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

爱思想 | 刘道玉:扩招——教育的“大跃进”

刘道玉:扩招——教育的“大跃进” 进入专题 : 高校扩招    ● 刘道玉       一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高歌猛进了二十多年了。期间,从没有反思、调整或整顿,当然也就谈不上巩固和提高了,致使大学的问题频仍,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和民众一片斥责声。最有代表性的评论者是丁学良,他对中国大学教育的总评价是:“中国大学当前的问题太多了,哪一方面都存在问题,七天七夜也谈不完。”          二          1990年代初,是我国高等教育重大的转折时期,教育改革回潮。最主要的表现是,第二次浪潮的“好大狂”思想代替了改革的主旋律,只求发展而忽视了改革,改革的口号不再响亮了,一批改革者受到非难和打击。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指出说:“在第二次浪潮社会中,生产与消费的分裂还产生了一种‘好大狂’,一种德克萨斯人那股好大喜功的迷糊劲儿。”他接着说:“于是,‘大’就成了‘有效率’的同义语,而‘好大狂’就成了第二次浪潮文明的第五条基本原则。”     第二次浪潮亦即工业文明,是指自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在人类的历史上,各种文明都有潜在的法则,工业文明(即第二次浪潮)的思维方法和管理原则是什么呢?归纳起来就是六大原则: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和集权化。作为第二次浪潮时期的人,本能地运用这些原则,坚持和保卫这些原则。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以电脑和光电子技术为特点的第三次浪潮,凶猛地向人们袭来。作为第三次浪潮的人,出于要把社会推向前进的需要,发起了向第二次浪潮管理原则的挑战,“好大狂”的思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非难。     非常可惜的是,我国在掀起现代化建设高潮的同时,却没有号召人们转变观念,自觉地放弃第二次浪潮时期的六大管理原则。在我国高等教育高歌猛进的二十年间,我国教育界却顽固地坚持工业文明时期的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和集权化,这是与信息时代精神完全相悖的。难道不是吗?我国统一办学方向、统一考试、统一教学评估、统一专业目录等,甚至连行政管理机构的名称也要统一,这些正是标准化的结果;1960年前学习前苏联专业化教学的“经验”,至今依然主导各大学的教学,通才教育难于实施;集权化更为明显,国家教育部几乎垄断了一切教育资源,剥夺了大学应当具有的独立自主办学权,从而导致全国大学“一副面孔”的局面,等等。在六条原则中“,好大狂”的思想更是受到高等教育界的热捧,几乎成了我国教育界自上而下的指导思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好大狂”思想所煽动起来的!          三          中国大学合并运动始于1992年,率先合并的是江西南昌大学,它是由原江西大学、江西工业大学和江西医学院合并而成。平心而论,组建南昌大学确有需要,因为解放前本有南昌大学,1951年院系调整时肢解了南昌大学,把它的有关系科分别合并到其他重点大学,致使本来薄弱的江西高等教育更加落后。新组建的南昌大学,得到了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并顺利地进入到211工程,对于加强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     在当代中国,素来喜欢“刮风”,群众中也有人习惯于跟风。凡是一个政治运动或是一个政治口号的提出,马上就会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幌子下,一场由长官意志驱动的合校运动,一直持续了十多年。这次合校运动是 1951 年院系调整的“反动”,那次是以剥离为主,这次是大肆吞并;那次只涉及到部分地区和大学,而这次合校波及到二十九个省市自治区。据统计,除了少数几所大学没有合并外,其他二千多所大学和专科学校都进行了合并。有人讽刺说,中国高校的合校堪比大跃进运动,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大学合并绝不是什么重大改革举措,而是追求“好大狂”的典型表现。实行强强联合是一个堂而皇之的托词,追求强是假,贪大求全才是真正的目的。全国把众多的专科学校、干部培训学院和二本、三本大学合并在一起,这怎么是强强联合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大学合并后的各种矛盾已经逐步地显露出来了,如校园分散,管理成本骤增;原来各校的特色消失,一个学校重点太多,必然出现“多中心即无中心”的状况;人事关系复杂了,相互争权夺利;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大兴土木,债台高筑……据吉林大学披露,负债已高达三十多亿,按照企业破产法,该校早应该破产了。难怪,该校的一个教授以羡慕的口吻对南开大学的教授说“:还是你们不合校的好!”     1951年院系调整的副作用持续了六十多年,专业化的教学模式,至今还没有消除,以至于通才教育难于实施。可以预见,这次大学合并潜在的矛盾,也会逐步显现出来,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影响我国大学的学风、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四          一个国家应当有若干所高水平的大学,但是这些大学都不是靠规划搞出来的,或是由领导人发出号召而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而自然成长起来的。因此,任何用立竿见影的做法,以刻意“打造”的方式来建设一流大学,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可是,中国依赖引进和模仿的途径,使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使中国成为“制造”大国。在盲目追求 GDP 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刺激了高等教育迅速崛起的冲动。为此,国家以计划经济思维的套路,自上而下先后推出了“211工程”、“973工程”、“985工程”等,目的都是为了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     1991年7月27日,国家教委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重点建设好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的报告》,后来演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在全国办好100所大学的计划”,简称为“211工程”。随后,于 1992 年又制定了211工程大学的目标,以及申请和评估的办法。1995年12月北京大学等十五所大学首批进入211工程计划之中。此后,直到2008年先后又有第二批和第三批大学共一百一十二所大学被批准列入211工程。据参加某大学评估的人介绍,学校印制烫金的申请报告,每个评委配备五名服务人员,形影不离,要吃送吃,要喝端喝,并赠送高档礼品,耗资数百万元。其他学校纷纷效仿,并发展到送高档西服、电子产品等物品,其中的形式主义、交易、作弊等黑幕真是一言难尽。有人感叹道:“申请211工程,本是为了争取经费,但为了评估却要挥霍巨资,真是劳民伤财!”     1996年国务院和教育部打算从第一批211工程的十五所大学,选出十所作为重中之重,打造中国的“航母”型大学,国家投入巨资,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这就是“985工程”的原型,可是1999 年“985工程”终于揭开了面纱,最后确定的不是十所而是九所。它们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应当说,最初确定九所大学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路基本上是正确的,既是实事求是又是能够达到的目标。     可惜,在中国一哄而起的思想根深蒂固,主要表现为国家抓重点,下面就出现了千军万马争重点的景观。于是,2004年国家教育部公布的“985 工程”大学名单不是九所,也不是十五所,而是三十四所。但是,这份大名单仍然摆不平,各大学和各省市依然不肯善罢甘休,采用各种手段公关,最后两批共有三十九所大学纳入了“985工程”。国家准备投入中央财政的1%(估计三百亿以上),作为“985工程”的资金,1999年北大和清华各获得十八亿的拨款,令各大学垂涎三尺!     纵观世界各国一流大学的概况,除了美国以外,欧洲是大学的起源地,高等教育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像英国、法国、德国也只有三五所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而其他国家只有一所,大多数发展中的国家连一所也没有。很显然,中国要在不太长的时期内,要建成三十九所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无论是师资水平或是财力都是不可能达到的,完全是不实事求是浮夸作风的表现。     面对着重点大学不断增加的情况,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于2011年3月7日,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宣布:“‘985工程’和‘211工程’已关上了大门,不会有新的学校加入这个行列。”可惜呀,门关得太晚了,该进来的都进来了,不该进来的,即使不关门也进不来。问题不在于关不关门,而是指导思想错了,以计划经济思维运作的机制也违背了教育规律。          五          自1999年开始,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全国各大学以大跃进的速度扩招大学生。     据权威人士透露,大学扩招是在1999年6月总理办公会上决定的,理由是:“大学扩招可以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提高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又可以扩大教育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还可以缓解目前就业的压力。”这就是持续十年大学扩招的指导思想,除了当年拉动几百亿的教育消费外,其他乏善可陈,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是长远的。     在1998年以前,国家高等教育招生都是以8.5%的速度递增,可是1999年决定净增加招生人数为51.32万,相对于1998年增速的幅度为47.4%。与此同时,在九五期间(1996—2000)国民经济增长率平均为8.3%,如果按照与国民经济增加速率来扩招,就完全避免了大跃进扩招带来的恶果。     本来,教育部当年的招生计划早已确定,而且距离7月7日高考只有十多天,有关部门不得不重新调整招生计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既不论证也不听证,完全靠拍脑袋作决策,无论如何是极不严肃和草率的。因此,大学扩招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     尽管人们对大学扩招质疑声不断,但扩招工作仍一路高歌猛进。2000年招生增速为38.16%,2001年为21.61% ,2002年为19.46%,自1999年到2005年的七年间,大学生增速率平均为24.3%。到2002年,大学生在校人数已达903.36万人,大学的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4%骤增至23%,比原计划于2010年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15%)提前了八年,真堪为是大跃进的速度。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一般需要五十至一百年的时间,而中国只用了八年时间,这是以牺牲质量换得数量发展的典型表现。     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当扩大招生的规模是需要的,但我国大学扩招中犯了两个大错误:一是扩招的速度太快,十年平均增速为25%左右,最高年份达到47.4%,堪与1958年放卫星的速度相比;二是犯了一刀切的错误,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全国少数重点大学,本不应当承担扩招的任务,因为它们是负责提高的任务,培养少而精的理论和研究型的人才。     中国大学扩招十年,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扩招致使大学教育质量急剧下降。根据北京市对五十多所大学的调查,65%的大学缺少师资,86%的大学硬件严重不足,经费严重短缺。于是,又不得不临时抱佛脚,紧急建教学用房,聘任临时教师代课,教学质量完全不能保证。据多数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本科毕业生的工作能力还不如过去的高中毕业生。     第二,导致大量教育资源的浪费。据统计,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大约不到70%,如果大学招生按照GDP10%左右的速度增长,正好与人才市场的需要相适应。本来,不少农村子弟上大学是为了改变命运,他们花费了不菲的学费,不仅没有改变命运,反而成了蜗居的“蚁族”。     第三,极大地冲击了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进一步强化了文凭至上主义。国家教育部门本应借扩招之际,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使得研究生、大学本科、大专职业和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一个合理的布局,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可是,国家教育部门忽视了这个重要的问题,把扩招主要面向大学本科教育,造成了普通本科大学吃不了,而大专职业学院又吃不饱的现象。其结果是,许多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困难,而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又供不应求。     第四,大学扩招使义务教育流于形式,导致城乡教育的严重不公。自2006年开始,国家才免除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学费。农村基础教育一直是薄弱环节,教师缺乏,没有教学设备,能够读完初中的学生很少。大学实行收费以后,出现了不少农村高中毕业生“三放弃”的现象,即放弃报名、放弃参加高考和放弃入学(即使考取了也不上)。从长远看,大学农村学生急剧减少的情况,将使社会结构失衡,使重点大学失去了培养杰出人才的宝贵资源。     第五,十年大学扩招,使各大学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与大学扩招的同时,全国各大学疯狂地扩充校园用地,大建楼堂馆所,某些大学原有的校舍本来可以使用,但也要建造一个学院一栋大楼,豪华的办公室、娱乐设施和地下停车场一应俱全。有人评论说:“中国除了大学生和研究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以外,列入‘985工程’的大学,其校园面积、豪华大楼和仪器设备,也都远远超过了世界那些著名的大学,而学术水平却远远落后在人家的后面。”其结果呢?必然导致恶性循环:扩招—贷款—再扩招—再贷款,造成了二千五百亿的债务。          六          对本科教学质量教学评估,是促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之一。问题是,我们应当怎样进行评估,如果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进行评估,就能够达到促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反之,不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助长不良的风气,甚至是造成破坏。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安排,自2003到2007年,历时五年对五百余所大学本科教学进行了评估。2008年4月8日,教育部公布了对198所大学评估的结果,160所获得优秀,占被评估大学的80.8%;38所获得良好,占19.2%;没有合格和不合格的。另外,根据我统计,2004到2007评估的427所大学,其结果是:获得优秀的310所,占72.5%;获得良好的有100所,占23.1%;获得合格的仅有17所,占3.98%。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难怪,某些进入优秀行列的大学,年终向全体教职工颁发奖金,以示庆贺。没有获得优秀的大学,虽然无可奈何,但至少没有生存的威胁。     这样的评估结果有多大的可信性呢?人们纷纷质疑,这种轰轰烈烈的评估,有多少货真价实的成分?     首先,自1999年到2005年,是我国大学急剧扩招的时期,平均每年以25%的速度扩招,造成教学资源紧张,怎么可能有如此多的大学获得优秀呢?其次,自1998年提出创建一流大学以后,大学合并、改名、升格等,本科教学怎么会受到重视呢?第三,在建设研究型大学口号的鼓噪下,各大学争相扩招研究生,甚至连那些教学型的大学也拼命争上硕士和博士点,导致大学功能混乱,严重冲击了本科教学;第四,大学普遍存在把教师分为三等,一等的搞科研,二等的上专业课,三等的上基础课。试问:有几个院士、名家和博导给大学生上基础课?如果没有,那怎么保证教学质量?     自扩招开始的大学教育大跃进,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衍生了许许多多的难以收拾的问题,现在应该是静下心来反思的时候了。    进入专题: 高校扩招    文章分享到 :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抽屉网 腾讯微博 豆瓣 百度搜藏 更多 本文责编: 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www.aisixiang.com ) ,栏目: 天益笔会 > 杂文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5253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天涯》2012.2,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阅读更多

“后薄熙来时代”政局走向

很多海内外观察家认为薄熙来的倒台,代表中共高层改革势力的抬头,也是改革意志的彰显。从近日来中共官方对薄熙来问题定调为“党纪国法”问题来看,“改革”的话语固然不能从官方口径中消失,但“稳中求进”才是真正的主旋律。 使用“后薄熙来时代”这样的语词,看起来似乎过于抬高了薄熙来的地位,然而,薄熙来的起与落,又确实是1989年后,大陆政治上最具张力、最富戏剧性,影响也相当深远的重要事件。从这个角度,我们还是暂时使用这个语词,来帮助我们观察、理解大陆政局未来可能的走向。 有人形容大陆的高层政治是在三分透明的布幕后演出的戏剧,可以看到人影晃动,却说不清谁在戏台上、又扮演什么角色,说了哪些台词。我们可能很难精准判断大陆高层政治的人事布局、权力动向,但是从大的趋势来看,在“后薄熙来时代”,大陆政治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发展趋势,值得我们留意:政治改革前景不容乐观,尤其是西方式民主改革道路绝难推动;没有薄熙来的薄熙来路线仍然有大市场;不是薄熙来的新薄熙来仍大有可能出现。 很多海内外观察家认为薄熙来的倒台,代表中共高层改革势力的抬头,也是改革意志的彰显。不过,从近日来中共官方对薄熙来问题定调为“党纪国法”问题来看,温家宝在两会后记者会上大谈的反思文革、积极改革,并未成为当前的主旋律,“改革”的话语固然不能从官方口径中消失,但“稳中求进”才是真正的主旋律。 平稳交棒、平稳接班、平稳过渡,是当局下定决心处理薄熙来的真正动力。固然有个别中共领导人不断强调“不改革将是死路一条”,但更多中共领导人忧虑的是,大幅度的政治改革将使动荡更大规模、更快速的到来。最近中共官方媒体针对薄王事件的评论文章也不断强调“敌对势力”、“错误意识形态”的存在,要“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在军中批判“军队国家化”等观点,凡此种种,都让人看不到多少的改革气象。大陆政改的前途,还取决于社会压力的强弱以及党内不同派别的力量对比。 而就失败的薄熙来一方来说,不少人将薄定位成“左派”,如果此说成立,这里的“左派”也不是西方的左翼,而是运用专政手段来分蛋糕、息民怨的政治谋略。不容讳言,在大陆当前官民矛盾、贫富矛盾激化的情况下,这样的政治“路线”确实大有市场。薄熙来在中共高层权力斗争中真正招致失败,主要不是他的民生措施,也未必是单纯的唱红打黑,主要还是他个人行事作风问题。相信在“后薄熙来时代”,仍然会有政治人物依靠类似薄熙来的偏左路线来博取民心、累积资本,只不过在具体做法上将会汲取薄的教训,有所调整。这是“没有薄熙来的薄熙来路线”。 最后,薄熙来结党谋权的高调作为,既突显了中共领导集体权威的日益低落,也说明一度被视为稳定成熟的中共接班规则仍有明显破绽,因为这套游戏规则始终缺乏令人信服的民主与透明程序。而威权强人的逝去和党内民主规则的缺失,都将使类似薄熙来这样的挑战者有不断出现的可能,只不过未必是采用薄的偏左路线,未来新起的实力派人物,也可能选择其它的政治路线来牟取更大的权力、更高的位置。这就是“不是薄熙来的新薄熙来”。

阅读更多

多讀一點:禁片《武訓傳》往事

「新 中國首部禁片」《武訓傳》的DVD可以公開發行了,可是這種語言的暴力和在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生活中迷戀暴力奪取、一統天下的思維還像雨後蘑菇一樣茂盛 成長。我們在重慶模式的紅歌高唱中看到這種強力話語模式,我們在某些「左翼」網站的言語文字和線下活動中不時看到「殺漢奸」之類的豪情宣言。 文/郝建 2012年3月15日,一條消息出現在中國大陸的網絡上:由孫瑜執導、趙丹主演的電影《武訓傳》在沉寂了近六十多年後,開始發行正版DVD,亞馬遜中國、淘寶商城及北京圖書大廈等地均有銷售。 今 天的絕大部分青年人不會認為發行一個DVD是個啥事情。但這一消息引起眾多影迷和文化學者、歷史學家的關注和熱議。《武訓傳》事件是一段中國人不堪回首, 但又必須記憶,認真思索的歷史。我們必須從此片的遭遇思考一些重大又可怕的問題:一直試圖讓軍事家、詩人、哲學家、革命者的光環籠罩在自己頭上的毛澤東, 為什麼要在百忙中撰寫電影評論呢?為什麼要在建政伊始發動一場全國性的批判運動呢? 《武 訓傳》是「新中國首部禁片」,1948年由南京中國電影製片廠拍攝,是一部以清朝光緒年間武訓行乞興學的故事為內容的黑白電影。它引發了建政以後第一場全 國範圍的文化批判,也是建政後第一次所有參與其事或稍有關係的人都必須表態的洗腦表忠誠運動。表態做檢討的人包括電影的導演、演員和當時國務院總理。 1952年春天,周恩來到上海時告訴孫瑜,自己曾經在北京對此事做過檢討,因為「電影攝成後,由他在中南海放映審閱過」。1986年,孫瑜寫文章提到這事 說自己當時「內心激蕩起劇烈的震撼。敬愛的周總理!……哪裏輪得上由總理來分擔」。 三看《武訓傳》 在這次發行DVD之前,中國大陸想看到《武訓傳》是很困難的一件事。跟朋友聊天時,我會不無得意地說,不好意思,我看過三次,膠片。第一次看是1967年前後的文革時期。那一陣放映了兩部供批判的電影,除了《武訓傳》還有《清宮秘史》。 那 時我還是孩童,家住在南京師範學院的對面,那裏是我後來念本科的母校。放映《武訓傳》這些批判電影,對小孩限制得更嚴格。我們得翻牆,那時候翻的是真正的 牆,南師的灰渣磚砌牆。我跳進牆裏溜到禮堂外,還把一個窗戶上的鐵欄杆拉彎了才鑽進去。然後悄悄地溜到銀幕後面,坐在地上,仰著脖子看,看過後就學趙丹用 山東方言講話「辦義學,辦義學;打一拳,三個錢,踢一腳,五個錢」。 我 的研究生課程是在中國電影資料館上的,看了許多當時被禁的電影,諸如反應文革時紅衛兵武鬥的《楓》、反映9.13事件的《瞬間》、《苦戀》;1950年代 就被批判禁止的影片《關連長》、《我們夫婦之間》、《武訓傳》等,進口內參片《鴿子號》、《山本五十六》、《啊,海軍》、《虎,虎,虎》等。 第 三次有機會觀看《武訓傳》是2005年。那年6月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聯合舉辦「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趙丹表演藝術研討會」。于藍、黃宗江、李 苒苒等和趙丹生前有過創作合作的夥伴,以及趙丹親屬、好友等60多人參加了研討。研討會前一天,6月4日,放映了趙丹主演的電影《李時珍》、《我們夫婦之 間》和《武訓傳》。 有 的青年學生看過《武訓傳》之後跟我說,《武訓傳》很左嗎,怎麼還受到批判?是的,這部電影1949年之前拍攝了一半,新中國成立以後,導演孫瑜已經加進了 許多「揭露統治階級和反映農民革命的內容」。在敘事結構上最大的改動,就是把原作中的車夫周大改成太平軍壯士。影片結尾時,孫瑜讓體格魁梧、身手矯健的周 大帶領隊伍從武訓身邊英勇地飛馳而過,高喊:「大家一起好好地幹!將來的天下都是咱老百姓的!」 在 片頭和片尾,還加上了黃宗英扮演的新中國的教師講說主旋律台詞。她給一群小學生講課,給影片的主題思想戴上帽子:「中國的勞苦大眾,經過了幾千年的苦役和 流血鬥爭,才在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的組織之下,在無產階級政黨的正確領導之下,趕走了帝國主義,打倒了反動政權,必然地得到了解放」。也許是急於表示政治 態度,這些台詞在修辭上都直奔主題,語句也略有疊床架屋,同義反復。 觸及毛的敏感神經 和許多觀眾和電影學者一樣,我認為這部作品是趙丹表演藝術的最高峰。 那 為什麼毛澤東當時要如此認真、嚴厲地批評《武訓傳》呢?我的猜想是,這部電影觸到毛澤東敏感神經,這就是如何對待讀書救窮人與暴力奪天下問題。就藝術文本 來看,《武訓傳》也許是中國大陸1949年以後最早的暴力美學。許多觀眾看過電影以後記憶最深的都是武訓挨打的鏡頭。導演孫瑜跟周恩來是南開中學同窗4年 的老同學,據他回憶,武訓挨打的暴力鏡頭是周恩來對影片的唯一意見。 1951 年2月21日,孫瑜給「周恩來總理先生閣下」寫信,詢問「能否於日理萬機的餘暇,賜以三小時的審映?」當晚七點,孫瑜由電影局局長袁牧之帶領到中南海放 映。孫瑜說,放映後「總理只在一處藝術處理上告訴我,武訓在廟會廣場上『賣打』討錢,張舉人手下兩個狗腿子趁機毒打武訓,殘暴的畫面描寫似乎太長了。」第 二天,孫瑜就把踢打武訓的鏡頭剪短了。 影片的另一條副線,是將太平天國士兵周大作為農民起義的正面力量加以強化的頌揚性描寫。這條線索充滿了暴力。觀眾看到他帶領一支武裝農民的隊伍衝進地主家的內廷,手中的梭鏢飛出去,紮進床上的蚊帳,伴隨著床上女人的慘叫,鮮血飛濺到紗帳上。 儘管影片在鏡語和敘事上已大大加強了農民武裝暴力反抗的份量,從後來的情況看,大概在毛澤東看來這還是不夠立場鮮明,不夠暴力,與他「槍桿子裏出政權」的理念還是有太大距離,多少年來毛澤東是一直反對「右傾機會主義」、「投降路線」、「改良主義」的。 那天晚上中央領導者在中南海一起看片,毛澤東沒去。袁晞在《「武訓傳」批判記事》中分析:「他不去不僅僅是因為工作忙,而是注意到上海等地報刊稱讚《武訓傳》的文章,從中悟出了問題」。 江 青女士後來曾經在不同場合繪聲繪色地描述毛澤東觀看《武訓傳》的情況。在看片過程中,毛澤東一言未發,只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煙。電影結束,毛澤東沒有起身, 下令:「再放一遍」。江青和工作人員很奇怪,當時毛澤東正為朝鮮戰爭和鎮壓反革命等工作忙得不可開交,居然有興趣把一部電影連著看兩遍。電影再次放完,毛 澤東沉思片刻,對江青,也對在場的人說:「這個電影是改良主義的,要批判。」接著又叫工作人員給他接通周恩來的電話…… 奉旨批判 對 電影《武訓傳》第一批發難的文章發表在1951年第4期的《文匯報》上。當時是胡喬木受毛澤東之命「組織一些對電影《武訓傳》持批評意見的文章,代表不同 群眾的觀點」。兩篇文章是署名賈霽的《不足為訓的武訓》和署名江華的短文《建議教育界討論 》。賈霽也是我們那屆研究生的導師之一, 他跟他帶的研究生說,自己當時是奉旨批判。 1951 年5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這篇文章的文風使用的是以後流行多年的大批判文風,句子很長,弄得我摘錄時都沒法斷 句。「《武訓傳》所提出的問題帶有根本的性質。……並為了取得自己所沒有的宣傳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對反動的封建統治者竭盡奴顏婢膝的能事,這種醜惡的行為 難道是我們應該歌頌的嗎?甚至用革命的農民鬥爭的失敗作為反襯歌頌,這難道是我們所能夠容忍的嗎?承認或者容忍這種歌頌,就是承認或者容忍污蔑農民革命鬥 爭,污蔑中國歷史,污蔑中國民族的反動宣傳為正當的宣傳」。 此文使用以後流行多年的大批判文風,沒有文本分析,只是高屋建瓴地鋪陳結論,飛流直下三千尺,問號、驚嘆號連連。此文作者是毛澤東,此文讓毛澤東與金正日一起名列全球職位最高的電影評論作者。 為 了解釋毛澤東為什麼對這部電影大動肝火,袁晞在自己所著的《武訓傳批判記事》的開頭摘錄了1951年的頭幾個月,毛澤東為部署鎮壓反革命運動給各地負責人 的很多指示:「在湘西一個縣中殺了匪首惡霸特務四千六百餘人,準備在今年由地方再殺一批,我以為這個處置時很必要的。」對這個數據我至今懷疑是統計呈報時 有誤,一個縣殺四千六百多!?趕上文革時道縣的群眾專政大屠殺了。 「人 民說,殺反革命比下一場透雨還痛快,我希望各大城市、中等城市,都能大殺幾批反革命。」在這些指示中,毛澤東還規定了鎮壓殺人的比例:「在農村,殺反革 命,一般不應超過人口比例的千分之一,有特殊情況者可以超過這個比例,但須得中央局批准,並報中央備案。在城市一般應少於千分之一。例如北京人口二百萬, 已捕及將捕人犯一萬,已殺七百,擬再殺七百左右,共殺一千四百左右就夠了。」 看到這些批示,我才醒悟,《武訓傳》中有一句台詞可能會極大地觸怒毛澤東先生。影片中,武訓對橫刀躍馬馳騁奔馳的周大說:「光殺人,能行嗎?」 後 來,奉毛澤東之命,江青帶人到山東去對武訓的歷史進行調查。我們研究生時的導師之一鍾惦棐,在給我們上課時講過他跟李進(江青)一起參加武訓歷史調查小組 到山東去的遭遇。那次調查他們是先有結論,下去的任務就是從縣誌、碑文和訪談中篩選能夠證明《人民日報》社論的材料填上去。鐘老師曾經提醒江青,也要搜集 一些觀點不同的材料,弄得江青很不高興。江青後來對人說:「鐘惦棐這個人很不好,參加武訓歷史調查時,就跟我作對。」 到 了文革時,姚文元在《紅旗》雜誌1967年第1期上撰寫《評反革命兩面派周揚》,其中還特地把此事作為路線鬥爭的案例再次提起:「在毛澤東同志發起 下,……組織了一個武訓歷史調查團。這個調查團克服了周揚派來的他的秘書鍾惦棐的怠工破壞,依靠廣大群眾開展了工作」。那時被姚文元點名批判是一個很嚴重 的災禍。 1951 年7月23日到28日,《人民日報》連載了長達四萬五千多字的《武訓歷史調查紀》,這篇調查紀由毛澤東仔細審定,親筆做了大量修改。調查組在工作結束時將 聊城地委宣傳部長司洛路帶到北京。毛澤東在家裏請司洛路吃飯時,還對鎮壓反革命事宜念茲在茲。毛澤東問,聊城地區有沒有因為有人發出怨言就不鎮壓的情況。 司洛路說,有。毛澤東說:「不是不鎮壓了,只是清理一下,該放的放,該關的,該殺的還是要殺。」羅瑞卿插話說:「中央的政策是對的,是你們的工作沒做 好」,司洛路點頭承認。 極左勢力在找敵人 1985 年9月6日,《人民日報》引用胡喬木先生的講話,對當年批判《武訓傳》有所否定。「解放初期對電影《武訓傳》的批判是非常片面的、極端的和粗暴的……這個 批判不但不能認為是完全正確,甚至也不能認為基本正確。但目前也沒有充分的理由說明這個批判完全錯誤。」(轉引自吳迪編:《中國電影研究資料》文化藝術出 版社,2006年,上卷,95頁) 批判《武訓傳》所創始和強力營造的那一整套話語修辭和思維模式,深深地浸透在中國大陸的空氣和土壤中,這種只准自己宣佈真理,不許他人置喙其中的專制話語和社會運作機制,到文革時代發展到了頂峰。 今 天,《武訓傳》DVD可以公開發行了,可這種語言的暴力和在社會政治、文化、經濟生活中迷戀暴力奪取、一統天下的思維,還像雨後蘑菇一樣茂盛成長。我們在 重慶模式的紅歌高唱中看到這種強力話語模式,我們在某些「左翼」網站的言語文字和線下活動中不時看到「殺漢奸」之類的豪情宣言。在微博和民間文革派網站我 們也看到,許多人一直在堅持不懈地為文革翻案。 「烏 有之鄉」網站2012年初就搞過網絡漢奸評選,完全是在同胞中尋找鬥爭對象的敵對思維。根據當年參與武鬥,後來深刻懺悔的紅衛兵李乾分析,「烏有之鄉」不 遺餘力地鼓噪「要在憲法中增加懲治漢奸的內容」、「漢奸的末日到了」是真的要殺人。根據自己看到的「烏有之鄉」某些人的言行,李乾相信王立軍的揭露:薄熙 來曾經準備殺人奪取權力。 看《武訓傳》,回憶那場大批判運動,使我們更加有所警醒:那種暴力迷戀和殺人奪天下的思維秩序、倫理觀念,在中國大陸依然興盛,依然令人心悸。 我 們也聽到些理性的聲音。網友丘岳首說:23年前那場本不該有的國殤,是某些暴力迷信者硬性在中華民族的肌體上劃下的一道深深傷口。這道傷口一直在血流不 止,不縫合它,中國社會就無法真正踏入文明的芳草地。徳、日早已就屠殺罪向世人道歉懺悔。中國現在也須果敢賣出這一步,這不是要糾纏於已往的歷史,而是從 歷史中學習智慧並換取寬恕和社會的進步。

阅读更多

掰一掰主旋律那些自相矛盾的语言

1、西方民主是代表资本家利益的,工人永远受剥削 -VS- 西方民主已经显示出福利过度的弊端,西方民主容易养懒人,西方民主容易倒向民粹、西方民主为了向选民贿选……,呃,到底西方民主是代表资本家利益还是代表民粹啊,怎么都让你代表了?

阅读更多

OhMyMedia | 南方都市报:互联网鄙视食物链大全:玩豆瓣的鄙视玩天涯的

在鄙视已经变得公然、无畏、无所顾忌的当下,似乎不鄙视无以证明自己的优秀、高端与成功。你鄙视我,我鄙视他,鄙视食物链将消弭的等级制度再次建构,竖中指、翻白眼就是隔开自恋、自卑的“宫墙”。 鄙视像条食物链,是个绕不开的怪圈 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的狂放达人嵇康用“文人相轻,先轻后重”探讨学术争论之道的时候,他没有想过,这个词日后会成为文人之间争风吃醋、相互“践踏”与倾轧的托辞,更没想到,这场游戏会扩撒到生活的各个层次,成为一条条“相轻”的“食物链”。 看英剧的鄙视看美剧的,看美剧的鄙视看日韩剧的,看日韩剧的鄙视看港台剧的,看港台剧的鄙视看国产剧的…… 穿Topshop的鄙视穿ZARA、H&M的,穿ZARA、H&M的鄙视穿Verym oda、O nly的,穿Verymoda、Only的鄙视穿美特斯·邦威、以纯以及堡狮龙的…… 鄙视无处不在。虽然,包括嵇康在内的竹林七贤个个是翻白眼的高手,他们鄙视名教、鄙视假道学、鄙视俗人。但是,倘若他们看到如今的“鄙视链”,怕是也要羞愧万分,自叹不如吧! 不过,在正常情况下,很多人会说,鄙视是没有道德可讲的。芸芸众生皆平等,身为现代都市的一员,自然是不会随意地竖起修长的中指,或者是无意中让眼睛流露出睥睨的余光,更不会双手呈“八”字“掐死”别人的尊严。 不过,对于这些不入流的竖中指者、睥睨者以及动不动摆出一副唯我独尊姿态来的人们,你会怎么办? 坐在一隅,高高挂起?太淡定 跳出来,指责或打架?不文明! 那,怎么办?怕是只能哼哼地在心里嘀咕一声,暗自指责对方没水准,然后用满含着公平、平等的现代思维光芒的“余光”杀死不平等的罪恶。 鄙视,不仅像是一条食物链,更是当下社会宿命的怪圈。  鄙视是榜样教育的报复性反弹,是最懒惰的自恋 “完美的自恋,歹毒的投射,组成了彼此的意淫。焦虑的、不信任的人际关系中有大多数人,会用这样的方式和自己和别人相处。”向日葵心理创办人、心理学家胡慎之在看了一张有关空姐、飞机师以及机务相互鄙视的图片后这样评论。 正如他所言,中国人的生活是比较出来的。在这个需要榜样的社会里,每个人从小都活在一个阴影之下,他就是长得高帅、成绩好、聪明、听话以及无所不能的隔壁邻居家小孩,而我们很多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等着媳妇熬成婆,让隔壁邻居家小孩也终于有天被践踏在睥睨之下。 “自我的尊重以及对别人的尊重都已经缺失,在童年教育下,被剥夺得只剩自卑的人该如何找寻到自尊?就是把别人看得很糟糕。鄙视就是榜样教育的报复性反弹。”胡慎之说,“这就像是中国人的阿Q精神一样,这是无能为力的自我防御机制。” 羡慕是鲜有的,嫉妒与恨成了最真实的。在硕大的世界里,那个隔壁邻居家小孩竟然化身无数,如影相随———有钱的上司、有权的领导、睿智的同事, 即便是最不入眼的那个旧同桌在同学会的时候带来的男友也是高帅富……难道混迹社会这么多年就如此被打败了?当然不行。自信,强烈的自信必须要释放出永不言 败的气场来。这就像即便肉身是32A,也需要与一帮36D的辣妹们同行。唯一的方法,只能是鄙视她们的灵魂只有32A。“奴家亦有波涛汹涌,只是波涛在何 处。”即便这是假设,也能救赎自己的自信。 鄙视,这种方法不可谓不简单。不需要任何努力,只需要将对方的缺点放大,即可满足自我优越感的追求。古希腊神话中的那个旷世美男那咯索斯(N arcissus)需要涟漪湖水为镜爱上自己,而我们则是需要以他人为镜,通过轻视、蔑视,让自己“生长”出鲜花一样的羽毛,受其他没有羽毛者膜拜。鄙 视,就是裁判别人,然后,获得自我价值感。 鄙视不是统治者的游戏,而是路人的“泄欲” 鄙视,这一词本身就有着强烈的不平等姿态。我好,你坏!我优,你劣!我高级,你低俗!我核心,你边缘!……我与你始终都处于天平的两端,我的与你不同才能显示个性。 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社会学教授于长江看来,鄙视别人就是在鼓吹自己,贬低别人亦是在抬高自己。下面有人垫背,自己自然也就高了。“从同质性 社会向多元社会转化中,本来社会已经往多元化发展,自然就会有所不同。而又有人往往摒弃不了那些秩序之别、等级之差,只能用传统的等级制度来论证自己的差 异性。”于长江说,“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为了找寻认同。在鄙视别人的同时,找寻到自己的群体。而这恰恰是一种内心的不安与焦虑。” 鄙视不是统治者的游戏,而恰恰是游离于统治话语霸权周边的人在意淫。这正如真正的世界核心的建构者———那些欧美的主流文化,他们已不需鄙视 谁。而晃荡在他们周边的游离者却正在用鄙视别人去显示自己与主流的贴近,同时亦是在悄悄地透露出身处边缘的无力。这就像是听BBC、看Discov- ery、穿Topshop这些被认为是在鄙视食物链顶端的一众,无一不是贴近欧美主流文化,他们在偷偷地述说着世界的秩序。即便这些种种鄙视表面逻辑,是 以智商、年龄、创意、国际化等多个范畴划分三六九等。 鄙视者无需得意。被鄙视者也毋庸沮丧。因为,切莫以为自己占据鄙视链的顶尖就能君临天下,高枕无忧了;也切莫认为处于食物链的最低端就被打入十 八层地狱,永不翻身。蚂蚁不也吞象吗?土得掉渣的红白蛇皮袋不也在去年成为LV的新欢了吗?德艺双馨的苍井空不也成为公知的偶像吗?……谁鄙视谁?谁又被 谁鄙视?这一切都不是固定的。说不准,什么时候,被鄙视的哪个环节就堂而皇之地向原本“上级”翻白眼;也说不准,什么时候,鄙视链就头尾相连,成为一个没 有答案的无限巡回了。 所以,不管是体现个性,找寻归属感,抑或是消除不安,鄙视,即便是再凶猛的鄙视,都不能赢得个性与安全感。因为,前一秒种,你可能才辛辛苦苦、漫漫长路地爬到鄙视的顶端,还没看得清可以鄙视谁,笑话谁,就又被秒杀,跌落在另外一个人的白眼里。 在鄙视的怪圈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链条的最末端。  鄙视链之心理分析 1.智商优越感。看英剧的觉得自己智商高,看韩剧台剧内地剧的被认为“脑残”;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随便扔一个薛定谔定律出来就能把他们吓哭。 2.年龄优越感。年轻人看不起老年人,85后就说“我们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是回忆童年,你们70后是回忆上辈子吧”;成人歧视小屁孩,比如逛天涯社区的经常会说,咦,怎么贴吧的小屁孩也来混天涯了。 3.时尚度优越感。新潮歧视老派,这不是说年龄,而是对新事物的接受度,同龄人也分保守派和潮人。 4.原创优越感。这就是山寨台湖南卫视以及国内各种山寨产品被鄙视的终极原因。 5.品位优越感。自以为高雅的看不起显得庸俗的,所以号称喜欢《读书》杂志的没准天天晚上是抱着《知音》和《人之初》睡觉呢。 6.国际化优越感。大众印象里,基本上欧美最好,日韩次之,港台凑合,感谢朝鲜、印度、非洲等地的存在,让我们还能靠调侃他们赢得一点平衡感———这当然不对,但这种潜在现象不能假装没看见。 7.小众优越感。人类总是需要一些东西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比如富豪得靠花钱来突显和穷人的区别,而另一个逻辑就是,喜欢的东西越小众就越拽,显得自己品味独特。 足球联赛鄙视链 意甲> 英超> 西甲> 德甲> 法甲> 中超> 中甲 “意甲第一”就是意甲球迷唯一认可的逻辑 世上最渊博的老头艾柯写过一篇文章骂球迷,中心思想就是“球迷是这个星球上最奇怪的物种”,而中国的意甲球迷则需要再加上一个最———最最?最最是什么逻辑,切记,不要和意甲球迷提逻辑,如果有逻辑的话,那么“意甲第一”就是他们的逻辑。 英超是现在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联赛,然而在意甲球迷眼里,英超是“英糙”,他们除了看不起英超的“强调身体与对抗且节奏很快”,也看不起英超的 金元足球,前有切尔西,先后曼城。但是他们却对意甲菜地一样的球场视而不见,对“电话门”熟视无睹,每一个意甲球迷心中一定有一份《环球时报》,不然他们 怎么能快乐得如此理直气壮。 请看下面这首“文艺复兴”味十足的诗,或许能明白意甲球迷的心: 亚平宁的海风轻轻拂过,宛如一首夕阳之歌, 当歌声悠悠飘过,就像逝去的年代不能忘怀。 这时我们才明白, 面前的他们原来是我们的寄托,托蒂和皮埃罗, 当他们随着海风一笑而过,当他们随着歌声翩翩起舞, 当他们用进球勾起我们的记忆时, 我们才懂得, 就算没有明天, 就算没有未来,对他们的那种感觉依旧存在。 就像上面这首诗一样,意甲球迷往往都会陷入往昔的美好回忆不能自拔,那些美好回忆是米兰王朝的荷兰三剑客、国米的德国三驾马车,以及韩乔生、宋 世雄的解说。谁叫意甲是第一个引进中国的联赛呢,而他们也是中国的第一批通过电视观看国外高水平联赛的球迷,这个“根”屹立在那里,他们是一定要寻的。 其实,除了意甲球迷看不起其他所有联赛之外,后面的排名大致靠谱,“为什么都是超,英超会看不起中超呢?”这类问题需要解释吗? 电视剧鄙视链 英剧> 美剧> 日剧> 韩剧> 港剧> 台剧> 内地剧> 泰剧 “我喜欢看英剧,至少我喜欢这么说” “我喜欢看英剧,至少我喜欢这么说。”基本上,国内的英剧粉提及英剧,多少都有点品位上的优越感,尤其是,近期中产以及公知最爱的《南方周末》 以两大篇文章专门解析热门英剧,百度英剧吧里有人直接说,“看到这报道,有种莫名的自豪感啊”,好像他们不是英剧观众,而是英剧编剧一样。虽然他们对报道 里“英剧美剧实无高下”这个论断不太满意,没有高下,他们的优越感就没有依托了嘛,《南方周末》不太懂事啊。 英剧确实比美剧更有文艺范儿,文艺范儿的一大标志就是闷。看美剧会很安心,最少三分钟发给你一个笑点,总不至于看睡着,而英剧整体上催眠效果要 好些,你有耐心忍一忍,进入状态之后才能体会到英国人的傲娇和蔫坏。比如豆瓣打分高达9.3分的英剧《黑镜》,夸它是“神作”的都算克制了,首相为了救王 室公主,必须当着全人类跟一头猪性交,多重口味,但人家拍得严肃、深刻、唯美、荡气回肠。 一本正经地演绎荒诞,在高贵冷艳的形式感下耍贱,是英剧的核心价值。《黑镜》中,首相视死如归地走向那头即将与他合体的猪,他的手下贴心地表 示,我们已经找了一头性格最婉约的母猪了。《唐顿庄园》里,“中产”、“律师”都是贬义词,观看乐趣就是等着他们被真正的贵族羞辱,以及等待“我的孙女还 没堕落到去纽约混的地步”这种霸气台词。当然,英剧里同性恋大面积分布,《神探夏洛克》基本上就是以福尔摩斯和华生为主角的高智商纯爱片,腐女看得超 high。 哪怕英剧粉只是为了看男男奸情或者迷恋“没品笑话集”式的无底线笑话,也丝毫不妨碍他们的拽。他们给出的喜欢英剧的官方理由往往是“耳朵只接受 伦敦音”,并且在提及英剧名和角色名时一律用英文。专栏作者咪蒙有一次不顾个人安危攻击了一个英剧演员丑,立即受到英剧粉的海量围攻,最主流的攻击就是: “英剧你根本看不懂,滚回去看你的日剧韩剧吧,脑残!” 日剧粉这时候不爽了,“日剧韩剧”两个词排名必须分先后,他们的骄傲感来自至少日剧还有小清新或者黑色幽默的味道。看遍全球电视剧的资深宅女周 二有个权威论断,英剧高明、耐看,但稍闷;美剧笑点密集,台词高杆,但剧情上缺乏新意,永远都是:1.骂政府骂资本家骂法官。2.发现特异功能A,发现特 异功能B,发现特异功能C.3.A和B睡了,B和C睡了,C和D睡了,D和A睡了。日剧常无厘头,但真是愿意冒险的,什么冷门题材都敢拍。至于韩剧嘛,演 员和衣服好看就行了。 在周二看来,各个剧的粉丝互相掐架互相鄙视非常无聊,看个剧而已,每种剧都能满足不同的情感和心理需要,她完全能在最冷门的英剧《诺妞的奢华喜 剧》和国内穿越剧《步步惊心》之间自由切换。真正能挑战到周二的底线的,也就是《林师傅在首尔》这种“神剧”了,这已经不是山寨韩剧了,是山寨韩国人,在 成都拍的假装在首尔拍的,中国人假装韩国人,唯一正版韩国人只有张瑞希一个,明明是《张瑞希在成都》嘛。 网上有不少“韩剧粉更脑残还是穿越剧粉更脑残”的比较帖,跟帖者都表示很挣扎,“二者不相上下很难比啊”。国产剧的粉丝至少还可以有“爱国”这 个幌子,比如他们攻击不喜欢《爱情公寓》的人,就说对方崇洋媚外(但《爱情公寓》大把抄袭美剧英剧就不崇洋媚外了吗),而韩剧粉的舆论环境就差一些了, 《南都周刊》曾经做了一个专题,光是标题就能把韩剧粉气吐血,“珍惜生命远离韩剧,三大套路让你脑残”,看那架势,好像爱不爱韩剧就是一场IQ测试,台剧 和内地穿越剧同理。 最搞笑的是,男人常常看不起女人看言情剧,说太弱智太脑残,剧情这不合理那不现实,问题是,他们看A片、看流氓动画就崇高了就伟大了就聪明了? 咪蒙有个论断,“言情剧就是女人的A片。玄彬、李敏镐、陈柏霖就是我们女人现阶段的苍井空。大家都贪心,只不过男人想要无限的多元的性,女人想要无限的多 元的爱。难道性饥渴比爱饥渴还高级?大家都意淫,言情剧好歹还意思意思来点背景来点剧情,A片就纯粹是痴汉乱搞美少女,流氓动画更不要脸,主题就是无辜宅 男被全球美女轮奸。敢问这有逻辑吗,现实吗,合理吗?实在很想告诉男人这物种,意淫也是要讲职业道德的。” 搜索引擎鄙视链 谷歌> 百度> BING、搜搜、搜狗> 人民 用必应搜索的太少,百度粉都懒得瞧不起他们 “谷歌的确要比百度好”,国内某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Yisu原因归纳如下: 1.谷歌的搜索结果中,若你搜索的网站是病毒网页,谷歌会给出病毒网站提醒,百度则不会。 2.谷歌的广告只会出现在搜索页面的右边或者顶部的独立区域,并且用竖线、底色与其它的自然搜索结果明显地区别开来和加上“赞助商链接”,一般 不会混杂在搜索的结果中,而百度则喜欢这么干,最近几年百度发生的“百度一下,你就上当”事件多是由于百度的竞价排名系统将欺诈网站放置在真正网站的前 列,导致不知情的网民上当受骗。 3.百度的商业味太重,你搜索的关键字的首页基本都被竞价排名出价高的企业占据了,很难找到你需要的真正自然搜索的结果,谷歌虽也是商业化公 司,但它基本上是以全自动的搜索方法排除了人为因素对搜索结果的影响,不接受付费的竞价排名,亦不出售搜索结果中的排序位置,而是依照点击人气、质量等因 素进行综合排列,你需要的搜索结果基本上都会放在首页。 4.百度为了适应国内大环境而进行了自我阉割,其搜索内容不少都是和谐的结果,而谷歌的不妥协是它退出中国的重要原因,所以谷歌能搜到你在百度搜不到的。 5.百度的搜索结果页面的布局没有谷歌的看着顺眼。 6.百度的搜索排名技术没有谷歌权威,谷歌的本土化搜索在李开复在任时期做得已经不比百度差了,至少我用谷歌搜索时比我百度搜索更容易找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7.谷歌的节日logo每次都能给人惊喜。 然而,Yisu也承认对于绝大多数中文用户来说,百度要比谷歌好用,“百度比较快,因为谷歌的服务器都在香港或者国外,百度有百度快照,搜索敏 感词时百度的结果当然不尽如人意,而谷歌干脆是该页无法显示。”从这个角度来说,谷歌用户的优越感来自使用谷歌带来的“附加属性”,比如会翻墙。 微软的必应(Bing)是属于躺着中枪的,由于用户群体实在太小,百度粉们都懒得瞧不起他们。腾讯的搜搜和搜狐的搜狗,理由同上,谷歌百度之战他们实在不该参与,就算是被瞧不起,也是顺便的。 至于人民搜索,那是什么? 游戏鄙视链 主机单机> 国外PC单机> 国外网游> 国内网游> 网页游戏、QQ游戏 把星际争霸称呼为“星际”或“SC”都弱爆了! 谁说游戏低级,玩家会表演一秒钟翻脸。游戏设计专业毕业生T N T说:“网游体现合作竞争等主要倾于社交,体现游戏的某种类别功能,但我认为这并不能完美诠释游戏的本质。首先你得抛却游戏难登大雅之堂的落后观念,事实 上游戏与电影小说一样本身富于魅力的表现形式,光与影的旋律,信息的舞蹈。单机较之网游的优越很容易联想:就是将所有的资源最大程度分配于游戏本身,你能 想象更好的画面,丰富的CG,适时响起的优美声效……一切都是完整唯一的世界观下的产物,因为基调是一次冒险、一个故事、一场游戏,所以一切都为这个主题 服务,理应获得更好的展现,不必为了社交等让步。”哎哟,玩游戏这件事好宏大、好唯美、好伟岸哦。 私人泳池之于公共澡堂,能粗浅概括单机粉的优越感来源。 别以为玩游戏就不能装B了,游戏地带装B指南就是: 1.首先!能说英文名的绝对不说中文!再者,如果这个游戏的名字有大家常用的简写称呼,你就用它的全名。如果这个游戏的名字大家称呼它的全名, 你就写它的简写。比如:星际争霸叫什么?星际?俗!一般人叫它简称SC,这就跟那些叫星际的不是一个档次的。不过这还不是装B级的,想装B,就多动下键 盘,叫StarCraft,注意这个S和C要大写。这么一说,那些游戏龄在6年以下的自以为“老玩家”的初级装B犯心里一震:哎呀,我怎么就没这么叫呢? 失误啊。再说一个,比如暗黑破坏神2.叫D iablo2,就达不到装B的水平,要叫D 2,当那些小白疑问:D 2是个什么东西?你回答一句:D iablo2,想想那些连暗黑2英文名都不知道的小白会感觉自我多么的渺小?而那些知道的人也只会惊呼:哦!原来是这样… 2.要略懂点游戏术语。什么?你说你知道特殊怪物叫Boss?你难道没看到现在网吧里那帮玩传奇、魔域的笨蛋都知道Boss长Boss短地瞎叫 了吗!不要求你们在这点装得多高端,但至少要跟低级玩家划清界线!这个魔兽世界的玩家都知道一些。比如引到多余的怪物叫A D D,仇恨超出叫O T,范围伤害魔法叫A O E。 3.A:“你玩XXX吗?”B:“对不起,我对PC平台上的游戏不感兴趣……”仅此一话,绝对能让那些连PC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小P孩瞬间低你无数个档次。 什么?你也不知道?孩子,别来装B了,回家吃饭吧…… 微博鄙视链 twitter /饭否>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搜狐微博等其他微博 最拽的是留下去冰岛的字样,从此不在微博上出现 和社交网站一样,微博(microblog)同样拥有莫名其妙的食物链结构,世界上最早的微博:推特和中国最先流行起来的微博——饭否无疑占据食物链顶端,这些微博的使用者不少在其他微博的使用者前有着隐隐的骄傲。 而目前最大众化的新浪微博已经成为微博的代名词,自然在食物链中拥有第二顺位,依靠庞大QQ用户量也拥有不俗影响力的腾讯微博紧随其后,而剩下的微博几乎可以被统称为其他微博,悲剧地在食物链中垫底,甚至可以调侃一句:“用那些微博的人真的不是僵尸粉丝么?” 这个吊诡食物链的形成存在于一个吊诡的逻辑之上,新浪微博红人里八神对此解释:“美感很重要,不少其他微博层次杂乱,配色艳丽而无协调感。”他 说公司以前的声誉也挺重要,“你看看腾讯以前出现的产品比如虚拟衣物什么的,一看就很吊丝化。”而新浪微博那种大张旗鼓的宣扬明星用户的行径也被里八神形 容太过于世俗,“使用推特则显得与国际同步,用户感觉自然不同。” 推特用户优越感的形成与脸书类似,基于能够体现用户的国际化,而饭否用户的自信则来自观点明确而且够小众,不少如今的新浪微博网络红人如地下天 鹅绒,东东枪还有黄薄码都从饭否“发迹”,意味着那里聚集了一批思维活跃者,再加上饭否曾被迫关闭的事件,使人对那里充满好奇。 “上新浪微博是因为那段时间饭否被迫关闭了,正好新浪微博公测就来了。” “这个段子最早是XX在推特上发布的。” 在聚会上说这两句话也许会让懂行的人对你肃然起敬,“果然是玩转微博的人啊。”而对于其他微博,调侃它们就是潮流,比如“什么?搜狐还有微博?”“张朝阳(搜狐CEO)在新浪微博上宣布搜狐微博开始运作了。”“网易微博是专门传播养猪知识的微博么?” 当然现在更加流行的是放弃微博,听起来有优越感的理由是:“微博信息太碎片化,还是读书更好。”还有可以参考的做法是逐条逐条删掉微博,被他人爆出黯然神伤的照片,惹人联想,或是留下去冰岛的字样,从此不在微博上出现。 电影鄙视链 冷门国家文艺片> 欧洲文艺片> 日韩台小清新片> 老港片> 好莱坞大片> 内地片 小众影迷对国内大片嗤之以鼻,以听到其名字为耻 当我听到伊朗电影《一次别离》拿奖的那一刻,我立马乐了,冲着墙边贴的《碟中谍4》海报,颐指气使地对着汤姆克鲁斯说:你给我快从迪拜塔上滚下来吧,我们第三世界要翻身做主人了! 你看,这就是大多数标榜自己是小众电影迷的姿态,他们的特点是,从不进影院看好莱坞大片;对于国内所谓的豪华制作更是嗤之以鼻,简直以听到它们 名字为耻。在他们那里,只有伊朗、法国以及国内等地的独立电影才是王道。其他的,他们会从鼻孔里哼出一股轻蔑之气:那些玩意儿也叫电影!在贾樟柯、宁浩、 娄烨还未成名的年代,他们也曾是其忠实拥趸,而现在,与这几个人赶紧划清界限才是正经事。而被豆瓣那些傲娇文青追捧的杨德昌、侯孝贤和台湾小清新,他们也 会表明:这些都大众得很! 在所谓的小众电影迷们看来,一部不具备典型意义的电影,不是马屁,就是意淫。M R 。汪是一家英国海运公司的技术员,20几岁的他早已多次走遍全球,作为一个拥有独家“汪氏电影资料库”的资深电影迷,你如果和他谈论即将上映的《3D泰塔 尼克》,他会告诉你,一部煽情片披了件3D外衣,隔几年继续在全球圈钱,实在可耻。当然,大众电影受到追捧的事实同样不可忽略,汪先生得了两张赠票,最近 正忙着四处寻人陪看呢。 小众电影迷们始终用这样的说法来安慰自己,那些在票房上大卖的电影,只能说明两个问题:其一就是大众在发达的广告宣传上不堪一击,其二自然就是 相当多数观影者智力和审美双重低下。在他们眼里,你如果实在对黑泽明的《影子武士》、塔可夫斯基的《乡愁》欣赏无能,那至少应该看看希区柯克的《迷魂 记》、昆汀的《低俗小说》吧。如果你非得看好莱坞商业片,能不能麻烦多看几部《肖申克救赎》和《盗梦空间》呢?至于《一一》、《颐和园》,你勉强算有认知 能力。你要是喜欢看什么《碟中谍》、《骇客帝国》,你基本上就智力低下了。当然,他们是不会和你谈论《黄金甲》《赤壁》的。 当然,所有被鄙视的大众电影迷们自然更有站得住的论据:生活已经这么苦逼了,难道连看的电影也要整成苦大仇深么!想必这也是外表小众的汪先生天天躲家里偷看好莱坞大片的原因吧! 论坛歧视链 豆瓣> 天涯> 猫扑> 贴吧 天涯通常会把和猫扑打仗列入日常工作流程 念豆瓣的名字,请先放缓语速,然后像法语读音那样,用舌头轻扫上牙床,再慢慢滑出“豆~瓣~”的音,干脆利落地收尾。一定不要加er音,那会像 把LV念成“哎罗喂”一样惹人怨念。豆瓣绝对在鄙视链的顶端,这点毋庸置疑。有人总结:豆瓣装逼,天涯猥琐,猫扑淫荡,贴吧脑残。当人们指责网络暴力、网 络暴民时,豆瓣网的存在就像是为了刺瞎造谣者的眼睛,那里绝对是鲜脆无敌小清新,那里总是做些和实际赚钱无关又挑战人类无聊底线的事情。关注芬兰欧非拉美 智利小众电影,别管最后能不能找到资源;关注同城组织,别管是不是要靠谱地参加活动;关注豆瓣“我们都爱大金链子”、“父母皆祸害”小组,别管里面是神话 还是笑话。 对于豆瓣,天涯根本没有放在心上,“涯叔”很忙的。涯叔通常都会把和猫扑打仗列入日常工作流程,比如声讨某张图片、帖子的版权问题;抢夺热点事 件的八卦权。由于论坛网友分母数量巨大,所以出精品的概率也大。涯叔认为自己很草根很民生,有容乃大,睥睨群雄。很多M opper(猫扑用户)转身变成T yer(天涯用户),是因为厌弃猫扑的烂界面,更多人则同时潜伏在猫扑和天涯,对两方的论战表示无奈,本是一家人,还折腾个P啊!对此,猫扑表示很不 服,M opper嗔怪涯叔的一点是,涯叔年龄大了,只会动眼,不想动手;还嗔怪涯叔的天涯观光团只会喊口号,没得半点创新和实际行动。而猫扑自己独特的人肉手段 使网友更加津津乐道于事实的真相。可是猫扑不能回避的是,自己圈子里确实聚集了大批意淫控和黄段子狂人。正因为限制小,猫扑也是网络新词的发明重地之一。 鄙视链尾端的贴吧,我们只能说,委屈你了。谁让你被无穷无尽的商业推手、网络水军、闲散穷人和各种粉包围,于是你们神奇了!经常爆吧和被爆,爆吧状态下的你们是x战警,是霹雳娇娃,是上了妆的施瓦辛格,是喷了香水的格雷诺耶,是无处不在的方舟子,是诺亚方舟的船长! 音乐鄙视链 英伦摇滚、国内地下厂牌> 欧美流行音乐> 日韩港台流行音乐> 内地网络歌曲 “我希望在响起《最炫民族风》的时候瞬间失聪” A:今晚有五月天演唱会,去不去? B:不去。今晚有痛仰。 A:痛仰是什么? B:一个摇滚乐队。 A:就是《最炫民族风》那种style的?其实五月天也很摇滚的,我觉得与他们比起来,S.H .E什么的简直都弱爆了。 B:…… 如果你身边有一位天天去m aolivehouse、F518、TU凸空间看演出的朋友而你又非得跟他讨论音乐的话,麻烦先在网上搜罗几部英伦摇滚、大陆摇滚装逼指南,否则,在他心 里,你早已是一个脑残儿童欢乐多的典型了。芸芸众生中,大凡是自诩有点音乐品位的文艺青年通常与众不同:包里永远有一台追求音质的CD机或M D,至于m p3这种工具,实在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他们的歌单里,绝大部分是你拼都拼不出来的外国人名,鲜有的几个中国字,会让你以为是什么黑暗组织或他家二叔;那些 封面破得一塌糊涂的打口CD和某张只限量发行几百张的EP往往是其最爱;从来不会出现在工体这样的大型场馆,798、F518、鼓楼三里屯才是他们听演出 聚集的地方。遇到这样的人,麻烦你识趣地别在他们面前拿出自己的m p3,因为他们会鄙视两岸三地一切流行音乐。 在这拨文青眼里,音乐的品位直接决定你是同类还是脑残。在他们看来,英伦摇滚无疑是高品位的体现:pinkfloyed、the beatles和滚石绝对是教父级人物,无论是谁都不能黑这仨。其次是齐柏林飞艇、性手枪,接下来就已经是有点大众化的oasis、radiohead和 suede了。至于如今引领全球流行风潮的美国,顶多也就nirvana和枪炮玫瑰可以拿出来说说,像greenday、linkinpark和艾薇儿, 他们是不会和你谈论的。 若你实在对这些洋人无法产生共鸣,他们会告诉你,国内还是有些人值得一听的。像崔健、魔岩三杰就不要说了,1994年香港红磡演唱会绝对是中国 音乐的神坛。至于现今的新教父谢天笑,也可以听一听。痛仰、万青和重塑雕像的权利也不错。若最后话题不慎掉入地下音乐的另一领域———民谣圈,这其中水也 是很深的。左小祖咒、周云蓬和张悬,会不会太有名了?张玮玮、李志和万晓利,这个是可以有的。大乔小乔、邵夷贝,基本上也还能证明你有一定鉴赏力。但千万 别跟他们谈许巍、陈绮贞,五月天更不行。如果你还不知羞耻地直言自己是王力宏、周杰伦和凤凰传奇的粉丝,他们会叫你直接去买块豆腐。 至于他们为什么会无端鄙视流行乐,叫嚣“我希望在响起《最炫民族风》的时候瞬间失聪”,他们会堂而皇之告诉你:如果音乐不能反映对政治、社会和 内心的思考,它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当然,他们在K TV的拿手歌还是beyond、张学友和王菲、陈奕迅,因为经典流行也是他们私下里偷偷的最爱呢! 快速时尚鄙视链 Topshop> Zara> H&M > For-ever21> Vera Moda> 美特斯·邦威、以纯、堡狮龙 美特斯·邦威希望活在山寨剧里,高端的象征、富豪的最爱 据说,Topshop每周都有10万件新品上架,供应从头到脚所有服装配饰鞋履,也就是说你裸着进店,Topshop不会让你任何一块肌肤闲着 出来。可这也仅限于欧洲人民,T opshop在亚洲布局很成问题,举国之内除了上海有一家分店,连香港这种时尚之都都没做好公关,迟迟进不来。分店太少了,消费者无福享受这10万件新 品,自然也就懒得横挑鼻子竖挑眉。即便国人穿着T opshop机会不大多,可这不妨碍热衷英国牌子的fans就是看不惯西班牙牌子,在英国买惯Topshop的海归雪薇说自己根本不会踏进Zara半步, “做工奇差却爱卖高价,标榜是‘时装行业当中的戴尔电脑’以及‘时装行业的斯沃琪手表’。你说我为什么要花花人民币699799899去买名不见经传的戴 尔电脑,又为什么要喜欢这个和中学生潮表同级别的服装品牌呢?” 自打1975年Zara在西班牙北部偏远小镇创立起,它的确给出了后辈如何操作以及运营快速消费品牌,还真别看不起这老牌子,因为更老的牌子H & M才叫为老不尊,仗着自己年长,质量爱做多差就有多差,白领刘冬娜认为H & M一出,小三必死,“原配应当假意和小三做朋友,赶紧将H & M送过去,只要她穿上身,你就和她当街推搡,不用1分钟,对方衣服针脚就会全部松掉,你想让她哪走光,哪里就必须破掉。《后宫甄嬛传》至于弄那么长剧情 吗,送给她们一批H & M,在皇上面前打一架,全部人都会因为走光有辱皇家大体,省了互相折磨几十年。” H & M质量真有那么差?Forever 21要笑死了,它暗自偷笑,“竟然还有国外快速消费品牌和自己拼低端的。”曾迷恋Forver21一举买下10件的Ivy认为forev-er21要是进 入内地市场,消委会要准备再招多一倍人手了,“乍一看款式很潮,买回去,掉线、脱色、变形、缩水……如果你穿了它家衣服,就不要试图和别人讨论汽车减排、 自备餐具等环保行为了,你将最不环保服装穿在身上,穿一次就扔的衣服为地球产生了多少生活垃圾啊。” Forever21质量差归差,人家也总是青春无敌,弄得V eroM oda也想效仿,可惜东施效颦,成了一个无比打眼的大婶,设计师Stena曾不客气地评断,“V eroM oda把每个中国女人都设定了个大屁股,然后将每个设计都制造出贴合大屁股的造型,然后让每个青春小姑娘走进更衣室,变成平庸的丹麦大婶走出来。这是活脱 脱的时尚版《变形记》,互换就不止7天了,而是让人丑足一个季度啊。” 美特斯·邦威日子也不好过,它的高端品牌M e& City因其廉价仿冒而想与其脱离关系,估计美特斯·邦威最大愿望就是永远活在湖南台的山寨剧里,只有在那里面,它才是高端的象征、富豪的最爱。以纯都让 张柏芝不愿回忆自己20年前竟是工女品牌代言人,至于Bossini还是先去国外学学如何经营快速消费品牌再回来论战吧。 聊天工具鄙视链 Gtalk> MSN> QQ> 飞信 “QQ太狗血,Gtalk、MSN才是贤妻良母和正人君子” “我认识的人可以这样划分:普通青年用MSN,文艺青年用Gtalk,二逼青年用QQ,特二青年才用飞信。”薛斌赶紧解释,自己说的“用”是指“常用”,如今,他“普通”和“文艺”的时候居多,偶尔“二逼”,彻底放弃“特二”。 薛斌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从上海转战北京的他兴致勃勃地要和大家交换M SN,但是很多同学一脸茫然:那是什么?好一点的会解释:我不用M SN只用Q Q。 对于QQ,薛斌了解得也不多,“我们上海小孩中学时一般都用MSN的。”他怀着探索的心情开始研究Q Q,最后大失所望:Q Q哪能和M SN比。 最初让薛斌抓狂的是Q Q可以让陌生人轻易搜索到,M SN需要固定的邮箱才可以,所以一般你会知道到底谁加你为好友,因为之前一定留过邮箱。但是使用Q Q,光凭“个人资料”就可以让别人了解到,更别提什么Q Q漂流瓶,“婚外情温床”嘛。据说有小伙子把一张A ngelababy的照片作为头像后,一天内竟有50多个陌生人加他,均为男性。 “QQ的设计多‘饥渴’啊,它卓越贡献应该是给《知音》、《故事会》等文学刊物提供了丰富婚外情狗血素材吧。” 而最近QQ强大的“圈子”功能更让薛斌对Q Q的鄙视达到顶峰,“这个企业和软件完全没有一点羞耻感和对隐私的尊重。”薛斌历数Q Q圈子的“劣迹”:随便把用户真实姓名暴露,甚至可能监测聊天记录;将用户好友关系随意公布;多此一举自以为是地帮他人构建联络……“这不就是厚颜无耻地 宣称‘我们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随便处置你们的隐私’吗?” 相比而言,薛斌眼中G talk、M SN才是“贤妻良母”和“正人君子”。 不是所有人都像薛斌这样还给出一堆具体原因,纯文艺青年和视觉控吴雪晨毫不遮掩:“G talk的界面就是简单而有设计感,M SN略微逊一点,我对于那些只知道用Q Q,不知M SN、G talk为何物的人一律视为矮矬穷,尤其是有人竟然通过Q Q认识还谈起恋爱,简直可怕到极点。” 至于飞信,吴雪晨有时收到别人发来的:“请加我为飞信好友”,“一律无视”,他摆摆手,对于这款电信出的短信软件不屑于评论,只是说自己只用w hatsapp,因为这款一般都是国外的朋友或者客户常用的。  邮件鄙视链 gmail> 163 mail> QQmail “163邮箱是化石,QQ邮箱是长不大的90后专属” 一年前的某个夜晚,刘琦雯刚刚回国不久,对翻墙也没什么概念,她愤怒地发现自己和gm ail杠上了。接收不到邮件!下载不了附件!焦急等待工作邮件的小刘同学,压下内心那股强烈想砸掉眼前这台M acbook的冲动,因为她知道G m ail变成如今的废柴模样并不是它的错。 在学会稳定翻墙前的三个月,刘琦雯会间歇性地发作那一晚的“gm ail狂躁症”,但是尽管如此,她还是坚持告诉别人自己的gm ail地址,“我就是看不上大家都推荐给我的163和Q Q邮箱。” 163和QQ到底招谁惹谁了?刘琦雯反问:“山寨手机功能很强大,可是有人真心喜欢吗?”在这位“海归”眼中,163以及Q Q邮箱和那些可以相机千万像素、双卡双待、有触屏、导航等等功能的山寨手机同一级别,花里胡哨充满广告,而且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我承认,gmail有很有‘弊端’,比如之前申请的时候需要邀请码,而且英语操作环境对于英语水平有限的人也不方便。”刘琦雯试图解释,“但 是不得不说一句,如果你自身的条件可以突破这些弊端,那么gm ail绝对给你超值的回报。”界面干净,没有广告,而且安全性极强,刘琦雯脸上忍不住浮现出得意的表情,她没有把最后一句话说出来:用不了只是展示了你的 英语水平和翻墙技术,用了之后才有发言权。 36岁的文艺中年郭豪是另一位“gm ail死忠小组”的成员,他还是一位人力资源经理人,据说邮箱类型也是他参考标准之一。 郭豪表示,作为人力资源经理的职业素养让他会尽可能地综合看待应聘者,但是看到邮箱的第一眼,他心里还是会常常犯嘀咕:“如果你拿着印有163 邮箱的简历给我时,暴露了你网龄不短,但是不思进取,还使用化石邮箱;要是印的是Q Q邮箱,我会把你定义为长不大的90后,都工作的人了,就放QQ一马吧!” 杂志鄙视链 《时代周刊》、《纽约客》> 《万象》、《天南》> 《新周刊》、《城市画报》> 《读者》> 《故事会》《知音》 你总不能要求定价几元的《故事会》去采访萨科奇吧 看原版英文杂志的人说,人家看的不是杂志,是生活品质。为什么要不远千里跨越海洋去订购它们?无污染可回收纸张是环保者爱它们的一个理由。拿到 外籍原版杂志的人一定会把它们当珍藏书籍一样热爱,像对笔记本电脑一样小心,还要克服各种阅读障碍,把一本周刊杂志看成季刊读物。 紧随原版外文杂志的要属《万象》、《天南》、《生活》等国内小众杂志,如果能推荐出或者更冷门、更小众的《读书》才能凸显出你的学识和兴趣广 度。这些杂志的共性是,市面街摊一般很难买到,偶尔有问及的客人,报摊亭卖家兴奋得像扔出烫手山芋一样把它们丢出去,并且心里还暗暗松了一口气———总算 没砸手里。这些杂志的特点是,封面一定是小清新的,关注的话题一定多与政治、经济主流话题无关。 《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城市画报》、《南都周刊》等国内主流杂志独撑了杂志市场的大半边天,出版商和卖家们最爱它们。这些杂志也是 “好又多”的典型代表,内容好,价格便宜,出街频率高,出刊周期频,还通常有一个半文艺半商业的封面。当然,这些杂志受宠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它们像交际花 一样轻松游弋于商业和文化之间,主流和小众话题各占一半,它们也有独立的新闻策划,买一本看尽全天下,性价比极高。可也正是因为它们贪多求全,考虑甚广, 才无法做专,始终进不了一流杂志读本范畴,只能妥协在商业和文艺杂志夹缝中。 再下一环是《读者》和《青年文摘》。它们绝对复古,绝对是稍有知识的读者人群的最爱,里面有大量真善美、仁义礼智信的民间故事,还有生活小帮手 之类的日常生活贴士。《故事会》、《知音》、《人之初》等杂志则以乡土气息隆厚和重口味原生态取胜,没看到“知音体”都成为一种特立独行的风格了吗?话说 回来,鄙视链的排列与杂志定价有关,你总不能要求一本定价几元的《故事会》有实力去采访萨科奇和A nne H athaw ay吧。 浏览器鄙视链 谷歌Chrome、Firefox> 苹果Safari、O pera> 遨游> IE系列> 360等国产山寨货 有关“IE浏览器用户的智商更低”的假新闻广为流传 有人用CSS3(你不用知道它是什么)的方式画了一个哆啦A梦,然后想看看现在各种浏览器是否能正确地解释出哆啦A梦,以及各个浏览器对 CSS3的支持效果。用你的浏览器打开http://knb.im /css3/就行,如果是用Chrom e、Firefox或者Safari会发现效果很好;如果是IE8很悲剧了;IE6?我晕,那是什么生物? 去年8月,一条特抢眼的新闻“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用户的智商更低”广为流传,包括B B C、C N N、《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和《福布斯》杂志在内的各大主流媒体都被报道了这条新闻。该消息援引一家名为A pT iquant的加拿大心理测量公司的研究,称他们邀请了10万互联网用户参加智商测验,并将这些检测结果与他们所选的互联网浏览器进行对比,从而得出 “IE用户智商更低”的检测推断。 Chrome、Firefox、Opera等用户看到这条新闻该组团去微软总部庆个祝了吧,顺便给这家心理测量公司颁发一个“大快人心奖”吧。先别着急,这其实是一条假新闻。 近日百度流量研究院实时发布PC端浏览器市场(中国内地)过去12个月的份额数据,数据显示:排名第一位的是IE6,其占据了市场的 32.99%,此后依次是奇虎360、IE8.0、IE7.0、搜狗浏览器,而国外主流的Chrom e浏览器、Firefox浏览器、IE9.0等排名垫底。这是一条真新闻。 那么Chrome、Opera等用户看到这条新闻会是什么反应呢?感叹大势已去,懊恼捶胸顿足,还是重新用IE 6?实际情况是这些都不可能出现,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过大势,要懊悔的也是没有早点抛弃IE6,“IE是大众商品,O pera不是。高贵的人永远是最孤独的。”听到没,这个理由足够让人颤抖吧。 其实,从理性的角度来说,选C hrom e、Firefox等浏览器是有道理的,用C hrom e是因为简洁,而且启动快、插件多、功能比较强大……唯一不足的就是网银支付的时候还得切换IE内核,不过这也只是一个插件就能解决的事。 用Safari、O pera等则纯粹是因为小众,遨游排在IE前是因为在强悍的C hrom e出现前有了替代IE的产品,360这样的国产山寨排在末端有两个原因,看不起山寨,或者看不起那家公司,比如360. 社交网站鄙视链 脸书> 开心网> 人人网> 腾讯朋友 当下形势是不上任何社交网站的人最有优越感 使用脸书的人是不是拥有比其他社交网站使用者更多的说不清道不明的优越感?作为世界上首个普及的社交网站使用者,不少脸书用户似乎也不自觉地带有首创者的骄傲,对于后来的社交网站比如人人网,大多数脸书使用者会觉得其是山寨货,不值一提。 同时拥有脸书账号意味着需要购买vpn,使用者能够翻墙,也代表着他是较早时间内使用社交网络这种新型沟通渠道的人,IT技术佳加上优先使用者,光这两项已经够让使用者自得,更不用说脸书使用者来自世界各地,换句话说就是社交环境更国际化。 国际化!这三个字背后的意义让人浮想联翩,比如脸书使用者可能拥有良好的英语使用能力,比如脸书使用者也许比其他社交网络使用者更快了解国际动态,这所有因素构成了脸书在所有社交网络中的超然地位。 除去脸书自身的诞生时间优势等,脸书使用者的极大优越感还在于其他社交网站或多或少对于脸书的“借鉴”,比如拥有众多注册用户的人人网从页面到最初的目标用户几乎完全照搬了脸书,这种被打上山寨烙印的网站无论如何都很难与优越感沾边了。 可这其实不妨碍人人网的用户觉得腾讯朋友使用者更加不入流,原因?因为它是腾讯公司的衍生产品,这就够了,谁都知道腾讯的优势在于快速的复制及有效改进,还是那句话,被打上山寨烙印的产品难以高端。 而以“偷菜”等小游戏收获了大众用户的开心网因为最开始的使用者多为公司白领,也因为带领了偷菜潮流意外收获了“不凡”地位,不过这就像人有时候得接受生活的偶然。 当然Linkedin这种以工作为紧密联系的特殊社交网络不在排名范围内,它毕竟太过严肃。 不过现在的新形势是不上任何社交网站的人拥有最多优越感,“脸书上的无用信息也挺多的,所以还是回归传统的社交方式吧。”这句话总能让人在谈话中拥有无法驳倒的超然地位。 学科鄙视链 理科生> 工科生> 文科生(经济法律> 外语> 文史哲)> 体育生艺术生 女生最想嫁的高校男生排行榜中,清华工科男排第一 某网站做的不完全调查,女生最喜欢嫁的高校男生排行榜中,清华工科男虽然不帅不浪漫,但养家和忠诚指数都满分,综合排名第一名。前十名中的文科 男只有北大男勉强入榜。排行榜最末中戏北电的帅哥也凭着外貌和浪漫指数上榜,但在女生们心中他们出轨指数也是五颗星的,才貌果然不能双全。 “你男朋友学什么的?”“哦……他中文系的。”“啊,怎么找个文科生男朋友啊?”每次杨星馨被问这个问题都气不打一处来,后来都懒得回答。不仅是同辈间对文科男有偏见,连学计算机出身的父亲提到男朋友的学科都有点不屑。 理科生对文科生的鄙视络绎不绝,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天才物理学家谢耳朵不止一次表达了对人文学科的蔑视。工科生们对于理科生来说尚能容忍,毕竟他们的机械、电气、计算机等等学科尚算入得了理科生法眼的。 著名理科生方舟子以生物化学博士的身份,用理科生的逻辑,把韩寒的文章大卸八块,逐字逐句分析,非说韩的文章是其父代笔,弄得原本潇洒不羁的韩 少也狼狈不堪。说这是理科生和文科生之间的战争也许有失偏颇,但的确更多的理科生们都同意方舟子罗织的证据,而文科生们都纷纷发文支持韩寒。 文科生也不乏窝里斗,经济系法律系的都踌躇志满,自认为脑容量比其他文科生都大一圈;处于鄙视链低一级外语系学生还可以说是有一技之长;文史哲的学生好像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群迂腐的书呆子。 但是别以为文科生就是大海里的浮游生物了,他们还可以看不起艺术生和体育生了,“什么嘛,不就是靠着外表和体力考上学校,脑子一定不好!” 学科之争到了社会上就演变成行业之争,“所谓隔行如隔山,不同专业的人士话语系统不同,固执于自己的专业视野和识见,就容易形成偏见。”谈到网络上这种学科间无厘头的食物链,深圳之窗网运营总经理陆亚明这样说道。 不过话说回来,理科男们的梦中情人大多是美女艳星,这不正是处于他们鄙视链底端的艺术生嘛! 电视台鄙视链 BBC> 凤凰卫视> CCTV> 湖南卫视 听不懂BBC、ABC?没关系,打开放着在那响也让你与众不同 电视台间互相争收视率和广告,它们的受众也不甘示弱,翻墙看外国电视台的瞧不起看香港电视台的,关注香港媒体的看不上关注内地媒体的,就连看 CCTV的,会对湖南卫视的粉丝都嗤之以鼻。“芒果台的娱乐节目无论谁上都能捧成艺术大师,太卑微了!”80后大学生刘奕莉向记者表达了她为什么不看湖南 卫视的理由。 定期更新国际媒体资讯的人看待“墙内人”时那种莫名优越感可以解释为知情权带来的安全感,不过也不排除为了装逼而盲目跟风,传说中只有老年人才天天看新闻联播了,不会“翻墙”简直不能说自己懂电脑,听不懂B B C、A BC?没关系,打开放着在那响也让你与众不同。 “我每天只看凤凰台的。”在外资银行工作的Lily骄傲地说。凤凰卫视中文台因为言论前卫、主持人幽默轻松、风格趋向外国媒体而受到社会各界自 诩为精英分子的热爱。翻不了墙,至少可以看凤凰卫视,哪怕它其实也得经过广电审查,只要没那么多主旋律的报道,受众也觉得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鄙视收看中央 台的诸位了。 至于湖南卫视为什么常常被网民鄙视,“将山寨的东西低俗化。将低俗的东西娱乐化。总之前几年还行,最近越来越不靠谱了。那些喜欢看《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的让人顿生优越感。”知名网络评论人、新浪名博“所长别开枪是我”如是说。 山寨娱乐节目,山寨人文节目,山寨电视剧……在山寨方面,湖南卫视认第二,可能也只有腾讯敢认第一了。听到湖南卫视要翻拍美剧《绯闻女孩》的消 息,网络上一片哀嚎:“别再糟蹋美剧了!”但相信等到该剧播出时一定收视长红,湖南台死忠粉追捧自不必说,更有一大批人会说:“我看它就是为了吐槽!”这 又是什么心态? © 鬼怪式 for 新闻理想档案馆 , 2012/04/08. | Permalink | 光荣之路 Post tags: 南方都市报 OMM通讯社@新浪微博 | OhMyMedia@Twitter | OMM通讯社@腾讯微博 | OMM通讯社@网易微博 加入我们,OMM通讯社志愿者招募!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