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培云:“呜呜祖啦”与中国崛起
四年一度,葡萄美酒世界杯,夏天的乌托邦。我不是球迷,对于足球场上的有些术语,排兵布阵,了解得也并不十分精确,却一直保持着看世界杯的爱好。严格说,我看的不是世界杯,不是绿茵场上东奔西突、滚来滚去的足球,而是风行草偃、花开花落的世界。 然而,今年的世界杯却看得我无比头疼。一个个被称作“呜呜祖拉”的喇叭,发出“嗡嗡嗡嗡、嗡嗡嗡嗡”的声音,让我觉得自己仿佛坐在闷热夏天的苍蝇堆里。法国球迷形容自己是坐在“一群蜜蜂”中,那是显得太诗情画意了。 若不是看到《中国青年报》上的探访“呜呜祖啦”生产地的冰点文章,我是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吵死全世界”的喇叭是中国制造的。不过,这个消息也并不让我觉得非常意外。毕竟,中国是个无人可比的“世界工厂”,而且这方面我也有不少经历和体会。 记得有一年,我在诺曼底旅行,在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市场上找到一个玩具小火炮,就在我准备买时,发现火炮的底部标注了中国制造。转年在法国南部的阿尔小镇旅行,买了几个装满普罗旺斯薰衣草的香草袋,带回家后发现它们也都是中国制造。就在最近,有学生给我送来一小盒精致的茶叶,说是刚从西班牙唱完歌后捎回来的。我感谢学生的好意,待其离开后,我无意间看到盒底贴着个小标签——“Made in China”。 这样的故事我已经见证太多,相信许多“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中国旅客在世界各地都曾经遇到。背后的事实是,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在世界攻城掠地。 继续说世界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都在努力追求国家形象的建设。奥运会、世博会也是为国家形象而设。不过,相较于世界杯而言,这些大项目在许多人心目中,其所受的关注程度也许还真不如巴西、阿根廷大获全胜的一场球。只可惜,中国足球从来没在这方面给这个国家争得脸面。待“呜呜祖啦”在南非的天空下横空出世,事情变得多少有点幽默。如制造厂商所感慨——“没想到,中国的足球没进世界杯,我们的喇叭倒先进去了”。另一方面,你又会自我安慰,没有国家队的世界杯,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它可以让人心平气和,少了些地方冲突;没有国家队的世界杯,可以让中国观众彻底拥抱世界——做哪个国家队的球迷,哪怕是美国,也没有好事者骂你是汉奸。“不是兄弟不爱国家队,只怪国家队不给兄弟爱的机会。”“国家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人也没有。” 说到全球化,说到国家崛起,人们时常会讨论在这样一个时代本国将输出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人甚至还得出结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可以称道的价值观输出,它就不会是一个真正崛起的大国。中国是否已经是一个崛起的大国,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似乎暗藏隐喻。 早在几天前,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在微博上询问什么是全球化,回答异彩纷呈,最有意思的是下面这段话:一位英国的王妃和她的埃及男友,乘坐一辆由喝多了苏格兰威士忌酒的比利时司机驾驶的装着荷兰发动机的德国汽车,被一群骑着日本摩托的意大利狗仔队追踪,在法国的一个隧道里发生了车祸,抢救她的是美国医生,用的药产自巴西。什么是全球化?这就是全球化! 如果你愿意,现在你也可以通过南非世界杯来解释什么是中国正在经历的“呜呜祖啦式全球化”或者“呜呜祖啦式崛起”:三十二支来自世界各地的球队,在南非踢足球,看台上来自世界各地的球迷,吹的都是清一色中国制造的“呜呜祖啦”。 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呜呜祖啦”的声音里不但没有中国的价值观,甚至连发出声音的气息都是别人的。为什么中国为世界输出了数以亿万计的产品,却难以输出真正代表中国价值的东西?除了血汗,中国的价值在哪里?想起这一点就难免让人尴尬——“世界杯什么都是中国制造的,只有球队不是。” 分享本文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