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警卫局

译者 | 《纽约时报》在重庆领导人被清除之后,中国的高层努力想恢复团结

核心提示: 罢黜薄熙来在近几周引发了疯狂的内部政治分化,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出现了一次罕见的分歧性表决。 具一些知情人说,外表的平静其实相当脆弱,这是胡锦涛和温家宝领导班子先求得了中共党内元老们的支持,同时让出重庆一些重要的领导职务给其他有影响力的政治集团的代表之后才维持住了平衡。  原文: China’s Hierarchy Strives to Regain Unity After Chongqing Leader’s Ouster 作者:JONATHAN ANSFIELD 和张彦(IAN JOHNSON) 发表:2012年3月29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同时参考了其他“ 同来源译文 ” 在中国这一代领导人经历了最严重的政治危机后,北京最高层正重整旗鼓,继续按计划进行今年晚些时候的重大领导层洗牌的。 但是罢黜西南重镇重庆市的前领导人、民粹主义代表薄熙来,几周来引发了疯狂的内部政治分化,并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出现了一次罕见的分歧性表决。 根据本报访的一些与中共高层或有权势的家族有联系的出版人、学者和分析家这么说。 他们说,外表的平静其实相当脆弱,这是胡锦涛和温家宝领导班子先求得了中共党内元老们的支持,同时让出重庆一些重要的领导职务给其他有影响力的政治集团的代表之后才维持住了平衡。 “他们希望让每个人都相信,(北京)最高层没有问题——既没有分裂,也没有内斗”,香港有影响力的《中国观察》杂志出版商金钟表示,“但这是一种假象”。 据一些从中共中央官员处听到消息的人士介绍,薄熙来正被软禁在其北京的家中,由中央警卫局负责看守,这是由党的总办公厅控制下的解放军部队。他们称,薄熙来面临一系列腐败和滥用职权的指控,正在接受调查;薄熙来的著名律师妻子与其中一些指控有牵连,正遭受更为正式的拘押。 中共正在进行十年一次的领导层换届。在未来一年内,中共将产生新的领导层及新的总书记,他们将挑选出一位新的总理及其他高层政府官员。 直至倒台前,薄熙来一直是进入北京领导层的竞争者。但在二月初,薄熙来的公安局长王立军携带针对薄熙来的证据逃到成都的美国领事馆。 据两名接近政治局常委的消息人士介绍,(王立军事件)导致了3月7日政治局九常委的“分裂性”会议。据说其中八名常委,包括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表示支持或同意免除薄熙来职务并对其进行调查的决定。 但是,关键的是,负责管理中国无处不在的安全机构(中央政法委)的周永康抵制这一决定。薄熙来被视作是周永康可能的接班人。周永康此前曾赞同薄熙来热衷的“打黑”运动。薄熙来曾经的靠山——中共前领导人江泽民,似乎没有介入本次决定,他的立场尚不得而知。 薄熙来次日(3月8日)未出席人大会议,但在3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否认有任何错误行为,并预测胡锦涛最终将访问重庆。但在3月15日,中国官方媒体发表了一份简短声明,称薄熙来已被免去其主要职位。 中共党内人士表示,为了达成更广泛共识的努力并未到此止步。最高层领导人,如胡锦涛和温家宝,还会见了部长、省领导和党内元老们,征得他们同意对薄熙来予以免职,并征求他们对此的处理意见。据熟悉内情的人士说,他们接触的人包括前总理朱�基和李鹏,及前高层领导李瑞环和乔石。 党的官员们还对调查的某些版本放出试探性气球。他们说,在闭门简报会上,被选去参加会议的高层官员听到所宣读的中央办公厅发出的文件,这些文件列举了对薄熙来的一系列初步指控,并把王立军列为“叛国者”。 分析者们说,中国的网络审查机器既允许一些有损薄熙来和周永康的传闻和细节广泛传播,又允许一些支持薄熙来的言论,这反映了北京高层的不确定性。 但从表面看来,中共最高层正在推动团结一致。上周,周永康缺席一个全国政法会议后,现在又经常在新闻中露面,敦促司法和公安干部与党保持一致。胡锦涛也开始出国访问。周二,主要的军队报纸向军队干部下令不要理会“社会噪音”和“敌对势力”,要团结在党的周围。 党代会也被认为将会如期举行。重要的决定要到夏天才会做出,但是对九人构成的政治局常委的人选正在慢慢定型,几乎可以肯定,薄熙来没有机会成为其中之一。他正在努力保持某个象征性职位,避免入狱。 薄熙来的命运可能是构成他倒台全过程的一部分,而现在这一过程充满变数。 比如,公安局长王立军为什么要逃到美领馆还不清楚。总办公厅的文件称薄熙来妨碍司法,因为王立军要对他的家属进行调查而进行报复。有人说这与去年因为英国人,尼尔・海伍德之死有关。海伍德是薄家的朋友,也是一名商人。根据参加了简报会的人说,在美领馆,王立军讲到了这一案子。 但本报采访的大部分人说海伍德之死只是数月之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之一。根据一名认识薄熙来的中国学者、与统治圈有联系的政治分析家的说法,去年十月,党的纪委开始针对王立军进行腐败调查。 薄熙来向调查压力屈服,而王立军可能是在报复他。他两次向纪委举报薄。根据这一分析人士的说法,王立军曾指控薄熙来的妻子,律师谷开来向海外转移了大量资金,还说薄熙来在治理重庆期间想要与“党中央”对抗,包括对其他领导人部署窃听行动。他还说,那时王立军的举报被驳回了。 这名学者是薄熙来的老朋友,他是在匿名状态下说的这些,据他说,薄熙来在两次电话谈话中告诉他,在他被免职之前,他有信心挺过这场风暴,但是面对可能的反响,他会辞职。 这位朋友说,“薄熙来告诉我说,‘我可以经受关于这两件事的调查’,”后来,薄熙来对他的这位朋友说,他们俩年轻时就曾在文革中进过监狱,“什么样的艰难困苦没有经历过?” 薄熙来持续具有的影响力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党还没有提出关于这一事件的更多说明。名义上,他仍是25名政治局委员之一,在一些将军、革命后代和其他中国左翼人士当中他仍受支持。这些左派们对丢掉传统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感到不安。 最终,薄熙来被认为有腐败行为,在党内支持他的人也可能会为了他被免职而坚持要其他政治势力让步。 把这种讨价还价看起来已经开始了。临时接替薄熙来的重庆职位的是副总理张德江,和薄熙来一样,他也是江泽民的门徒,也是竞争入常的一名候选人。来自胡锦涛的政治派系中的资深干部关海祥本来已经被任命为重庆公安局长,接替王立军的职务,但是在最近几天则被换成了更靠近周永康派系的另一人何挺。 相关阅读: 点击这里查看我们 跟踪翻译的与“王立军、薄熙来”相关译文 本文版权属于原出版公司及作者所有。©译者遵守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许可协议 。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近期网络时政暗语意思必知(翻译对照表)- 轮胎大战方便面, 你懂吗?

网络暗语意思翻译对照表 古月、轮胎(“锦湖”牌轮胎)—胡锦涛 天线宝宝、天线、小宝—温家宝 令狐军师— 令计划 水工系—江系 广隶、康师傅、方便面—周永康 青红军师— 曾庆红 三少、火锅—薄熙来 大力王、王丽娟—王立军 锦衣卫— 中央警卫团 母公司— 后台 赏析(1)           听说火锅(指薄熙来,火锅意比喻重庆)被天线(指温家宝,来自动画片天线宝宝)端掉之后,母公司(后台)康师傅(周永康)正面死掐轮胎(指胡锦涛,取自韩 国生产的“锦湖”牌轮胎)和天线(温家宝),20日凌晨炮竹声也是此事,结果是康师傅(周永康)惨败。天线(温家宝)这九年虽进军影视(因温家宝常在媒体 前落泪动情,被认为是作秀,有“影帝”之称),但人心向善,毕竟20年前腊肉馆外(“腊肉馆”指毛的纪念堂,20年前的馆外指天安门广场发生的“六四”镇 压事件)他是站在扬州炒饭(指赵紫阳)背后的男人,你们再唱歌吃火锅(这句话指薄熙来在重庆搞得唱红歌运动被某些人捧场的事),人家九年心血全没了,所以 幸亏轮胎(胡锦涛)紧握迷彩涂装(军权)不放,才狠摔方便面(周永康)。  赏析(2) 1、三少目前已转押,离开北京,秦皇岛还是北戴河不知道。一同被转押的另外33人(三少亲信)的转押地不详。所有转押事务全由61889部队(中央警卫局,原8341)执行。 3、大连重庆两地,上百名富豪被控,限制出境,一切行动都在锦衣卫监控之下。 5、广隶闯宫政变将一开始便被控制,源于令狐军师提前招呼好61889部队。而至于此后消息再也没有传出,至于网传当场击毙不可信,最大可能是坐下来谈判。 6、御林军占领京城,部份正规军城外待命。从湖南前日调到重庆的126武警机动师,在重庆全线戒备。 7、与三少往来密切的军中人物有四人被扣。上将海洋。 8、青红军师被扣在寓所,切断一切联系。这条????? 12、小宝亲信被当人质扣押在外,暂无消息。 …….. 相关报道 : – 周永康斗胡锦涛详细完整版- 截止3月19日(含暗语全文) – 周永康出事了- 胡锦涛下周突击集训政法委3,300干部 – 号外: 周永康与胡锦涛火拚, 双方相互抓人, 正规军调入北京 ! – 北京枪声响, 深夜长安街, 网上疯传: 出事了! – 周永康对抗温家宝, 薄熙来案使中共高层各派元老全面卷入内斗 – 周永康调动川警包围美国领事馆抓王立军, 胡温震怒: 比当年邓小平还胆大 – “第二权力中央”被薄熙来曝光, 体制怪胎使胡锦涛成“跛脚鸭”- 中共高层最新内幕 – 薄熙来搬出周永康再次逼宫, 胡锦涛放风续控军权予以警告, 中共高层面临摊牌 – 中共十八大常委人选看点: 政法委书记能否继续当常委? – 周永康内幕惊天, 被美国非官方渠道曝光, “国际警察”谨慎介入中共高层内斗 – 美媒惊曝内幕: 薄熙来、周永康周密计划整垮习近平- 王立军在美成都使馆谈话内容泄露 – 周永康把持重庆工作, 阻止国安局调查或逮捕薄熙来- 美媒首次详细披露王立军事件细节 – 中共高层内哄可能随时引发军事政变, 中南海杀机四伏 中共高层内幕新闻 :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粉碎“四人帮”细节考证

粉碎“四人帮”细节考证 文章原标题:历史真相与未解之谜——近年来关于粉碎“四人帮”若干细节的新考证 作者:韩钢 来源:CND 来源日期:2012-3-9 本站发布时间:2012-3-9 5:29:17 阅读量:80次   粉碎“四人帮”已经过去35年。35年来,事情的真相和细节一直为人关注,为人乐道。当年惟妙惟肖的传说,后来变成绘声绘色的戏说。关键在于,官方几乎没有公布任何相关的档案文献。这未必是有意保密,因为那是一次政治风险极高的高层权力变更,所以很可能当年就没有多少文字记载。由于缺乏文字资料,相关当事人的叙述便显得颇富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相关当事人回忆、传记、年谱的公开和出版,以及媒体的采访,以往的传说和戏说很多得以纠误,事情的真相不少也得以澄清,但也留下了一些模糊不清或相互龃龉的疑点。   究竟是谁最早提出解决“四人帮”问题的?过去一般说是叶剑英。主要当事人的回忆表明,事情可能要分为酝酿和正式提议两个阶段。还在毛泽东生前,叶剑英已经与一些当时被边缘化的党政军元老交流过对时局的看法,聂荣臻、王震、杨成武、粟裕等人曾先后以不同方式,向叶表示了对“四人帮”可能控制局面的担忧,希望解决他们的问题。叶则以自己的方式表明了对此的态度和决心。这可以说是最早的酝酿。   但酝酿是一回事,正式提出又是一回事。近些年研究的一大进展,就是弄清楚了正式提议的经过。华国锋、李先念和吴德等人的谈话和回忆,都说明是华国锋最先提议,经由李先念向叶剑英转达,得到早有此意的叶剑英赞同的。除了叶剑英事先的酝酿、华国锋正式提出动议外,一些知情人近些年还提到,李鑫在毛泽东追悼大会(9月18日)后,也曾直接向华国锋进言,建议采取断然措施解决问题。   目前的疑点在于,第一,华国锋是什么时候提议的?据华本人的记忆,是毛泽东去世后的第二天,即9月10日;而李先念、吴德的回忆,是9月11日。时间相差一天。第二,李先念是哪天去北京西山向叶剑英转达华的提议的?华国锋、吴德的记忆,都是9月13日;而李先念本人说是9月14日;《叶剑英年谱》则说是9月24日。三个说法,前两个相差一天,后一个则差了十来天。第三,李先念转达华国锋的提议后,叶剑英如何反馈的?这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环节。据华的回忆,9月21日叶去他家商议此事;《叶剑英年谱》记载9月中旬、9月25日和10月2日华叶有三次密谈。也就是说,李带话之后,华叶的第一次面谈,应该是9月中旬或21日。看起来,两者似乎差不太多,但细究会发现《叶剑英年谱》自相矛盾:既然李先念24日才转达华的提议,怎么会9月中旬华叶已经秘密商议?至于华叶密谈的具体内容,由于两位都已故去,已无法向人们披露了。   解决“四人帮”问题是如何谋划的?以往的说法,出于保密,政治局成员也极少知晓此事。从当事人的回忆看,这种说法并不属实。据吴德口述,除了江青等四人和被疑为追随“四人帮”的吴桂贤、有恙在身的刘伯承不知情外,其余在京政治局成员事先都程度不同地参与或了解此事。吴德还称,其中汪东兴、陈锡联、苏振华、纪登奎都是华国锋本人亲自约谈的,只有倪志福是吴德受华的委托打的招呼。   汪东兴是整个事件的关键人物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汪在事件中的作用有意淡化,与事实不符,也不公道。虽然汪迄今从未公开忆述此事,但从其他当事人的回忆看,汪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华国锋回忆,他除了同叶直接商谈外,还找了汪东兴谈话,汪与他的想法完全一致。华没有透露与汪商谈的时间,但吴德口述称,华曾告诉他9月11日找了汪商量此事,汪的态度很明确,表示坚决支持华的意见。《叶剑英年谱》则记载,毛泽东生前叶就曾同汪交换过彼此看法。果真如此,汪就是分别从华、叶处得知这个动议的。至于详情如何,目前仍然不得而知,有待汪本人的披露。   以往人们都以为一开始就准备对“四人帮”采取抓捕的办法,近些年当事人的回忆,透露出一个情况:在达成解决“四人帮”问题的共识后,曾经有过另一种考虑,即通过召开政治局会议或中央全会的办法解决。华国锋、李先念回忆,9月16日,也就是毛泽东追悼大会的前两天,华和李先念、吴德、陈锡联、纪登奎、陈永贵等几位政治局委员,在国务院会议室碰过一次头。吴德建议,用开会的办法解决。李先念表示质疑,还举了赫鲁晓夫上台的例子说明。华、李、吴权衡再三,考虑中央委员会有不少是“四人帮”拉进来的造反派成员,用开会的办法恐怕要冒风险,采取隔离审查的办法才是上策,故开会之策弃而不用。不过,关于这次会议的时间仍有不同记忆,华、李说是9月16日,而吴的记忆是9月26日或27日,两者相差了十来天。   据华国锋说,他不只是找了上述几位政治局成员商议解决的办法,更重要的还同叶剑英多次商量过此事。遗憾的是,华没有透露他同叶商谈的详情,因此华叶之谈仍是未解之谜。   抓捕“四人帮”的行动是如何准备的?过去的说法一直比较含糊或者片面。当事人的回忆逐渐相对全面地复原了历史。据华国锋、吴德的谈话或口述,准备工作主要是由华、汪、李三人分别商谈,由汪、吴组织实施的。整个行动班子分为准备文件的写作班子和实施抓捕的行动班子,前者由李鑫负责;后者又分为三个部分,中南海内抓捕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毛远新的行动由汪东兴负责,中南海外抓捕迟群、谢静宜、金祖敏的行动由吴德负责,控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等新闻舆论单位的行动由耿飚负责。为此,汪东兴指挥张耀祠(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武健华(中央警卫局副局长)挑选了直接参与行动的八三四一部队五十来名官兵,吴德则与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沟通,并与当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陈锡联联系,取得了对北京卫戍区部队的直接指挥权。   关于准备工作,实际上还有一条线被人们忽视了,就是高层经由叶剑英同一些军方人士和党政军元老打了招呼,如李德生、张廷发和聂荣臻、陈云、邓颖超等。从某个角度说,这些也是一种准备,特别是同李德生(时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张廷发(空军司令员)打招呼,更是对可能发生的不测做好预设。   至于具体行动的经过,当事人的披露比较详细。这是近些年研究一个比较突出的进展。张耀祠、耿飚的回忆录,特别是香港凤凰卫视对武健华、周启才、陈长江、杨正泉、保育钧等人的访谈,都相当细致地叙述了10月6日晚间在中南海怀仁堂抓捕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在丰泽园内抓捕江青、毛远新,控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10月7日进驻人民日报社的经过。   中南海外抓捕迟群、谢静宜、金祖敏的经过,过去一直不清楚。吴德在口述中作了叙述,但仍嫌笼统,远不及对中南海内行动叙述详尽。   抓捕“四人帮”当晚,中央政治局在玉泉山召开紧急会议,过去人们只知道会议结果,如今当事人的回忆提供了新史料   抓捕“四人帮”当晚,中央政治局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召开紧急会议。非程序的强力行动需要得到程序性追认,毛泽东逝世后最高权力核心的真空需要尽快填补,事件过后的中国政局需要稳定,这些都必须由最高决策层作出部署和安排。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应该说这是最后一环。   过去人们只知道这次会议的结果,至于经过,则不知其详。吴德口述最早作了比较详细的忆述,周启才的口述则更为详尽。参加会议的政治局成员是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吴德、陈锡联、纪登奎、陈永贵、苏振华、倪志福、吴桂贤等11人,作为工作人员旁听会议的是李鑫和周启才。会议从6日晚上十点开到7日凌晨四点,时长六个小时,主要是由华国锋、叶剑英通报抓捕“四人帮”的经过,然后作出了关于隔离审查“四人帮”和推举华国锋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决定。之后,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作出了安排。值得注意的是,会上华国锋曾提议推举叶剑英为中共中央主席,叶则坚持谦辞;政治局委员(纪登奎)建议按照毛泽东“三七开”的基调,指出“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所在,叶认为这时的文件不可能解决“文革”的问题。   不过,无论是吴德的口述还是周启才的回忆,对会议安排当前和今后工作的情况均寥寥数句,语焉不详。那次会议的参加者(包括旁听者),仅有四位尚健在。更进一步的情况,还待当事人披露。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毛泽东接班人问题至少存在明暗两份名单

新华社发布的讣告和配发的文章 2008年8月21日出版的各类报纸,都登载了新华社发布的华国锋逝世的讣告,所用的统一标题是:“华国锋同志逝世”。全文如下: 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华国锋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8月20日12时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这条以电讯形式发布的讣告,代表官方对这位历史性人物的“政治结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是对其政治品质作出的正面评价。对他所任党政军职务,则定格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有何政绩,未加一词,似乎留给人们一个可供思索的空间。 8月31日,新华社又以电讯形式发布了华国锋遗体在京火化消息,并报道了胡锦涛、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以及华病重期间和逝世后,前往医院看望或通过各种形式表示哀悼慰问的国家党政军(包括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名单,长达180人之多,其规格之高、规模之隆重,不说是国葬,也可说是准国葬了。 值得重视的是,新华社这次同时配发了《华国锋同志生平》的长篇专文,历叙讣告和新闻中未曾提及的他在位执政期间“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在领导和动员全党全国方面作出的“很大努力”。文章最后的结语说: 华国锋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品格和风范,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华国锋同志永垂不朽! 这与1980年12月5日十一大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通过的一份通报中对华国锋的评价(见《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以及随后20多年间在一些党史著作和文章中的负面评论,形成鲜明对照。 2007年和2008年,笔者先后写过两篇当代史文章,都曾论及华国锋当政时的政治作为。 前一篇《回看“四人帮”覆亡之日》(载2007年11月15日《北京日报》),其中说:“毛主席晚年喜爱起用‘厚重少文’的周勃型人才,以为可托付大事赖以安邦定国,华国锋、吴德、许世友都在他注目重用之列,而华国锋更被选为接班人。现在看来,至少在粉碎‘四人帮’这件事上,他是选对了。” 后一篇《赫鲁晓夫在中国》(载2008年第3期《书屋》),其中说:“华国锋主要做了两件大事:一、把‘四人帮’与毛泽东本人成功地划清界线,施行突然袭击,抓捕了‘四人帮’,出了广大人民积之已久的怨怒之气。二、为邓小平复出扫平了道路,并起用胡耀邦任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为随后的思想解放、邓胡新政和改革开放,开启了曙光之窗。”又说:“但他缺乏开创一个新时代、新社会的意志和能力,为‘凡是’派包围,下台是难以避免的。” 现在,随着这位历史性人物的逝去,对他的政治品质和政治业绩,已有新的定位,我想不妨在前述两篇文章基础上,再作一番回顾与叙说。已讲过的不多重复,仍求言必有据。 接班人问题 华国锋是继刘少奇、林彪后毛泽东指定的第三任接班人,与前两任接班人不同,他是实际接上班的接班人。接班人的选择,有一个漫长多变、错综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若从1945年党的七大算起,至1976年10月6日抓捕“四人帮”为止,长达31年之久。多变,指立废起落难以捉摸。各派系、势力你争我夺,却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故而关系错综复杂。但稍作观察,主要是两条线路活动:一条是明线,叫选贤与能;一条是暗线,叫选亲与信。明线,大家看得清;暗线,看不清,时隐时现,与明线纠缠在一起。 刘少奇、林彪、华国锋,是明线受到公开承认的接班人。彭真、邓小平也在明线的预备名单上。“文革”初期刘、邓尚主持中央工作,在一次向民主党派通报“彭罗陆杨反党案”时,刘少奇在会上说:彭真曾是我们党培养的接班人。这当然是来自毛泽东讲过的话。邓小平于“文革”开始被打倒,1973年起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5年被委以党政军重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虽名位尚次于周恩来,“四人帮”又不断从中作梗,但可能接班的架势,已搭起来了。 暗线之起,后于明线,但也有一个名单,这就是江­青、张春桥、王洪文、毛远新。姚文元虽名列“四人帮”,只是笔杆子,还轮不上接班人位置。暗线的初始形态,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林彪同志委托½­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两篇文章的先后发表,这是吹响“文化大革命”的号角。接着江青出任中央文革小组第一副组长,后又升任代理组长,总揽“文革”大权,频频亮相。 毛泽东为接受赫鲁晓夫大反斯大林的教训,防止“中国赫鲁晓夫”的出现,曾提出接班人必须具备5项条件,先发表在1964年7月14日的《人民日报》,题目是《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这是中苏大论战“九评”的最后一篇,也是分量最重的一篇。1966年,这篇文章中关于接班人条件的一段被编入《毛主席语录》(林彪写了有名的《再版前言》)。现引《语录》所载要点如下(每条前数码为引者所加): 条件一他们必须是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条件二他们必须是全心全意为中国和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服务的革命者。 条件三他们必须是不但要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还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已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人。 条件四他们必须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模范执行者,而不能像赫鲁晓夫那样,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专横跋扈,对同志搞突然袭击,不讲道理,实行个人独裁。 条件五他们必须是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勇于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而绝不能像赫鲁晓夫那样,文过饰非,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归于别人。 但是,这段占有三个半页面的《毛主席语录》,却不大为人注意,几乎未见有人提及或引用,连“两个凡是”派对此也避而不提。它其实是一份重要的文献,见证了毛在接班人问题上推行标准化(5项“必须是”)的努力。伟人亦无法预料或规定他的接班人接班后会做些什么,或不做些什么。唯一的办法,只是接班前的主观考察。毛曾对周恩来、王洪文说:“江­青有野心。你们看有没有?我看是有。我比你们了解她,几十年。”又对为江­青传话的王海容、唐闻生说:“江青有野心。她是想叫王洪文做委员长,她自己做党的主席。”(见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毛的这些带批评口吻的话,当然不能仅从字面理解。 林彪自我爆炸后,在相当长时期内接班人位置空缺。毛泽东于周恩来逝世后,在同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与华国锋二人之间,最终选中被他评价为“讲老实话,是老实人”的华国锋作接班人。这时他需要的是“老实人”,可以起辅助作用的人,而不是能人,这明显带有过渡性质。 关于毛泽东的这项安排,《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根据第一手资料,有较翔实的记述。如第43章《临终的日子》,在“重病中的毛泽东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段落中,引用张玉凤未刊稿《回忆毛主席去世前的一些情况》所叙: 这些天,主席醒来,也不光听文件了,总是在扳手指头,考虑问题。还问我政治局同志的名字,我就一个一个报出当时政治局委员的名字。一月中旬,毛远新来见主席。他问主席对总理的人选有什么考虑。主席考虑了一下说:要告诉王洪文、张春桥让一下。然后主席扳着手指数政治局同志的名字,最后说,还是华国锋比较好些。毛远新点头说是。就这样,主席提议华任代总理,主持政治局工作。 在这后面,毛泽东还说了下面的话:“就请华国锋带个头,他自认为是政治水平不高的人;小平专管外事。”这条材料是《毛泽东传(1949—1976)》作者根据1976年1月21日毛远新笔记《毛泽东听取毛远新关于中央政治局会议情况汇报时的谈话》补充上去的。毛泽东明确指示华国锋作头、邓小平作助手,把华提到了邓的前面。 毛泽东可谓世纪伟人了,在接班人问题上,天马行空,大启大阖,做了一篇大文章,最后又作了两处补笔:第一,没有直接向“四人帮”交班,此民之幸、国之幸;第二,没有选择别的什么人,而是选了“老实人”华国锋作过渡阶段接班人,为粉碎“四人帮”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提供了先行条件。 华与叶:粉碎“四人帮”的勇气和智慧 新华社播发的《华国锋同志生平》这篇文章,关于粉碎“四人帮”斗争一事说:“华国锋同志在粉碎‘四人帮’这场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党和人民不会忘记他作出的重要贡献。”这比1981年“历史问题决议”中关于这次斗争所说“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同志起了重要作用”的提法,有明显提高。 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一些有关回忆文章或书籍,透露这方面的细节,使人逐步看清了这段历史真相。现在知道,这次抓捕的直接参与者和知情者,有名字可查的,开列如下: 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吴德吴忠 陈锡联纪登奎倪志福丁国钰张耀祠李鑫武健华 此外由汪东兴亲自从中办和中央警卫团挑选50多人,分成几个行动小组,一个组负责抓一个人。吴德、吴忠负责北京卫戍区部队抓捕迟群、谢静宜、金祖敏等人,并把人民日报社以及清华、北大等单位用内紧外松方式戒备起来。北京卫戍区这部分军人,人数不详,他们只是执行者,不是参与者或知情者。几位领导人的秘书、警卫、司机等,也有若干人,他们都被拦阻场外,并不知情。 上面13人名单中,李先念、陈锡联、纪登奎3人未参加当晚现场抓捕行动。李鑫负责准备有关文件,归汪东兴领导;张耀祠是汪东兴副手,是行动执行者,抓江青和毛远新时对他们宣读了中央命令,所以留下了名字。武健华为中央警卫局副局长,此次负责怀仁堂“里面”的警卫工作。 名单中的前5人,是行动的主要决策者与组织者。华国锋、叶剑英是5人中的核心,华更是最后的决定与发令人。由于是暗中串联,分头谈话,5人并没有一起开过会。据吴德所记(《十年风雨纪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版),1976年9月26日或27日晚上,华国锋约李先念、吴德安排解决“四人帮”办法,一是抓起来,二是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用投票办法解除他们的职务。吴德倾向用开会办法解决,华、李分析,在会上投票要冒风险,采取隔离审查才是上策。华又提出解决时间“早比晚好,愈早愈好”。华通过这次讨论,下了最后决心,也作出了最后决定。 也是吴德所记,另一条线就是华国锋、叶剑英找汪东兴谈话,具体研究抓捕“四人帮”的办法,未注明日期,似应在9月26日至30日间。 这次抓捕行动的成功,李先念在华国锋、叶剑英之间奔走传话,决策定计,功不可没;也少不了处于要害部门的汪东兴掌控调动中央警卫团和吴德掌控调动北京卫戍区部队的支持之力,尤以前者起着主战场作用,所以吴德在回忆录中说:“在粉碎‘四人帮’的问题上,汪东兴同志是出了大力的。” 当然,成败关键仍在于华国锋与叶剑英的结盟。华刚上台,立足未稳,需要老同志的帮助;老同志渴望拨乱反正,也需要实力派配合。 在尚未获得共识共信前,二人曾互相试探,观察熟悉。在叶剑英一方,华的一言一行多有反馈过来,平日接触交往虽不多,但知道他不是“四人帮”一伙。1976年8月15日,老友熊向晖去西山见叶剑英,叶谈了他对华国锋的看法。熊的女儿熊蕾记录了叶的谈话: 叶帅讲了7月1日政治局开会研究毛主席病况的事。极左派们,主要是江­青,起草了一个下发各省部委关于毛主席病情的通知,其中说,毛主席病情比较稳定,不久就可以康复,主持工作。汪东兴反对写这句话,叶帅也认为不能用这句话。这就和江青他们发生了争论。争到凌晨1点,一直没吭声的华国锋说话了:争得差不多了吧?散会。叶帅有些纳闷。可等到叶帅看到那天凌晨两点钟发出的电文,乐了。他不同意写进去的那句话,电文里没有了。 叶剑英还跟熊向晖详细谈了去见华国锋的¾­过和谈话内容,也见于熊蕾的文章: 寒暄之后,叶帅问了华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现在治国的方针是什么? 华说:举一纲抓两目——举一纲,是阶级斗争为纲;抓两目,就是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安定团结。在那个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提出“阶级斗争为纲”是势在必然;而提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和安定团结,却常常被认为是右倾。 听华这样讲,叶帅说,好。 第二个问题是:周总理逝世了,董老、朱老总也都逝世了,中央人事安排你怎么考虑? 华说:除非主席有指示,人事问题一概不动。 叶帅说,好。要知道,当时极左派们正在紧锣密鼓安插人员,人事问题非常敏感。华明确提出人事问题一概不动,叶帅说好,是由衷的。 华国锋向叶帅请教应该注意的问题。叶帅告诉他,要注意民兵。当时军委还在老帅们的掌控之中,“四人帮”动不了军队,正在抓紧搞民兵。 叶帅对他和华国锋的这次见面和谈话,非常满意。他觉得华说话做事很得体。他对父亲(指熊向晖)说,毛主席一下子把华国锋提为中央第一副主席,这是“非常之时,非常之人”,“还是毛主席巨眼识英雄啊!”叶帅不止一次说过这话。(原­载《周末》,此据2008年9月21日《文摘报》熊蕾文) 叶剑英欣赏华国锋的处事为人,赞华“含而不露”,其实叶本人就是这方面的“大师”。他住西山,聂荣臻是邻居,失职闲居的老将如肖劲光、粟裕、宋时轮、杨成武、苏振华、王震等常去看他,发点牢骚,对四个“上海帮”表示不满。这些人都奉叶为首。大多数时间,叶是只听不说,偶尔才会流露一点点内心想法。有一次中央开会,张春桥批评海军,批了一上午,肖劲光一声不吭,主持会议的叶剑英也不发表意见。中午散会,肖劲光只跟叶告别,好像其他人根本不存在,让一旁的张春桥很是尴尬。又传闻,中央政治局开会。“四人帮”常为一件小事,几个钟头争得不可开交。叶剑英净打瞌睡,一言不发,挨到散会,他方醒了。 可见华与叶的性格、作风,多有相近之处。二人分别或共同面对“四人帮”,同桌会议竟能不发言,不表态,以静制躁,以柔克刚。“四人帮”对之也莫测高深,真非常人能及。这使他们容易产生共同语言,走到一起,而在此非常时刻,这点更显重要。 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1年发布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25、26节,有共同的标题《历史的伟大转折》。前一节指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使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后一节指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则与标题相适应,定为“伟大转折”。 于光远1988年有一个《答记者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就在‘转折’这两个字上面。以三中全会为标志,把建国以来的历史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这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阶段中的改革阶段。”(《1978: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副编八》,以下简称《大转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这也是为前后阶段的“胜利”与“转折”作出区别。笔者的看法是,中间还应有一个过渡阶段,否则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便出现一个断层,衔接不起来。华国锋即是这个过渡阶段的过渡性质接班人,并已完成他的过渡任务。这也符合历史事实。《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此节结语所述,就是这一事实:“在这次会后,虽然华国锋仍担任党中央主席(胡耀邦不久被任命为秘书长,负责处理中央日常工作),但是就党的指导思想和实际工作来说,邓小平已经成为党中央领导的核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正式会议,开了5天,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却开了36天,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两个会加起来共41天。今天人们回忆或评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事实上是把两个会合在一起说的。 既然说这个会是“历史大转折”,转折在什么地方呢?笔者以为不用多作描绘,就是华国锋把党政军领导权移交给邓小平,结束过渡阶段,转入一个新时代或新阶段。华国锋是后毛泽东时代平稳移交领导权的第一人,虽然不无出于形势所迫,但他本性平和,不作逆势之行,是识时务顾大局的政治家。这个选贤与能、平稳交接权力的先例开得好,首受其益的是人民大众,他们已饱受几十年政治折腾之苦。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权力移交全过程,是在大会上以几乎公开的、明确宣示的方式进行的。华国锋在工作会议上作开幕讲话,以开明的姿态,号召“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大转折》曾大段评述华的大会讲话,未提这一至关重要的号召。此据此书附录《百年潮》1998年第3期胡绩伟文转引)。 华国锋又在闭幕会上最后一个讲话,作了总结,主要为他“两个凡是”提法作了自我批评;又希望今后各地区向中央写报告,抬头不要写华主席,中央党政军机关向下行文,也照此办理,不要提英明领袖;文艺作品不要宣传他个人。华讲话中最后讲的这个问题受到了出席者的欢迎。 邓小平在闭幕会上的讲话,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发出了大转折的强烈信号。邓的这一讲话便成为接着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会议的主题报告。华国锋虽然还是接下来这个全会的主持人,但他的开幕词只宣布了会议开法、议程等程序安排。大家不难看出,与会的人更是明白,华已逐步退出权力核心,不再起主要领导作用了。这次中央权力的更替,便是这样平稳有序地完成的。 当然,若要更全面了解这次权力核心转移的全过程,还得等待有关档案(特别是为时36天工作会议的简报)的开放。但目前来讲,于光远《大转折》一书的出版与再版,以第一手资料,为读者提供了“实录”型著作,如副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台前幕后”所标示,是一位亲历其事者的真实记录。 《大转折》用相当篇幅记录了坚持“两个凡是”者的言行,这些人大都是“抬轿子、吹喇叭”的,其中一些“大秀才”,也一个个列出了名字。但从书中所写可知,华国锋并不是他们的后台。后台另有其人,书中也点了名。 于光远说,在中央工作时,他对华国锋每个时期都有些话可说,但都没有较多的接触,只能使用“印象”二字。他的印象是:华国锋工作认真细致踏实,记忆力不错,讲话慢条斯理,讲得很清楚。但有胆小怯弱一面,批邓时期,“连一个小小造反派头子都怕”。不是个“厉害”人,是一个不会“整人”的人,比较忠厚。报刊的报道或文章若有不利于他的东西,他不整这些媒体。于又说:总的说来,对华国锋有较好印象,不过他太容易受人左右了——“容易受人左右”,应指在华周围坚持“两个凡是”的一些人和他们的后台。 我看于光远的这些印象与评论,是公正的,也是实事求是的。这同《生平》的最后论定“为人宽厚,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一致的。 余话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华国锋等人的职位有所变化,中央征求一些老干部的意见。在广州的叶剑英看了这份意见说过这样的话:在抓“四人帮”时,当中的任何一人走漏了消息,后果不堪设想。他们是有功的,应该给予适当安排。 叶剑英的意见得到了重视和落实。据于光远记述,华下台后,他有时在会场上,有时在北京医院里遇见华,总是很友好的。可见,华退下后过着正常的生活,还参加一些会议,但名字是不公开见之于众了。华国锋逝世,中央举行了相当于国葬规格的告别仪式。早已在公众视线下消失的华国锋的名字和报道,立刻又在媒体上涌现了。 2008年9月4日的《文摘报》,摘录了《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32期韩凯­、韩永写的一篇关于华国锋27年退休生活的文章,题为《华国锋:远离政治的日子》,还加一个眉题:“他一直到去世时都头脑清醒,关心时事,但话题从不涉及国内政治。”这个眉题很有意思。现摘几段文字,并加几句按语—— 在华国锋政治上如日中天的1970年代中后期,华国锋的题字曾经获得广泛赞誉。隐退后,他的墨迹也渐渐消弭,只留下来“毛主席纪念堂”几个字,像是在折射历史。 按:“如日中天”与“渐渐消弭”两个形容短句,对比使用得好。人在台上时获之如宝;失意下台后,避之若浼。 华国锋刚退下来时,有一段时间因心脏病住在北京医院,当时《少林寺》刚开始热映,他就把片子调到医院来放。医生劝他别看,说里面打斗很凶,对心脏病无益。“勿扰,我知其戏均假”,华国锋说。 按:这是看透世情之语,若在台上,说不出这等话来。这两句话,文言不像文言,白话不像白话,但放在这里,又自刚从台上下来的华国锋说出,似又恰如其分,留有余味,耐人寻思。 吃完早饭,华国锋将大部分时间花在看报上。报纸的种类很多,不仅有党报,还有都市类报纸。华国锋看报纸很痴迷,“有时候叫他吃饭,都叫不走他”。王苏佳(外孙女)说。 他的话题从不涉及政治。一有人在他面前说起这些,他就摆手不听。 按:看报看到“痴迷”程度,可见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大事,人虽下台,心还在台上。但绝口不谈政治,又是大智慧处。在台上时,叶剑英已称他“含而不露”;今归居林下,修心养性,道行越发深了。保全令名,终老天年,是其宜矣。 华国锋一般要午休到下午四点。如果身体允许,他有时会见一到两拨客人,客人来自全国各地,有山西的老乡,有湖南的老部下,有同时代朋友的后代,还有党和国家的现任领导人。 国家领导人的到访则以慰问居多,有时候也会通报一些人事安排。这时,华国锋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干得好!”并且能说出一些具体的事情。 按:国家领导人到访慰问,是表示尊重与安慰,体现了党所提倡的和谐精神。这时他的谈话恐怕不能不涉及一点政治,“说出一些具体的事情”,即他所看到的“你们干得好”的具体事例,但一般客人涉及政治话题,他摆手不听。有一种人大概不会上门看他,那就是往日起劲鼓吹“凡是”论的“抬轿子、吹喇叭”者,这些人是拣旺处跑的。 2008年10月5日,于上海 Chat about this story w/ Talkita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三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顶端新闻|反对调休的声音,不能装作听不到

更多文章总汇……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