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马英九登录Google+

  继早先 Google+ 上的“山寨马英九”被封禁之后,7月19日上午,马英九正式登录Google+,由于在马英九的80万粉丝的Facebook上介绍了这个Google+地址,因此可以证实该帐号并不是假冒的。   自马英九注册Google+之后,吸引了大量网友追随,短短4天没想到追随人数就破2万,其排名在中文用户圈内仅次于台湾艺人许茹芸,名列第二。而其竞争对手蔡英文虽然在7月上旬就注册Google+,但目前追随者仅及马英九的一半。   马英九的Google+吸引了众多大陆网友留言,使其第一次和大陆网友大规模接触。马英九发布的第一条信息是条“问候贴”,内容如下:   “各位Google+的朋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意见、分享心情。我也希望让这里成为一个为台湾集气加油的园地,欢迎大家呼朋引伴来这里一起关心台湾、祝福中华民国,为台湾「+1」,让世界看到 Taiwan Plus!”   马英九的第一条信息发布了才3个小时,就有494个评论,然后就自动关闭评论了(Google+不支持大量评论的确是个大问题啊),跟随马英九的用户会出现“刷屏”现象,大陆网友对此戏称“刷屏求解放”。   之后马英九在Google+发布消息较为频繁,几乎每条消息都有大量留言评论,而评论的用户很多是使用简体的大陆人,很多留言看起来很令人感慨万分。   马英九的Google+地址是: https://plus.google.com/100324436248497823664/posts 评论《马英九登录Google+》的内容… 相关文章: Google+:一个“圈子”引发的深思 也谈Google+的”圈子” Google+会成功吗? Google的社会化梦想 Google面临的六大战争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谷歌阅读器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阅读更多

乔布斯会不会推低端iPhone手机

  近期很多国外人士都表示,如果苹果公司愿意推出低端 iPhone 手机,售价在100-200美元左右,苹果的市场份额将会翻倍多少多少,收入将会翻倍多少多少。笔者觉得这不太靠谱。难道乔布斯不知道价廉物美的东西人人喜欢么?他肯定比谁都清楚。那为什么苹果的iPhone系列手机价格都是那么的昂贵呢?贵,自然有他贵的道理。但是价格这样贵,还是被众多消费者所购买,这是为什么?   我们平心而论,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选择iPhone手机。外观漂亮?比iPhone漂亮的手机多了去了。经摔?赶紧去买诺基亚吧,iPhone 4一摔就是大几百上千元的损失啊。方便?使用iPhone 4相当不方便,拷贝文件麻烦,播放影音文件麻烦(格式问题),甚至充电都麻烦,因为不能换电池。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大批消费者成为果粉,那么痴迷苹果的产品,iPhone手机呢?我觉得还是iPhone的系统和应用商店。   iOS自然不必说,即使使用量最高的Android,笔者都觉得没有iOS的流畅度好。至今笔者都未发现一款手机的流畅度能超越iPhone 4的,相信只要你把玩过iPhone 4,你就不会放手,因为他会深深的将你吸引住。而且人性化也做得很出色。相比iOS,Android连塞班的人性化都比不上,这也是笔者对Android不满意的其中之一。   配备了30多万个应用程序的App Store,可不是开玩笑的。正是这些海量的应用软件,才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使用苹果的产品。从某个方面来讲,大多数用户是冲着苹果的应用软件才买iPhone的,这毫不夸张。   那么为什么笔者说乔布斯不会推低端iPhone?低端iPhone就和上面两大因素相抵触了。   售价高,很大一部分都归咎与手机硬件设备。而如果类似100-200美元的iPhone,试问硬件能到什么样一个高度?硬件跟不上来,自然系统会卡,苹果的特色流畅度和用户体验还怎么体现得出来?硬件降低,某些大型游戏无法运行,iPhone的优势在哪?   尺寸比原来的小,自然分辨率会降低,直接导致30多万的应用软件无法运行。如果要运行,必须让开发者去调整软件、游戏的尺寸。而Android应用商店就是遇到这种难题。因为Android手机太多,分辨率不一,导致为Android开发软件的人员必须购买多台不同分辨率的手机来测试,以达到每台手机都可以完美运行。笔者相信Android在这个问题上已经碰钉子了,苹果肯定不会重蹈覆辙。   分析师们分析苹果推出低端iPhone最主要的是靠低廉的售价来夺取Android的低端市场,但是价格低了,配置低了,屏幕小了,原本iPhone的优势都没了,怎么能去抢Android的低端市场?没有这些特色,用户们还会选择苹果iPhone手机么?没有这些特色,这手机还是iPhone手机么?   最后是笑话时间:中国iPhone 4用户表示压力很大,如果苹果推出低端iPhone手机,那让他们如何继续装逼?   来源:西门投稿, 原文链接 。 评论《乔布斯会不会推低端iPhone手机》的内容… 相关文章: 当乔布斯离开苹果 二十年前的那场战争 如何创造性使用手势操作 解读“后PC时代” 苹果iPad2引领平板电脑潮流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我的Google Reader – 我的Twitter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阅读更多

Google发布云输入法

  据谷歌黑板报 报道 ,Google发布云输入法,支持23国语言。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国家,人们也在用类似中文拼音输入法的方式来输入当地语言,比如说印地语和阿拉伯语。   云输入法(在线拼音输入法、Transliteration),指的是用户可以使用这个API轻松地在自己的网站的任何输入框中添加云输入法。这样,用户可以直接在网站的输入框中输入中文,而不需要每次都先打开客户端输入法。用户只要在最左侧的语言下拉菜单里选择“Chinese” (即中文),就可以使用在线拼音输入法。用法跟客户端谷歌拼音输入法基本一致。输入一串拼音,用空格键或数字键选择中文候选项,用上下翻页键或逗号/句号键翻页。   谷歌云输入法一共支持23种语言,包括中文,使用非常简单。用户可以到 Google Transliteration API文档 中学习如何使用。   谷歌云输入法地址: http://www.google.com/transliterate/ 评论《Google发布云输入法》的内容… 相关文章: 智能手机的中文输入法统计 谷歌输入法的中文写作 谷歌拼音输入法3.0测试版发布 拼音输入法的渐变 趋势研究——云输入下一波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 我的Google Reader – 我的Twitter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阅读更多

Google Buzz路在何方

  Google Buzz其实是一个相当不错的产品。笔者在buzz刚刚推出时就去试用过,但是当时对于这个相当社会化的产品还并不了解。时隔几个月,现在已经对于这个全新的产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Google Reader与Google wave   社会化,无疑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词。社会化网络的出现,极大的增强了用户的粘度。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Google Reader社会化的研究。 Google Reader在社会化之路上堪称典范,时至今日,已经近乎完美的实现了各种社会化的构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正是Google Wave。 Google wave走的并不是社会化的路线,而更加类似于一种协作平台。   Google Reader的成功,和Google wave的失败,实际上恰恰正是因为同一个原因: 用户 。由于Google庞大的用户群,Google Reader的社会化之路才走的如此轻松;同样,也正是因为脱离了这个用户群,Google wave也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   无论是gmail也好,wave也罢,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户。没有用户使用的服务,必然是失败的。    社会化之争,实际上就是用户之争 。     Google Buzz   wave的失败,显然对Google触动不小,于是他及时的推出了Buzz。Buzz最大的优势,便是这难以置信的用户群——他是内置在Gmail 当中的。这样的设定,使得Buzz从一开始就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同时更加可怕的是,他也是基于Google另外一个最为成功的服务——Google Reader上的。   在此前,Google Gmail的用户和Google Reader的用户虽然是同样的一群人,但是他们之间却始终缺乏一种有效的交流手段。   明白了用户的重要性之后,Google显然不能对此放手不管。于是Buzz顺理成章的出现了。    Buzz的出现,成功的在Gmail用户和Google Reader用户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原本可以说是完全被隔离的两组用户,现在微妙的融合到了一起。这无疑有效的增加了gmail用户的粘度。   但是,我想Buzz的出现,绝对不仅仅只是为了给这两个服务搭桥的。     Buzz的发展   无论一个服务最初被设想的多么完美,最终也都是需要交由用户自己去判断其价值的。而这也正是Buzz所面临的尴尬。   我相信在最初被构想的时候,Buzz显然是肩负着更加重要的意义的,参见来自于 维基百科 的记录—— Google Buzz是由Google开发的社会化消息工具,集成于该公司的邮件服务Gmail中。朋友分享的链接与信息会显示在Gmail界面中。Buzz中融合了照片、视频、链接等多种元素,形成了Gmail会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的。Google Buzz一开始的目的也是本着社会化这条路而来。不论怎样,他或多或少的实现了这一目标: Gmail的用户之间的交流开始变的越来越多,停留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   在此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还能够和这么多的Gmail用户进行直接在线的交流,而这个平台甚至还是Google提供的。从这个角度来看,Buzz无疑已经成功了。 但同时,Buzz也走上了另外的一条道路。     Buzz的尴尬     虽然Buzz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分享方式,包括连接自己的博客等等。但是每天看下来,里面出现最多的,始终是来自于Google Reader的共享条目。   Google的本意或许是希望Gmail用户可以多一些交流,这现在已经无从分析。重要的是,现在的Buzz,直接导致了Google Reader的内容大量涌入Gmail。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原本混乱的信息更加混乱,凭空增加了阅读的成本。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自己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结果。尤其是当一条信息已经在阅读器中重复出现了多次之后,又再次出现在了Buzz中。这真是一件令人相当郁闷的事情。    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定位 。Buzz最初的定位是一个介于Google Reader与Google Gmail之间的社会化交流平台,选择同步Google Reader的分享不仅可以让这种定位更加明确,也可以有效的促进初期的讨论。   但是这种定位并不明确。 Buzz是Gmail的扩展,这样一来Gmail的纯邮箱用户可以直接参与社会化的讨论 Buzz也是Reader的延续,让Gmail用户可以了解Reader中的好友分享的内容 Buzz当然也可以独立,成为同时拥有Reader与Gmail用户的讨论内容的论坛   结果,Buzz可以以其中任何一个目标作为定位并专心的发展,但是他选择的是模糊自身的定位,以求同时包括。   这种模糊的定位所带来的结果,并不是一个各方面都完美的突破性产品,而是一个只能说差强人意的Gmail衍生品。   但凡是一个成功的产品,其自身都有着极其明确的定位,无论是twitter,还是dropbox,甚至于是evernote。他们的成功,都归功于自身明确且唯一的市场定位,而不是期待能够包括更多的内容。至少,这不是在一个产品成熟之前所需要考虑的。也即是说, 一个产品的成 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他能够做到什么, 而是清楚的知道自己不能做到什么 。   Buzz不能说不成功,但他却终究无法摆脱Google Gmail和Google Reader的阴影。只希望Google Me可以带来一些全新的东西吧。   来源:读者投稿, 原文链接 。 评论《Google Buzz路在何方》的内容… 相关文章: Wave已死,Google还将归来 使用Nginx给Google App Engine做负载均衡 从Google Docs下载任意格式文档的方法 Google App Engine使用简介 Google App Engine支持Java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我的Google Reader – 我的Twitter – 我的Facebook – 月光博客Twitter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阅读更多

谷歌翻译支持中文发音

  据Google官方博客报道,谷歌翻译(Google Translate)已经添加了多种语言的发音功能,其中包含中国普通话发音。

  之前,Google Translate已经支持英文的“文本转换为语音”功能,随后几个月增加了法语,意大利语,德语,印地文和西班牙文等语言,现在又增加了中文普通话发音。

  现在,你使用谷歌翻译将信息翻译为中文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点击翻译界面旁边的扬声器图标,来收听中文普通话的发音,类似下面。

谷歌翻译支持中文发音

  具体的发音质量,根据我的测试,中文发音还不算完美,与英文发音有很大区别。

  访问谷歌翻译:Google Translate

评论《谷歌翻译支持中文发音》的内容…

相关文章:

统计
关于我们: 地址 – www.williamlong.info 我的Google Reader我的Twitter我的Facebook月光博客Twitter
月光博客投稿信箱:williamlong.info(at)gmail.com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三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