个新模式一定要考虑到是不是提升到利益相关者,最终是要增加利益相关者价值,包括企业自己;其次,是不是降低成本,这包括搜索、库存、信用、资金还有监督等各种成本;第三是降低风险。 “ 服装企业可能需要借助 IT 技术,重购服装商业中客户、供应商和经销商等交易方式。当然,只有单个企业创新是没用的,还需要整个产业链创新。 ” 朱武祥强调说。 杜钰洲则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应围绕着三个基本的元素:价值成果,资源能力和决策。价值成果决定企业在形成商业模式时考虑企业的外部和内部价值,其中包括客户价值。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得到了产品,企业得到了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供应链整体也得到了提升。 第二个要素是资源和能力,形成企业对产品品质的控制力和供应链系统的配置能力和效率。第三是决策。决策生动的展示着企业生长的过程,从资源获取这个价值链,研发生产的价值链,销售流通的价值链。这三个 —— 价值成果、资源能力和决策构成商业模式的整体。 移动和自媒体改变了什么? 移动性及连通性将成为未来商业环境的核心,年轻一代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科技的普及让他们拥有更大的发言权。面对新的连接方式,管理范式正在发生怎样的转移? 在 2013 中国服装论坛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媒体批评者胡泳为人们展现了未来移动世界的模样。 移动正在成为社交网络的发展方向,手机正在变化整个快速沟通和群体参与的工具。青少年们以更加赋有创造性的方式使用手机。 “ 如果有一天每一个人的行为都被记录在案进行分析的话,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来理解真实的生活现象,这就是我所称为的大数据。 ” 胡泳说。 这些数据记录了人们的活动、决定以及生活本身,这将产生巨大的价值。在广告行业,位置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而当我们进入大数据时代以后,比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见得高过你去一个地方的光顾次数。 “ 我们设想一下可不可以通过光顾次数而构造定制化的广告,那么会产生很多有意思的新模式,当然它的前提是隐私权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根据新技术在社会当中发展历程来看,我们知道人们常常为了方便有趣而牺牲一些权利。 ” 胡泳分析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发生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将发生在人和机器及机器之间,这就是所谓的物联网。 对于营销者来讲,这些大数据至关重要,他不仅懂得消费者的过去,也知道他的现在,还能预测他的未来。 “ 将来我们遇到的一个世界,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坏的服务,或者讲最好的媒体就是最坏的媒体。 ” 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同步而来的,还有自媒体的兴盛。在自媒体时代,消费者的抱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大张旗鼓,品牌如何做出积极的反应和回应,修复甚至是塑造品牌声誉?如何在不利情况中寻找有利因素以扭转局面? 在中国式市场传播理论倡导者、《逻辑思维》主讲人罗振宇看来,自媒体时代,魅力人格体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它可以是明星,可以是普通的个体,也可以是明星的组合,比如包含了吴伯凡和梁冬两个人格的冬吴相对论,比如包含了七个男孩的天天兄弟,包括谢娜、何炅这样一批人的快乐家族等,有时候它甚至不是人,如米老鼠、唐老鸭、 HELLO KITTY 等。 “ 因为在价值链当中,稀缺要素必然带来价值。 几乎所有的魅力人格体,都能兑换成市场价值。 不管你是谁,只要是被人记住,哪怕是邪恶的魅力都会收获相应的商业价值,这就是我们即将面对的互联网商业时代的吊诡之处。 ” 罗振宇认为,魅力人格体的产生自然就延伸出下一个逻辑:自媒体的出现。 “ 服装企业要改变自己的运营路径,不要再把做大做强挂在嘴上,我们将迎来一个小而美的公司时代,你的产品覆盖面未必要那么大,但是你可以将体验做到极致。 ” 罗振宇认为,小而美的时代,企业与自媒体结合的模式之一就是产业链自荐媒体,比如一些知名企业家频频在公共活动场合抛头露面,就是为自己的产业链获得一定的媒体性。 主流还是潮流? 10 年前,赵俊浩拿着几条潮味十足的牛仔裤去国内一些主流商场做推介。它上面有曲折的线条,有很多不同的装饰和破洞,价格都在 2000 元以上。商场的招商人士觉得这小子疯了,这种又怪异又贵的裤子能有几个人会买? “ 他们认为这样的裤子喜欢的人买不起,买得起的人不会喜欢。 ” 但是通过 7 年的努力,当赵俊浩离开这个品牌的时候,它的销售量和销售额都是中国市场里的中高端牛仔裤销售冠军。如今,赵俊浩已成为 EVISU 中国区总裁。 潮流瞬息万变,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小而美时代里,小众品牌也将拥有大市场。最近几年中, 时尚市场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品类,被人们称之为 “ 潮牌 ” 。 从国际市场来看,很多的主流品牌甚至奢侈品品牌,正在与潮流品牌进行互动,比如和一些潮流品牌设计师进行跨界合作等。 而在 5 年之前,很少有人提及潮牌或者个性化市场之类的概念。 “ 其实潮流市场对主流市场的冲击是永远存在的。我们现在所听的歌曲在 20 年前绝对是小众的潮流,今天的任何一个人回到 20 年前,都是当时最潮流的人,只是我们没有发觉它。 ” 赵俊浩认为,潮流市场是在潜移默化地侵入主流市场,对主流市场进行替换。但潮流市场对主流的进入也并不都是成功的。 “ 我们发觉成功率大概在 15% 到 20% 左右,一大部分在渐进的过程中逐渐消失和淘汰了。 ” 赵俊浩说。 而现在,很多主流品牌也开始窥视潮流市场,并试图分得一杯羹,但很多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经营年轻族群的生意。他们感觉自己的品牌有些老化,于是大规模转型,请了一些非常出名的设计师,转而去做年轻人生意,国内有很多案例,但往往都以失败而告终。 “ 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去理解潮流市场。 ” 赵俊浩认为,潮流市场看似庞大,但内里存在一些非常奥妙的事情。 “ 主流市场能统计集中的数据,潮流市场面对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性格,很难去揣摩他们心中究竟在想什么。而且在潮流市场中,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善变。消费者对新生事物的接纳程度,远远超出经营者。 ”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下,赵俊浩发现,中国市场不缺少品牌,缺的是专业管理。 美国艺术家 Andy warhol 曾说,在未来的社会中,每 15 分钟都会有一个人成名。赵俊浩认为,在未来的中国服装界, 每 15 分钟都会有一个新兴品牌让人关注。 “ 随着潮流和主流的不断替换,我相信未来的品牌和商品会远远丰富于现在。很多人说,现在服装产能过剩,但潮流是一个永不满足的市场。 ” ( 服装时报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八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